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濱 龔 瑞 盧 聰 韓中云
(深圳市羅湖區人民醫院,廣東深圳 518000)
魚際是指食指與拇指之間指蹼最寬大的部位[1]。手部出現外傷后易使此處出現皮膚缺損、局部瘢痕、肌肉攣縮等,進而使魚際部位出現攣縮現象[2]。拇指功能占到整個手功能的一半以上,魚際痙攣的發生會影響患者拇指與食指的功能。給患者生活帶來嚴重不便[3]。因此,研究如何有效治療魚際痙攣具有重要意義,與傳統常規治療相比,微型外固定支架在治療魚際外傷時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本研究選取2016 年10 月至2018 年10 月深圳市羅湖區人民醫院接收的魚際外傷患者55 例作為研究對象,并采用了微型外固定支架法和常規治療兩種方式治療魚際外傷,觀察其應用效果,結果如下。
選取2016 年10 月至2018 年10 月深圳市羅湖區人民醫院手足顯微外科收治的55 例經診斷符合手部魚際外傷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根據患者的就診時間將其分為試驗組28 例和對照組27 例。試驗組男性21 例,女性7 例,年齡23 ~62 歲,平均年齡(31.5±5.3)歲;左手掌魚際外傷患者8 例,右手掌魚際外傷患者20 例;對照組男性19 例,女性8 例,年齡19 ~57 歲,平均年齡(35.6±4.7)歲,左手掌魚際外傷患者5 例,右手掌魚際外傷患者22 例。納入標準:納入患者符合《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會上肢部分功能評定試用標準》[4]中魚際外傷診斷標準。排除標準:患有精神障礙及語言障礙患者;粉碎性骨折患者。本次研究已獲得深圳市羅湖區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治療,方法如下:患者經過診斷后立即進行手術,此過程行臂叢麻醉。要將創傷徹底清理,將皮緣與失活且受到污染的皮膚組織進行修剪,根據患者傷情判斷魚際受到損傷的程度,觀察患者皮膚挫傷的深淺程度,皮膚撕裂程度,肌肉受損程度,傷口污染情況以及神經血管損傷狀況和出血量。
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手術清理創傷的基礎上額外使用微型外固定支架[天津市威曼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津食藥監械(準)字2014 第2100003 號],保證魚際持續開大的狀態,創傷處使用封閉式負壓引流輔料處理固定支架期間要注意清潔,避免感染。
治療4 周后對兩組進行隨訪記錄,觀察兩組療效。經過治療4 周后,患者魚際寬度可達正常或正常寬度2/3 以上記為優,患者魚際寬度達1/2 ~1/3 為良,不到1/3 為不及格,對治療效果進行統計。
采集實驗數據,應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包對實驗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計量資料以(±s)表示,分別采用χ2檢驗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4 周后,試驗組魚際寬度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魚際寬度統計比較(±s,mm)

表1 兩組患者魚際寬度統計比較(±s,mm)
組別 n 術后7 d 術后14 d 術后21 d 術后28 d試驗組 28 40.53±2.10 45.23±3.46 47.19±2.27 50.31±2.67對照組 27 32.72±3.18 35.04±2.87 40.33±2.56 42.50±1.78 t 10.725 2 11.745 4 10.433 9 12.557 5 P 0.000 0 0.000 0 0.000 0 0.000 0
試驗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魚際外傷患者有效率比較[例(%)]
除先天因素可導致魚際攣縮外,外傷性魚際攣縮通常是因受傷或受傷后治療不及時、不妥當導致[5]。術后維持魚際開大狀態是保證手掌功能恢復的基礎,一般治療方式術后不能保證魚際持續開大,恢復效果較差,治療有效率明顯低于使用微型外固定支架的試驗組。試驗組采用微型外固定支架開大魚際在急診過程中的優點較多[6]。如在急診初期開大魚際能夠避免魚際攣縮,支架能夠起到牢固的固定作用,能夠使患者早期進行輕微活動,指關節等也可以活動,較早進行手指屈伸功能訓練,避免肌腱攣縮;外固定支架有延展性,能夠根據魚際區皮膚恢復情況對魚際開大狀態進行微調,以保證術后效果恢復[7]。在手術之后進行支架固定時,要使支架固定在掌骨頭下以保證魚際獲得較大開口角度;術中徹底止血,術后引流減少創口內積血,避免魚際區組織增生;術后及時進行手指屈伸訓練,并輔以按摩,避免魚際縮小,組織攣縮等[8]。本次研究中,試驗組患者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 <0.05),說明微型外固定支架在魚際外傷急診治療過程中具有較好的效果。綜上所述,在魚際外傷急診治療過程中使用微型外固定支架進行固定,能夠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