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黎 牛衛華
20世紀70年代,英國學者李約瑟提出了一個世紀難題:為什么近現代科技與工業文明沒有誕生在古代科技與經濟最發達的中國?這一問題引發了中外人士諸多思考與爭論,被稱為“李約瑟之謎”。21世紀初,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提出了世紀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同樣,問題激發了國人對我國教育和人才培養的反思。盡管“李約瑟之謎”關注的是科技和工業文明的發展,但其本質與“錢學森之問”具有共性,即探討的都是創造力及其培養問題。這不禁讓我們困惑:難道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創造力,隨著時代的發展竟然在不斷下降?答案當然是“否”。
研究者發現,東西方不同的文化傳承與發展,造就了人們對創造力的不同理解,從而形成了對兒童創造力培養的不同理念和態度。我們有必要從東西方文化差異的視角解讀創造力的內涵,并進一步思考如何保護和培養兒童的創造力。
關于創造力,迄今為止人們仍然沒有得出統一、精確的定義。但對如何描述創造力的特點,學術界已形成共識:即從產品入手,聚焦新穎性與適用性這兩個創造力的根本特征。其中,新穎性指的是創造出的工作成果是前所未有的,具有獨創特性和新異性;適用性指的是所創造的內容是有價值的,是在特定情境下不超出現有條件限制,符合社會和個人的需要。而這兩個特征在個人取向與社會取向上關注的不同,導致東西方文化對創造力認識的差異。西方文化基于個人主義價值觀,注重個人自由創意的獨特性與新穎性想法展現,強調自我實現需要的滿足,要求特立獨行,具有激進性的特點;而東方文化基于集體主義價值觀,提倡以集體和團隊的形式表現創造力,關注創造者與環境的互動,注重創造的實踐應用與問題解決的價值,強調社會性和道德性,要求在繼承的基礎之上進行批判性地創新,具有漸進式的特點。
例如提到蘋果,我們是不是會不假思索地想到喬布斯創造了這個品牌和iOS操作系統?提到微軟,比爾·蓋茨的面龐是不是迅速就浮現在腦海之中?將這些創造和發現與一個人物緊緊相連,這充分體現出西方個人取向的創造力,即尊重并倡導個人的無限創造潛能。與之對應的,提到華為5G技術、我國如今的新冠肺炎疫苗研制,我們似乎并不熟悉某個人的貢獻,而是以研發團隊去進行認識和了解的。這就體現出了東方對創造力的理解,個人的能力和才華要尊重集體的需求,以達到集體內部的平衡。
另外,除了強調創造者是個人還是集體貢獻的差異,東西方對創造力的表現形式的理解也不同。
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回應了錢學森的世紀之問。或許并不是我們個人的創造力在下降,而是我們更傾向于展現團體的智慧和創造性,以達到社會價值的最大化,背后蘊含的是平衡和共贏的思想。
作為家長和老師,我們可能更想知道的是,創造力如何培養呢?美國心理學家考夫曼和阮寇提出了創造力的4C模型,將創造性表現分為4個層次,從低到高依次為微C(mini-creativity)、小C(little-creativity)、專業C(pro-creativity)和大C(big-creativity)。其中,微C體現的是個人層面的自我突破,自娛自樂的創造。小C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展現出的創造力,通常由他人來評價。每個人的創造力發展都從微C開始,有的循序漸進發展出小C,有的直接發展出專業C——即在某些特定專業領域中做出創造性成就,由專業領域和社會來評價。當微C和小C在個人的天賦能力、興趣愛好、環境和機遇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獲得專業人士的指導,進入專業領域學習時,就能發展出專業C。大多數人的創造力到了專業C的層次就不再發展了,只有極少數做出卓越成就的高創造者才能達到大C的水平。大C通常由歷史和時代從個人成就的角度來評價。我們認為每個人生而具有創造力,在良好環境和能力興趣的共同作用下,個體的創造力可以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發展。
一般而言,兒童所表現出的創造力主要是在微C和小C這兩個層次上。那么,什么樣的家庭環境有利于兒童創造力的發展?基于東西方文化對創造力理解的差異,家長對兒童創造力培養的觀念和態度也不一樣的。從具有極高創造力的歷史人物的兒時故事中也可以看出兩種不同的教養觀念。西方對于高創造力兒童的描述多與“破壞王”“淘氣鬼”等稱號相聯系,而東方對高創造力兒童的記述則大多是“聰明伶俐”“家教良好”“飽讀詩書”等。
一項關于兒童創造性問題解決的跨文化比較研究發現,中國的家長在陪伴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往往表現出較高的認知參與度。他們更愿意根據自己的理解來指導兒童如何對問題進行創造性思考和探索,規范兒童的外在行為表現,關注問題是否被正確解決;而美國家長在陪伴中表現出的認知參與度較低,他們傾向于給兒童自主探索和創造的空間,很少規范兒童的外在行為表現,更關注問題解決過程中兒童的情緒反應和興趣愛好。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東西方家長對于兒童創造力培養的態度差異,呼應了不同文化對創造力社會取向的偏好。
讓我們再來看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例子。1996年出生的James Rallison在美國是位非常成功的網絡漫畫家。不到24歲的他只用五六年就達到了很多專業人士奮斗10年甚至更久才能達到的專業C的水平。他有一位雙胞胎姐姐Faith,兩人從小都喜歡畫畫,并一起參加繪畫班。姐姐在繪畫班表現很好,得到老師的肯定,通過長期的專業訓練,發展出高超的繪畫水平和技術。James在繪畫班的表現卻不盡人意,家人沒有要求他繼續在繪畫班學習,而鼓勵他自己涂涂畫畫。James很喜歡漫畫,16歲便創作了一部受歡迎的網絡漫畫,表現出極高的創造力。我們可以看到,姐弟倆有著不同的創造力發展路徑。他們在繪畫方面都表現出微C,并都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姐姐的微C在得到他人肯定評價后,逐漸發展成小C,通過專業的培訓達到了專業C的水平。這條路徑體現了東方文化下的家庭培養理念。而James并沒有經過專業教師肯定和培養的常規階段,而是憑借興趣一路發展。父母所做的就是接納和鼓勵他,允許他自由發展自己的愛好。
其實中國的孩子從小同樣都非常具有創造力。但父母和老師往往會期待他們走Faith的成才之路,對于像James這樣有點子但似乎不具備繪畫基本功的孩子很少有更多在藝術上的期待。中國的藝術訓練更多強調的是基本功訓練。專業訓練有一種說法,叫10000小時法則,即要想成就專業C,必須要下功夫訓練。許多孩子從四五歲開始學習練琴、畫畫,但在這漫長的訓練期間反而對音樂和繪畫失去了興趣。基本功有了,興趣沒了,創造力也就逐漸被抹殺了。
再回到上述跨文化比較的研究中,該研究還發現,在成功完成解決創造性問題的任務的兒童中,中國兒童顯著多于美國兒童,即中國兒童獲得的創造性他人評價更高。而美國兒童在探索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產出更多獨特的想法,表現出更高的興趣,即他們可能會有更好的自我感知和評價。這似乎提示我們,兩種不同的培養觀點和態度可能并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好壞之分。結合4C模型可見,西方家長在培養兒童創造力時,鼓勵和關注他們微C的產出和表現,重視自我評價和創造性的自我效能感。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在某些領域中有高天賦的兒童,通過某些機遇直接發展出專業C。但如果過分強調自由而不加適當的引導,可能不利于多數普通兒童從微C向小C和專業C發展。相比較而言,東方家長在培養兒童創造力時,更關注小C的產出,重視他人評價。這一方面有利于創造性內部動機較強的兒童快速發展出小C,并通過專業指導和訓練達到專業C的水平。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因為過于強調他人評價而扼殺了兒童產生微C的內部動機和興趣,而微C是發展小C和專業C甚至大C的基礎。
因此,在兒童創造力培養的過程中,家長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善于觀察,積極發現和注重保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微C。對兒童的創意表現持更包容、更開放的態度,相信兒童可以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保護兒童創造的內驅力。第二,在不扼殺微C發展的前提下,鼓勵和引導兒童小C的發展。鼓勵兒童創造性的發現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關注創造性想法的社會價值。第三,激發兒童的專業C潛能。我們要尊重兒童的天賦能力和興趣,提供專業性的指導和訓練機會,促進兒童從小C向專業C發展。此外,允許在特定領域有高天賦的兒童,直接從微C發展出專業C,進而有可能成為大C創造者。
(作者程黎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兒童創造力發展與教育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牛衛華系美國佩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責任編輯:谷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