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顧峰旗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我國積極推動中小學素質教育,各地區學校對美術的地位愈加重視起來。美術,這門學科有著自身的藝術文化背景,同時也是人們精神世界的一種展現形式,體現了人對美的創造和追求。要想在美術教育活動中,培養中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思維意識,就需要從課堂教學出發,抓住中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科學地設計課堂教學環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提升中小學生的整體藝術欣賞水平,提高審美能力。
美術這門學科能夠教會學生真正地欣賞藝術、欣賞美,接受藝術文化熏陶,提升自身藝術鑒賞能力,還能夠激發學生對于美的創造力、想象力、表達能力,在接受美術教育的同時,進一步深化藝術思維意識和提高形象表現水平,最終提升整體文化綜合素質。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要抓住中小學生好奇心強、活潑好動的心理特點,為其量身定制課堂教學活動,在最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熱情,鍛煉培養學生美術思維意識,提高學生審美水平,讓學生懂得美、欣賞美、創造美。
在現代教育發展進程中,對于青少年的要求是德智體美勞全方位成長。美術這一門學科具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能夠陶冶學生情操,讓學生接受藝術熏陶,培養學生藝術人文情懷,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群體的精神世界。而在努力推進中小學美術教育的道路上,不僅僅需要學生了解教材中的美術知識、繪畫技能,還需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思維意識。美術課的教學過程不應當是單向的、灌輸式的“填鴨”教學,更需要以學生為出發點,積極引導學生開拓思維,激發學生對于美的想象和創造,開發每個學生獨有的個性,豐富中小學生的情感世界和心靈感悟,使其深切體驗對于美的探索和發現,提高學生審美情趣。
審美能力,又叫藝術鑒賞力,指人們體會、欣賞、領悟、創造美的能力。審美能力和思維意識都需要后天培養,而非每個人天生就擁有。
《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指出,要提高審美能力和審美意識,使得學生在課堂體驗中提高創造力和想象力,培養學生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故此,美術教育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教材知識和繪畫技巧的講解上,更需要從精神和情感的角度積極引導,引領中小學生提高藝術鑒賞能力和思維意識,培養創新精神,增強青少年對于大自然和生活的熱愛。
第一,增加藝術作品鑒賞,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要想培養中小學生的藝術審美水平和鑒賞能力,樹立學生藝術思維意識,除了要圍繞教材課本中的內容開展課堂教學,還要為學生增添能夠提升審美情趣的渠道。單純靠著美術教材進行授課,會使課堂教學內容受到教材篇幅的限制,無法為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搭建一個完善的平臺。因此,在美術課堂上,除了精心準備教案,還可以有針對性地挑選藝術作品讓中小學生欣賞。
挑選藝術作品,可以選世界名畫、傳統手工藝術品、雕塑、建筑等,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自身藝術欣賞水平進行挑選,要有根據性、針對性和指導性。藝術作品要擁有文化背景和獨特魅力,既能吸引中小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和學習熱情,也能為藝術鑒賞的培養提供有利條件,讓學生接受藝術作品的洗禮和熏陶,在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一步步地帶領學生去學會欣賞、理解美術藝術作品的內涵和魅力所在。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發散思維意識,開動腦筋和想象力嘗試著去鑒賞藝術作品,再加以正確科學的指導和講解,讓學生懂得審美的意義和價值,提高自身藝術鑒賞能力和審美水平。
第二,鼓勵學生展示作品,充分激發藝術創造。美術與其他一些文化課不同,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美術知識和繪畫技能,還要求開發學生的藝術思維意識、創造能力、想象力、藝術表現能力等。因此,傳統單向的灌輸式教學是不適用于美術課堂的,也無法真正激發中小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使其打破思維定式去創造自己的作品。美術課堂的教學模式必須是豐富生動、有趣而充滿活力的,要教會學生欣賞美術作品,發表自己的內心體會和感悟,真正領會藝術審美情趣。
在開展美術課堂教學時,為了最大限度地激發中小學生的創作熱情,可以積極鼓勵學生將課堂上或課后完成的作品進行展示,并附上簡短的創作靈感講解,同時要維護好課堂紀律,為這些學生習作進行逐一點評和講解,不刻意貶低、不一味批評,給予每一個踴躍展示作品的學生積極反饋,點出這些作品中的優點和美感,真正引導學生去開發自己的個性,發揮自己的藝術細胞和優勢,展現自己的藝術創造風采。審美本來就沒有一個固定的公式,也沒有統一的標準,而是一種長時間積累下來的藝術鑒賞能力和藝術素養,要積極鼓勵學生自發自由地進行藝術創作。
第一,講述歷史文化背景,體悟藝術作品內涵。無論是審美能力的培養,還是藝術思維意識和創造力,都需要一定時間的積累才能完成,只有充分利用好美術課堂上一點一滴的時間,充分把握中小學生的心理特征開展教育,才能實現美術課程教學目標。
對于藝術作品的鑒賞和審美也不能僅僅停留在好看與否之上,要想提高中小學生的藝術審美水平,需要帶領學生真正領悟藝術作品、美術畫作的內涵和背景,不應該單單停留于表面。藝術作品的魅力正是創作者的心血和情感,不僅僅能帶來一種視覺上的美感,還有情感迸發和藝術靈感。
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思維意識,需要帶領學生從作品的外在表現形式,如色彩、筆法、技巧、圖形等出發,最終去挖掘、探索創作者的精神世界和藝術內涵。教師在課堂上鼓勵學生進行賞析的同時,還可以為其講解作品的背景來源和人文內涵,讓學生在日常的一點一滴之中積累審美經驗,后天逐步提高藝術鑒賞力和思維意識。通過美術課堂教學督促學生學習藝術賞析,不斷進行審美鍛煉、實踐創作,最終提高整體藝術素養和思維能力。
第二,帶動學生思維意識,營造藝術欣賞氛圍。藝術審美能力和思維意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提高的,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熏陶。故此,要想培養中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思維意識,在日常教學中就要著重打造藝術欣賞氛圍,為學生提供陶冶情操的良好環境,同時積極鼓勵學生自發學習,讓學生勇于藝術創作實踐、善于用作品表達自己的思維意識。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繪畫創作技術技巧的教學,有助于提高中小學生的思維意識水平和形象思維能力。將美術課堂打造為富有藝術氣息氛圍的良好環境,有利于調動學生對于美術這門學科的熱情和積極性,也為學生接觸藝術、陶冶情操提供了最適宜的條件。
以人為本,將學生的美術課堂體驗作為教學重點,充分發揮美術藝術的特色魅力,從學習原動力上下功夫。美術課堂需要豐富的教學內容、生動有趣的學習體驗和呈現方式。在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思維意識的進程中,要注意不同年齡層學生的美術素養差異,因地制宜,美術課堂教學環節設計要注意拉開層次感,使得教學過程更有針對性,應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帶動學生的思維意識,提高藝術鑒賞力。
美術是教育新課程改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美術基礎知識、掌握繪畫創作技巧,還要將美術作為一種藝術文化去學習,通過課堂教學帶領學生將美術和日常生活聯系到一起,探索藝術的魅力,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藝術欣賞,開闊視野,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進行創作,從課堂中的點點滴滴積累起來,培養中小學生的美術興趣,最終提高藝術素養和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