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夢茜 通訊員|楊學松
2019年上半年,湖南省懷化市中方縣實施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試點,徹底打破教師“鐵飯碗”。全縣31所中小學校,2272名教師全部參加競聘,25名教師下崗,在當地引起不小的震動。如今,“縣管校聘”實行一年有余,為中方縣教育帶來了哪些變化,取得了哪些成效,又有哪些問題需要突破?
“我們是抱著壯士斷腕般的決心去做這件事。”中方縣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楊萬年坦言“縣管校聘”改革初期遭遇了不小的阻力:“一開始意見都挺大的。落聘教師的矛盾最為尖銳,從西半縣到東半縣的百余名教師也有不同程度的意見。”
瀘陽鎮中學是一所初級中學,在“縣管校聘”改革前,該校在編教師99人,而縣教育局核定下達的編制崗位數則是75人,超編24人。而這75個編制崗位中,85%是校內競聘上崗,另外15%的崗位則是留給跨校競聘的其他學校教師。也就是說,該校要輸出35名教師。瀘陽鎮中學校長周喜表示:“去年‘縣管校聘’改革的過程中,我們學校是超編最嚴重的,也是壓力最大的,一下子要出去這么多名教師,這個任務十分艱巨。”作為校長,周喜切身感受到“縣管校聘”之后學校發生的種種變化:校長的管理工作更輕松了,許多以往難以推動的工作都開展得十分順暢;學校的人文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每個崗位都有管理細則與量化積分的考核辦法,大家都在做事,都能盡到職責,都把學校當成自己的家,教師隊伍中的人際關系也有所改善。

中方縣中興學校大型團體操
牌樓中學是所位于城鄉接合部的初級中學,近年來面臨生源不斷流失的問題,目前僅有學生288名。但在“縣管校聘”改革前,該校有60名教師,人浮于事,牌樓中學校長劉滿喜告訴記者,過去學校的教師每周就上八九節課,有些少的甚至只上五六節課。去年“縣管校聘”改革中,除去患重大疾病長期請假的教師,該校有54名教師參加競聘,37名教師競聘上崗,2名教師跨校競聘到其他學校任校長,15名教師落聘。“我們學校教師年齡普遍偏大,他們在這里有一個安逸穩定的環境,老教師不愿意走,年輕教師很難進來,教師團隊不可避免地存在職業倦怠問題,沖勁不足。經過此次改革,學校教師,包括我自己,內心深處都產生了強烈的震動。教師們開始警惕自身的職業倦怠,工作積極性與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
“這次‘縣管校聘’,我是最大的受益者。”中方縣第一中學(以下簡稱“中方一中”)校長曾永勤說。1997年,在中方縣還沒有成立之時,曾永勤便來到了這所學校(當時是“懷化市第七中學”),2007年開始擔任中層管理崗位,從教科室主任、教務主任到校長助理,2013年開始擔任副校長,去年參加“縣管校聘”,他成功競聘為中方一中校長。20多年來,曾永勤一直堅持在教學一線。在今年剛高考完的畢業班中,他就負責了一個班的數學教學工作。曾永勤認為,行政工作與教學工作能夠相輔相成,“如果完全脫離一線教學,校長的教學管理可能會有所偏差”。擔任校長后,曾永勤選拔了2名青年教師進入中層管理團隊。他表示,通過“縣管校聘”,教師的敬業精神、工作積極性、團隊凝聚力得到增強,下一步,他將在學生團隊建設、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自主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縣管校聘”的探索與實踐確實在中方縣引發了一場不小的震動。改革必然有陣痛,也不可避免地會觸及許多人的切身利益,如何平穩度過陣痛,維持教師隊伍的穩定?對于教育局與各校校長而言,都是一道難題。
“我特別要肯定此次落聘的15名校長。為什么中方縣的‘縣管校聘’能夠平穩推進下去?因為這15名校長帶了好頭。他們落聘后,心里肯定會失落,會郁悶,但沒有一個人來提出過分的要求,落聘了便去應聘其他崗位,這體現了他們的大局觀和高風亮節。”楊萬年不禁感慨道。

桐木鎮下豐坡小學的新操場
對于在校內競聘中落聘的教師來說,校長們的關懷與幫助,讓這次改革多了不少人情味兒。“教師們已經很習慣原來學校的環境,內心也很滿足,結果突然換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并且條件相對要差一些,他們確實一下子接受不了。站在校長的角度,我很能理解他們。”劉滿喜明白“縣管校聘”是大勢所趨,希望在公平公正的原則下,能多一些更具人文關懷的舉措。
如何平衡學校的實際需要與教師的現實困難?周喜認為:“我們要為落聘教師做好思想工作,講清楚當下的教育形勢政策,并盡己所能幫他們積極謀出路。”在校內競聘中落聘的教師將參加全縣各學校空崗職位的競聘,周喜主動幫助落聘教師聯系學校。“我會和那些校長強調,落聘的教師并不是不優秀,而是我們超編嚴重,必須要走這么多人,他們在某些方面也很優秀。”令周喜感到欣慰的是,那些校長后來和他反映,這些教師到了新學校后,工作積極性很高,紛紛成為骨干教師,有幾人所帶的學科教學質量檢測成績,在全縣名列前茅。
如果說競聘本身給教師施加了外部壓力,讓教師產生了緊迫感,那么學校對教師的獎勵激勵與在教師專業成長上的投入則激發了教師的內生動力。如從教40年的中方縣芙蓉學校校長楊再成,在帶教師隊伍方面一直在用心琢磨。“教師素質提升工程”嚴師德、精業務,一批批教師先后“走出去”學習培訓,一批批教育專家“請進來”傳經送寶,“青藍工程”搭平臺、結對子,“名師工程”育名師、塑品牌,校園比學趕超氛圍濃郁……一大批教師成為市縣級名師。
在中方縣“縣管校聘”落聘的15名校長中,有一人很“出名”。2019年上學期,袁國和還是一所鄉鎮中心學校的校長,有1000多名學生。“縣管校聘”開始后,他原想著競聘鄉鎮中心校校長,沒想到竟然落聘了。之后他通過跨校競聘,來到桐木鎮下豐坡小學,擔任村小負責人。從有1000多名學生的鄉鎮中心學校到一所村小,袁國和坦言心里沒有任何埋怨。他珍惜并感謝這一次際遇,在村小他干得熱火朝天,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教育的意義。這是一所完全小學,開設了學前班和一至六年級,有9名教師,但統測科目有22門課,學生基礎都較差。在分工分課時,袁國和自己主動擔任了四年級數學、四年級科學、六年級科學的教學工作,周工作量達24節課。

桐木鎮下豐坡小學校長袁國和(左二)為學生輔導作業
2019年8月30日,下豐坡小學開始報名,袁國和看到很多家長騎著摩托車來送孩子報名。家長們聽說來了個新校長,紛紛跑到袁國和面前,表達希望學校能夠開通校車的訴求。下豐坡小學的學生來自附近三個村,最遠的半界村距離學校12公里,學生上下學極不方便。了解到這一情況,袁國和立即向桐木中心小學和桐木鎮政府匯報,并積極和中方縣校車辦及校車公司銜接,通過近一個月的努力,下豐坡小學正式開通了校車,消除了學生上下學的安全隱患。半界村的村支書向往和記者感慨道:“我曾經當了8年代課教師,深知知識改變人生的道理。那一天,看到校車載著孩子開過來,我激動的心情猶如在天安門,看著五星紅旗升起來一樣。”村支書在村里的第一輛校車上看到了鄉村教育的希望,而屬于下豐坡小學孩子們的“第一次”還有很多。第一次上電視、第一次研學旅行、第一次做科學實驗、第一次寫下自己的小心愿、第一次在嶄新的教學樓里上課……在2020年上學期開學報名時,下豐坡小學轉入了6名學生,袁國和很欣喜。“家長們愿意把孩子轉回村小來讀書,正是認可了學校的管理,這是對我們最大的肯定。”
此次“縣管校聘”改革,中方縣教育局增加了農村薄弱學校專業學科教師崗位,推動教師由超編學校向缺編的邊遠鄉鎮學校有序流動,如袁國和這般,為鄉村教育創造更大的價值。與此同時,中方縣鼓勵教師按所學專業跨校“走教”,對跨校“走教”教師給予交通費和誤餐費補貼,補貼從校長基金中解決。
中方一中的英語教師楊昭已堅持“跨校走教”一年半。每周一對于楊昭來說都是極為忙碌的一天。她需要六點半出發,驅車一個半小時,前往桐木鎮寶寨教學點,為這里的三、四、五年級孩子上英語課。這一年半的時間里,她一點一點糾正孩子們的發音,希望鄉村孩子也能夠大膽開口說英語。寶寨教學點僅有三名教師,目前沒有專職的英語教師,因此楊昭每次都會把孩子們一周兩課時的英語課上滿,往黑板前一站就是六節課。然后她要驅車返回中方一中上兩節英語課,加上所負責的晚自習,晚上十點才能下課回家。“我很感謝中方一中的領導,十分支持我去‘跨校走教’,特意將那天我的英語課往后推。教學點的孩子們真的很淳樸,很好學。他們會摘野生的草莓、拔山上的筍子留給我吃。有一次大暴雨,我開車快到教學點的時候遭遇了塌方,幾名男生在班主任的帶領下打著傘來接我,看到那一幕時,我真的很感動。”
除“跨校走教”外,中方縣還建立了網絡聯校,以期讓鄉村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從而有效破解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過程中遭遇的教師資源配置“瓶頸”,達到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