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陳敏

教育絕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也不是單個學生的事,不是單個老師的事,更不是單個家長的事,語文這門學科的教學更是如此。
語文教育的合作就是將語文和學生的學習、家長的合作都調動起來,實現家校合作。語文學科不只是單純地讀讀記記課本上的內容,而是要讓學生真正理解課文內涵。而課本劇能讓學生自己變成課本中的人物,和課本人物一起經歷、一起感受,達到感同身受的效果,而且正好符合教育提倡的“發展兒童自我”要求,能促進家校合作。
一次,教學《臘八粥》這課時,我發現八兒的性格特別適合我們班同學表演,我一直想為一些內向的孩子提供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希望他們能發現新的自己,這次表演就是一個好機會。所以我都挑選了7個平時比較內向的孩子。一開始我也很擔心:這樣選對嗎?
選擇這些孩子的當天,我就通過網絡和孩子家長進行了溝通,家長都非常支持把自己的孩子送上舞臺,因為他們同樣也很苦惱自己的孩子太過內向。幾個家長也開始動起來,制作道具的家長跑了不少家店找材料,其他幾個家長也幫著輔導自家孩子臺詞、表情,并及時和我取得溝通,看看劇本在哪里還需要修改完善……表演結束,我立刻把這次表演的視頻上傳給了家長朋友,讓他們看到孩子的巨大進步,也讓他們欣慰地感到這段時間的付出沒有白費。
這次家校合作,最令我驚喜的是,其中一個小男孩平時上課不怎么舉手,回答問題聲音也很小,但經過幾次表演彩排后,他上課發言多了,而且朗讀時不僅聲音響亮,還充滿感情。這次表演,他仿佛解放了自己,增加了自信。而學生也對《臘八粥》這篇課文中八兒的迫不及待、臘八粥的美味有了更深的認識。
當然,關于語文教育的合作,不能忽視“家家合作”。因為同為家長,很多教育方法都有借鑒的意義。比如,很多家長困惑于孩子讀了不少課外書,但做閱讀理解題總是不能理解準確,答題就答偏了。我任教的班上有位學生,她平時酷愛讀書,但跟其他同學不同,她看的課外書越多,閱讀理解題就越能答到點子上。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在家長會上,我邀請這位學生的家長對孩子的閱讀方法做了詳細的介紹。原來,她和其他同學不同的地方在于,她看書從來不會只拿本書,還要拿支筆、拿個本子,每每遇到讓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就記下來,每每遇到書上重要的情節就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來。這位家長舉了她家孩子一個讀書的例子:這學期課本推薦讀《魯濱遜漂流記》,于是她邊讀邊記情節,從魯濱遜為什么想出航,怎么在島上一步一步生存下來,又怎么救下“星期五”,到最后怎么回英國,都清楚地記錄下來。在記讀書筆記的過程中,她仿佛和魯濱遜一起在島上經歷了一次冒險,非常深刻地體會到了魯濱遜的勇敢無畏、機智能干。在這個家長的分享后,不少家長表示記讀書筆記是個好辦法,并且實踐性很強,因為已經有這位學生的例子在先了,家長會后其他家長紛紛向學生的家長取經。
借助語文教育中的合作力量,家長也參與到了教育的一個環節中,更深刻地看到了教授的付出與努力。因為有了家長的理解和支持,語文教育就不再單單是孩子的個人努力,而是孩子、學校、家庭共同的努力。語文教育需要學校、家庭合力,共同推動孩子進步,讓孩子獲得真正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