文圖/本刊全媒體記者 馮春久 丁 浩 趙潤澤 楊鈞丞

宜陽縣上觀鄉豫西民俗農耕文化小鎮
離開伊川,采訪團于8 月12 日夜抵達宜陽。一進縣城,大家普遍感覺宜陽不一樣,因為宜陽縣城有條河。 夜晚的河面波光粼粼、流水潺潺,河兩岸燈火通明、楊柳依依,宜陽“北方水城”稱號名不虛傳。
宜陽縣是洛陽市農業大縣,總耕地面積110 萬畝,其中有效灌溉面積21.4 萬畝,旱地88.6 萬畝。宜陽地形地貌是“三山六陵一分川”,境內溝域眾多,覆蓋了60%的行政村。
“我們堅持把發展溝域經濟,作為踐行縣域治理‘三起來’的重要舉措,作為決勝脫貧攻堅、加快鄉村振興的有效抓手,全域謀劃、全力推進,先后建成15 個市縣級溝域經濟示范帶, 帶動6 萬余名貧困群眾增收脫貧。 使得昔日貧瘠的溝谷地區變為如今‘溝流金、谷淌銀、灣聚財、川招寶’的新氣象。 ”宜陽縣副縣長李輝在該縣領導與采訪團的見面會上介紹道。
8 月13 日上午,天空飄起了毛毛細雨,微微山風一吹帶來陣陣涼意。 而此時的香鹿山鎮趙老屯村正伸開雙臂, 用她那清新和美麗迎接著采訪團一行。
趙老屯村古為屯兵之處, 坐落在香鹿山上的丘陵溝岔之間。“昔日我們村是個溝壑縱橫、灌木叢生的窮山溝,也是個人口外流的空心村。 ”趙老屯村黨支部書記張公偉告訴記者。
窮則思變。 溝域經濟興起后,趙老屯村主動作為,積極引進了洛陽迷迭香農業開發公司,發展迷迭香種植,開發迷迭香茶葉、香包、化妝品等系列產品,圍繞迷迭香打造尋香之旅,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如今, 趙老屯村迷迭香種植規模已達2200 畝,僅去年年產值就達5000 萬元。 因此,趙老屯村也成了宜陽縣溝域經濟發展示范村。
未進其村,先聞其香。 在趙老屯的地界,隱約夾雜著一股難以名狀的清香, 好似茶香又略帶辛味,沁人心脾。 洛陽迷迭香農業開發公司負責人石瑞樸說,這就是迷迭香散發的味道。
迷迭香香飄創業路,群眾又能得到什么呢? 據香鹿山鎮副鎮長陳新國介紹,群眾依靠土地租金、勞務薪金、服務傭金、經營現金實現了增收致富。
趙老屯不僅“屯鄉興旺產業”,還“屯綠提升生態”,村里在全面完成廁所改造的同時,建造景觀水系,湖渠貫通,移步換景,形成山水林田湖和諧自然的生態景觀;“屯文留住鄉愁”,確定“小青磚、黃土墻、半坡頂、磚木門”的傳統豫西民居風格并進行整體改造,深挖歷史文化,保留老街老院老窯風貌,建成“一場三街四院六園”等項目,村景一體,文旅融合,自然和諧,收到了望得見綠水青山、留得住溫潤鄉愁的效果。
通過三個“屯”,不僅引回了本村人,還招來了外鄉客。31 歲的趙老屯村村民陳爽爽以前在洛陽市區開美容院,現如今,她回到了村里開起了“窯洞”農家樂,不僅在家門口每月能掙到上萬塊錢,還能照看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其樂融融之情溢于言表。
而河北省秦皇島人葛鵬是慕名而來做生意的。 由于食材新鮮、價格實惠,他經營的烤全羊店到了晚上更是一桌難求。
“趙老屯的村民很友善, 從沒感覺到被‘欺生’,我準備舉家帶口在這里長期發展。 ”葛鵬邊串“羊肉串”邊向記者說道。
“老屯老井老缸,新村墅院老湯,溝里院里村上。熙熙攘攘,山村里笑聲揚。”該村形象墻上一首《天凈沙·趙老屯》頗有韻味,不僅道出了趙老屯的新光景,也讓采訪團的記者們記憶深刻。
該縣上觀鄉溝域經濟發展引起的鄉村變化同樣吸引了采訪團的眼球。
石板路、泥巴房、紅燈籠、青磚、黑瓦,還有小橋、流水,連鄉政府的外墻居然也是黃泥巴糊的,這就是宜陽縣上觀鄉,一個離縣城37 公里的深山區。 殊不知,這里以前交通不便,街道破敗不堪,房屋東倒西歪。 依山吃山,靠溝吃溝,因勢利導謀嬗變,經過幾年的發展,如今,上觀鄉已經成了宜陽縣的“小西藏”。
8 月13 日下午,采訪團一行走進這里。據史料記載,上觀有一道觀,為道教開山祖師張陵傳道修煉之地,道觀上下兩個村莊即得名“觀上”“觀下”,后因叫法不太上口,更名為“上觀”“下觀”,上觀鄉由此而來。
近年來,上觀鄉形成了“春觀桃花來踏青,夏觀星星來納涼; 秋觀紅葉來采桃, 冬觀雪景來祈福”,一年四季,季季有美景的旅游發展格局。 在維護青山綠水、 田園風光的同時, 上觀鄉實現了農業、旅游共同發展的良好勢頭。
作為中原桃鄉,這里的水蜜桃形美色艷、甘甜汁多、香溢味醇、甜潤可口,富含多種微量元素,有“果中皇后”“王母娘娘仙桃”之美譽。 據了解,上觀鄉水蜜桃特色種植經濟效益也越來越高, 每畝產值可達1.2 萬元,年產值4800 萬元,是一項真正的富民產業。
記者采訪時, 該鄉三岔溝村貧困戶李春霞正在桃園里摘桃子。“我家是因為我公公有病導致貧困的,自己種的也有桃子,不過面積小,已采摘完畢。 所以,現在來合作社干活,每天工資80 元,又多了一項收入,足夠家里生活開銷了。 ”李春霞高興地向記者說道。

宜陽縣香鹿山鎮趙老屯村航拍圖

宜陽縣縣長張漢智(左一)接受記者采訪

宜陽縣香鹿山鎮趙老屯村隨處可見的迷迭香
據上觀鄉鄉長蘇杰介紹, 他們正在以桃為媒打造桃緣小鎮,實現“春賞桃花夏摘果”的愿景,以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觀光游玩, 讓廣大群眾在從事特色林果業種植中吃上“旅游飯”,掙上“旅游錢”,踏上“旅游路”。
宜陽縣縣長張漢智告訴記者,宜陽按照“生態引領、設施提升、產業培育、農旅融合、產村融合”的總體思路,統籌考慮南山北嶺的資源稟賦、自然條件、產業基礎、文化底蘊,因地制宜謀劃了溝域經濟和產業布局,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游則游。
一溝一產業,一域一特色。 相信,宜陽縣的溝域經濟發展定會行穩致遠,不斷帶來鄉村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