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雋
“1 提衛生紙16 個積分、1 筒牙膏5 個積分”,在寧夏石嘴山的鄉村積分超市里, 一些生活必需品并不需要用現金購買,而是用積分兌換。 積分從哪來?被評為“美麗庭院”可以積10 分,照顧長期臥床或者孤殘老人可以積50 分……勤勞致富、 孝老愛親、誠實守信等行為都可以換得積分。
還不只是寧夏,從全國看,有的地方建“愛心超市”,有的地方開“積分儲蓄站”,從無形到有形,各地通過形式多樣的積分制探索著鄉村治理的新模式。“小積分”不僅創新著鄉村治理的新理念,也引領著鄉村治理的新風尚。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 也是鄉村振興的基礎。 沒有鄉村的有效治理,就沒有鄉村的全面振興。 鄉村是否振興,不光要看產業發沒發展,生活富不富裕,也要看農民的精氣神旺不旺,看鄉村的風氣好不好,看村里的人心齊不齊。 推動鄉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離不開有效的鄉村治理體系建設和治理能力提升。
應當說, 近年來我國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 正在加快形成的自治、 法治、 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讓農村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但也要看到,鄉村治理是一項持久、綜合的工程,影響因素眾多。 當前,面對一些地方出現村莊空心化、農民老齡化, 以及城鄉公共服務依然存在較大差距的現實,我國的鄉村治理在治理理念、治理方式和治理手段等方面,需要破解的難題依然不少,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資料圖
鄉村走向善治, 首要一點就是應當從農村實際出發,從各地實際出發。 積分制之所以能在各地的鄉村治理中“生根發芽”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雖然說隨著城鄉融合發展以及鄉村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城鄉在部分治理手段上會逐漸趨同,但農村社會始終與城市社會不同, 鄉村治理要充分尊重農村的特點, 不能完全照搬城市的經驗。 與此同時,我國農村地域遼闊,鄉村數量龐大,村莊類型多樣,推進現代化鄉村治理工作,絕對不能“一刀切”。 各地應注重結合自身情況和需求,依托地方文化和民俗, 因地制宜地探索適合自身的鄉村治理模式。
鄉村走向善治, 還需要進一步增強農民參與的積極性。 農民既是鄉村治理的主要參與者,也是鄉村治理成效的受益者和評判者。 所以,鄉村治理應當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 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事關切身利益的事讓農民商量著辦,讓他們在參與村莊公共事務時能自己“說事、議事、主事”,既凸顯農民在鄉村治理中的主體地位,也增強他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小小積分涵蓋了鄉村振興的多項內容, 將鄉村重要事務量化為積分指標, 激發著鄉親們的參與熱情,讓正能量看得見、摸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