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余燕
2019年熱映的電影《少年的你》是一部反映校園欺凌霸凌的青春片,把校園霸凌話題帶入公眾視野,引發了輿論熱議。近年來,校園欺凌現象頻頻曝光,也許是因為一個誤會,有人惡語相加;也許是因為一次無意犯錯,有人揮起了拳頭……現實中的案件往往更為殘酷、更為觸目驚心,這其中有同伴的沉默、家庭的失護、法律意識的淺薄。
校園霸凌是多方位責任共同缺失的結果,針對校園霸凌,學校要加強防護意識,對學生進行普法教育。成年人的違法犯罪行為,也時時刻刻在影響著孩子。加強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動,讓學生從小掌握法律知識,讓學生時刻提醒自己的父母、長輩遵紀守法,有利于促進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為創建和諧校園、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
我任教的寧夏銀川西夏區第十二小學每周每班開設一節道德與法治課,充分地利用課堂時間,運用科學的教育教學手段,有計劃地對學生開展法制教育,提高學生法制意識。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無論是國家、社會、單位、家庭,還是學校都有各自的規章制度。因此,中小學生必須學習《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加強文明禮貌教育和行為訓練。法制教育要和良好行為習慣結合起來,對學生不斷地進行養成訓練,強化遵紀守法意識。
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需長期進行。有的學生從小就養成不良習慣,說臟話、不講衛生、不愛護公物,高年級的學生甚至吸煙、喝酒、賭博、打架,以大欺小。
一年,我在農村學校交流時,有三個學生趁別的班級上體育課溜進去偷東西,因丟的學習用具較多,老師調出了學校監控,發現了可疑的三個男孩。他們第二次偷的時候,被老師逮了個正著。這樣的孩子必須批評教育,絕不心軟。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教育無小事,預防不良行為要從具體的小事抓起。如果從小養成不良習性,以后再改正就很難了,長此以往,甚至會失足和墮落,走上邪路,給社會、家庭造成不良影響。
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學生見了老師要敬禮、見了同學要問好,不遲到、不早退,不罵人、不打架,誠實守信、不說謊,遵守交通法規,防火、防溺水,不做危險游戲等。很多事情看起來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關鍵是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小事做起,從遵守《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做起。
道德與法治這門課不同于其他知識傳授,每一課的內容都是由一個個活動組成,讓學生通過一系列活動去感知、思考、實踐。教師引導學生參與活動,融知識于游戲中,學生才能有興趣參與活動,不知不覺形成意識規則,做到明事理、辨是非,日后成長為一名遵紀守法,對社會有用的好公民。
堅持理論教育與實踐活動相結合,使學校的法制教育逐步制度化、規范化,認真抓好法制教育的計劃、課時,使法制教育成為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培養法制意識。
寧夏銀川西夏區第十二小學每學期都會請法制專家或者由主管學校的派出所干警進行專題講座,給全體師生通過講身邊事、說身邊法對學生進行普法宣傳教育,案例生動鮮活,深受學生喜歡。通過講解預防犯罪知識、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有目的地對小學生進行法制教育。
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學校還組織高年級學生參加寧夏電視臺青少年校園普法節目《童聲說法》的錄制,請銀川盈科律師事務所的田律師給學生講解,如交通安全、法制常識。學生經過辯論、提問,以及律師的答疑解惑,分清是非,辨別善惡,明白在遇到暴力侵害時,要及時向家長、老師或其他監護人報告,學會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如遇到學生打架事件,不能找眾人來報復,因為事情嚴重會構成犯罪行為。
田律師還教同學們遇到不法侵害時要沉著、冷靜、機智、勇敢,積極同犯罪行為做斗爭,堅信邪不壓正的道理。通過每次的踐行、體驗,參加豐富多彩、富有意義的法制教育活動,學生會體會一種責任,獲得一點感受,明白一點道理,養成一種品質,調動學法用法的積極性。
道德與法治這門課內容比較集中,課時也十分有限,《中小學法制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將學科教育滲透法制教育作為對學生實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徑,在各學科中針對學生滲透一些法制觀念。
例如,每月可開展一次有關法制問題的班會課或主題隊會,啟發學生開展法制演講比賽、舉辦法制作文比賽,辦班級板報、辦法制宣傳小抄報,還可利用宣傳窗、掛橫幅宣傳法制教育內容,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在體育課上,可滲透小學生人身傷害事故防范內容,科學課中滲透環境保護法的內容、音樂課上歌唱愛國主義歌曲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美術課讓學生用畫筆宣傳法制知識,如預防毒品危害等。
法制教育滲透到各學科中,要啟發引導,切忌形式主義,讓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對法律知識有所了解,法制意識得到增強。
為更好地開展普法教育,針對家庭對中小學生成長過程的影響,學校法制教育必須滲透到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作為國民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孩子們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所以家長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好榜樣。
和諧的家庭氛圍有助于孩子養成積極樂觀的心態,良好的家規是無聲的教育力量,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約束孩子向健康的方向成長。家長要特別教育孩子不做違法亂紀之事,合理安排好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激發孩子學習的積極性,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教育孩子如何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冷靜處理問題,讓孩子懂得如何使用法律武器來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
寧夏銀川西夏區第十二小學通過網絡平臺、致家長一封信,對家長進行適度的法制教育,把學校的普法教育信息帶給家長,促進家長和孩子一起學習法律常識,使家校互動起來。學校可定期開展家長學校教育,使家長更好地配合學校參與教育,有效發揮學校法制教育對家庭的引領作用。
社會、家庭在孩子的法制教育中有很大的影響,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不單是學校的責任,也不單單是社會或是家庭的責任,校園安全也離不開社會這個大家庭。目前一些影視、游戲、動畫具有暴力性質,國家相關部門嚴加管理。社會要重視校園霸凌現象,進一步完善相關法規。學生面對校園暴力要主動及時和老師、家長、警察取得聯系,積極爭取學校、社會和家庭的保護和幫助。
總之,老師需要獨具匠心,利用課內外體驗拓展,引導孩子們通過學習、實踐,讓學生不知不覺接受法制教育,在感悟中得到成長。而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一項艱苦細致的工作。
中小學生正處于拔節孕穗期,需要得到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參加豐富多彩、富有意義的法制教育活動,有利于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長。在學校開展普法宣傳活動,讓廣大師生學法、知法、守法、用法,讓法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做一個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逐步建立學校法制教育課程體系,使法制教育成為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