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高曉燕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有著自己獨特的姿態、不一樣的芬芳。有的花剛剛綻放就絢麗奪目,有的花則需要經過漫長守候才會沁人心脾。在教學工作中,我慢慢感受到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業,它要求我們教師像園丁一樣,為孩子們精心營造陽光明媚、雨露豐盈的環境,細細呵護,慢慢守候,才能與之同行。
時光如梭,不知不覺,我從踏出校園的初生牛犢到成為如今揮汗講臺的教師已八年了。這些年的教學生活中有著許多令我難忘的插曲,讓我慢慢體會到了教育是一門傾注了愛與智慧的藝術。
在剛剛成為教師時,我把“愛之深,責之切”的觀念奉為真理。我堅信嚴格要求學生,才是對他們負責任的表現。嚴格的管理一開始是卓有成效的,孩子們安靜乖巧。可時間久了,問題就暴露了。我每天兇巴巴地上課,孩子們的課堂積極性、活躍度就低了,容易愣神做小動作,即使是嚴厲批評也只能讓孩子們收斂一陣子。而且在課后,很少有學生主動與我攀談交流,每每與他們眼神交匯,都能感受到其中一晃而過的不安。
猶記得,我所帶第一屆班級里有一個女孩子,非常內向靦腆,學習上遇到不懂的地方從來不敢問同學,更不用說老師了,所以剛開始的作業總是有問題。幾次作業做得都不理想,我難免有些心焦,就想找她談談。課間,我把孩子叫到辦公室,對她說:“小淇,你最近怎么回事?作業怎么……”剛一張嘴,話還沒完,孩子的眼淚就止不住地往下流,整個人微微顫抖,無助極了。看著孩子惶恐的神情,我試圖緩和了語氣再與孩子溝通,但是孩子始終不愿意敞開心扉,不愿意或者說不敢把自己遇到的真正問題告訴我,怕換來老師更嚴厲的批評。
這次談話的最后,我也只能了解一些似是而非的表面情況,不能了解孩子真正的問題癥結。這時我才發現,在不經意間,我與孩子們之間已筑起了一道隱形的墻壁。我的教育似乎本末倒置了,我對“責之切”的形式過于看重,忽略了“愛之深”的真正含義。認識到了問題所在后,我就開始有所行動。
一次,某學生遲到了,跑進來的時候,臉色微白,兩頰冒汗。我沒有同往常一樣,嚴厲質問,而是耐心地詢問學生遲到的原因。起初學生還有些怯懦,不敢開口。我笑了笑,用眼神鼓勵著他。也許感應到了我友好的磁場,孩子道出了原因——昨晚受了涼,今天早上有些拉肚子,導致遲到了。我輕輕摸了摸孩子的頭,大聲地告訴他:“我是你的老師,也是你的大家長,有事告訴老師,老師一定會幫助你的。”孩子好像沒有剛才那樣忐忑不安了,看著我點了點頭。
上課時,我收起了嚴師模樣,揚起了嘴角,有學生答錯問題,我也不急著批評指正,而是稱贊他敢于動腦筋,有回答問題的勇氣,讓他再深入思考一會;對于回答正確的學生,我更是不吝贊美。幾節課下來,學生好像發現了我的不同,在我的微笑引導下,漸漸地打開話匣,開始積極舉手發言了,課堂氣氛熱絡了許多。而且,為了讓我常常微笑,學生會自覺維持紀律,提醒周圍說話的學生,這樣課堂紀律反而得到了較好的維持。時間久了,孩子們越來越不懼怕我,下課也會湊在我身邊聊天、談心事,師生間的感情迅速升溫。
通過這些事情讓我明白:有時候嚴厲與責難只會拉遠我們與學生的距離。換一個燦爛微笑,添一句關心叮嚀,也許學生就愿意向你敞開心扉、慢慢走來。愛才是教育成功的原動力。
一個班級是由不同的學生組成的。“十根手指有長短,荷花出水有高低”,在班級這個百花園里,并不是每朵花都能自由綻放,恣意芬芳。
期末總結會上,我讓孩子找出自己的八處優點,寫在紙上,進行交流。有的孩子奮筆疾書,早早完成,得意極了;有的孩子稍稍思考了下,寫下了八條;有的孩子抓耳撓腮,苦思半天,寫了兩三條;還有幾個孩子,拿過紙后,遲遲不動筆,我一經過身邊,就低垂雙眼,用手遮掩。我余光輕掃,發現紙上什么也沒有,于是低聲詢問原因,孩子故作輕松地一咧嘴,道:“我實在想不出來,沒啥優點。嘿嘿!”其他孩子看清是誰,也哄堂大笑起來。雖然這些孩子平時有點調皮搗蛋,可是此時,他們手上的白紙、眼神中的落寞,著實讓我心疼。我想每一個孩子其實都是渴望被愛、被肯定的。怎么讓孩子重獲自信、展顏歡笑呢?我提起智慧武器,用心探索。
智慧的老師要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發掘孩子的興趣。我結合班級實際,創設富有個性的班級小崗位,讓這些獨特的孩子有更多發揮的空間。如我們班的小張,平時調皮搗蛋,精力無限,自從當上了班里的“植物園丁”后,下課就沒時間去玩了,時不時去瞅瞅圖書柜上的盆栽怎么樣了,給它們澆水、曬太陽,倒騰得像模像樣的。這些綠植被侍弄得油光水亮的,他別提多得意了。
很多時候,我們的“小野花”常常不愿意參加學校的集體活動。究其原因,是他們認為美術節、音樂節、體育節等都與自己無關,是優秀的學生展示才華的舞臺。要知道,一花獨放不是春,我鼓勵這些孩子積極參與校內外舉辦的各種活動。沒有繪畫細胞沒關系,幫幫忙也很好;歌唱水平差沒關系,精神抖擻地站在隊伍里就行;沒有合適的體育項目也不要怕,當啦啦隊隊員一樣出彩……只有感覺被在乎的孩子才不會孤單,用智慧為孩子打造一個“行”的環境,讓他們自由肆意地生長吧!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業,而是一門藝術,凝結了愛與智慧的藝術。這要求我們教師學會放慢腳步,以愛為養分,用智慧來澆灌,為孩子營造陽光明媚、雨露豐沛的環境。這不正是教育的幸福之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