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琴


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要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教師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好奇心和求知欲,積極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科學學習方法,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基于這一核心思想,我們從有效創設科學區支持性環境、科學投放促進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發展需要的游戲材料、依托教師的有效觀察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等角度,開展基于園本教研的幼兒科學區區域研究。
閱讀專業書籍,從理論學習到行為指導
如何有效創設班級科學區的環境,一直是困擾教師的難題,工作中他們較多依賴采購現成的高結構材料組織幼兒進行科學區活動。因此,讓他們正確認識科學區對于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教育意義顯得尤為重要。我們結合專家推薦,給教師配備指導用書。如閱讀《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0-8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幼兒園創造性課程》(學習區篇)以及《幼兒園科學區材料設計與評價》等指導用書,并開展進階式全園共讀。從科學區的環境(物品、標識、材料投放)、小中大科學區案例分析、科學區的學習故事、教師的觀察支持、科學區材料及幼兒活動評價等方面,手把手地引導教師一步步學習如何有效設置班級科學區。
通過學習,教師進一步明確科學區應該選擇貼近幼兒生活和幼兒特別感興趣的探究內容,創設安全的操作環境,給予幼兒支持性的心理氛圍,鼓勵幼兒利用有準備的環境與環境中豐富的材料,探究外界,了解物體和材料的物理特性、相互關系和有關的科學現象。在閱讀中,我們結合“問題式”研討,教師們有了思維上的碰撞、理念上的互動,學習反思自己班級科學區的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我們通過學習借鑒、園本化調整,梳理出了《科學區材料投放記錄表》《科學區資源匯總表》《科學區活動統整表》《科學區材料評價表》等,幫助教師學習如何做好科學區的材料設計與投放,從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對科學的情感與態度這三方面支持和促進幼兒發展,也便于教師對科學區整體的發展情況進行觀察、追蹤、支持和評價。
創設支持環境,從無從下手到有章可依
在科學區環境準備與創設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指南》“科學探究”目標,班級幼兒的年齡特點、整體發展需要以及個體差異等多方面情況,合理地利用班級空間,不斷優化區域的環境功能,努力使環境的教育作用最優化。
梳理科學區材料資源。良好的班級科學區環境離不開有效的科學區材料投放,那么材料從哪里來?如何讓材料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同類材料如何分層投放,體現低、中、高不同發展目標?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們首先引領年級組從四季、主題以及科學區的四大類別(生命科學、物理科學、地球和太空、人和科技)這三方面,對身邊可利用的科學區資源進行梳理和整合,從《指南》目標、年齡段的分層發展目標、支架發展材料、類別、建議投放主題、幼兒活動及教師回應、活動評價及反思這七個方面梳理各年齡段的科學區資源匯總表。有了匯總表,相當于給教師提供一個材料資源庫,教師可以直接借鑒或創造性使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材料的適宜性和層次性模糊不清的問題。
提供相應數量游戲材料。我們引導教師結合各年齡段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及需要,合理提供相應數量并按需更換的材料做支撐。如小班幼兒年齡小,有意注意持續時間短,還沒有養成良好的探究習慣,材料數量一般在10份左右;中班幼兒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已經能夠運用簡單的工具進行實驗和探究,材料數量通常在24份以內;大班幼兒的專注力、持久性、學習能力不斷提高,教師投放科學區材料時,在數量和難度上都會有所增加,材料數量一般會增加到32份左右。幼兒在與材料互動的過程中感知、體驗、探究和發現,以此獲得相關的科學認知經驗。
設計材料標識。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能力,結合科學探究和數學認知這兩大目標,設計適用于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各種標識。例如中班幼兒的創造意識和探究能力已經初步形成,在設計標識時,教師通常會運用一些能夠促進幼兒多種感官學習、推理的標識,以此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
豐富區域環境設置。為了進一步為兒童的科學探究學習提供鷹架,區域中除了柜子、材料、標識等相關環境之外,我們還自主設計抽屜式科學探究桌,滿足幼兒個別化學習需求;投放紙、筆、尺、放大鏡、剪刀等探究小工具。此外,年級組教師結合各年齡段幼兒特點,篩選并購買了一些有關科學知識普及的兒童讀物。如《這就是科學》《揭秘太空》等,豐富孩子的科學認知,激發他們在科學活動中看一看、讀一讀、試一試的探究興趣。
多形式進行游戲推薦。區域里有了材料,如何讓幼兒發現材料,并對材料產生互動操作的興趣,從而有效促進幼兒積極探索科學區材料的作用?通過實踐,我們采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呈現。
第一,區域小海報展示。教師將科學區材料制作完成后,可以將材料拍成照片,然后制作成小海報,再展示到推薦位置上,每當幼兒看到新海報出現,就會主動去尋找材料并接受挑戰。
第二,家長園地“科學小實驗”推薦。教師結合游戲,將當下有趣的科學小實驗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向家長推薦,引導家長開展親子探究活動。
第三,微信公眾號“萌娃愛科學”宣傳。我園在原有的“家有萌娃”的基礎上,推出了“萌娃愛科學”系列,展示孩子們動手嘗試的各類趣味科學小實驗、小發現。
聚焦游戲故事,從游戲行為到深度學習
幼兒在科學區的探索,處處隱含著精彩的“哇時刻”,更潛藏著兒童學習與發展的契機。教師只有真正關注兒童,學會觀察,才能看到兒童的學習,從而為兒童的學習發展提供有效支持。我們把教師的觀察記錄與科學區游戲故事相結合,針對某一科學游戲進行長時間的連續性追蹤,通過多次觀察、分析,不斷審視材料投放的適宜性、有效性,反思材料的層次性,以及如何通過調整材料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并結合幼兒在游戲中的行為表現,對幼兒在領域認知、學習品質方面進行評價。如大班科學區案例“小球滾得遠”,教師通過三次不同時期聚焦游戲材料的觀察,從教師的支持實錄、幼兒行為思考分析、幼兒學習品質和領域認知評價以及下一步活動的建議和支持策略的角度,對自主選擇該游戲的幼兒進行游戲行為跟蹤觀察。教師結合幼兒每一階段游戲后的材料調整和策略改變,分別引導幼兒通過自主探究發現斜坡角度、彎型軌道以及小球材質都是影響小球滾動距離的因素,從而引發幼兒對生活中力的作用的探究興趣。
科學區豐富的環境和材料,能夠讓幼兒按自己的興趣、需要、方式去了解科學常識,讓他們觀察自然生命現象、參與科學探索活動來獲取直接經驗,培養他們對科學的熱愛。教師要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周邊資源,將其有效轉換為幼兒科學探究的材料,從而激發幼兒對周圍物質世界的好奇心,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對世界進行探究,及時滿足幼兒的學習需要,從而有效培養其科學素養,為其開啟未來發明創造的大門。
(作者單位:江蘇省鎮江新區瑞鑫幼兒園)
責任編輯: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