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兵
(淮安醫院,江蘇淮安 223300)
急性膽囊炎屬于臨床中的常見病以及多發病,特別是在老年人群體中具有較高發病率。現階段對于急性膽囊炎患者主要通過外科手術治療,切除膽囊以徹底根除病灶。以往多應用傳統開腹手術進行膽囊切除治療,雖然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其弊端在于手術創傷較大,對于患者術后的康復產生一定影響,特別是老年患者身體機能減退,普遍合并各類基礎疾病,使得術后的并發癥風險相對較高[1]。近年來醫療技術持續發展,特別是腹腔鏡技術在醫療機構被廣泛應用。在急性膽囊炎患者的治療中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能夠更好地規避傳統開腹手術治療中的創傷大以及術后并發癥風險高等缺陷,然而關于在老年急性膽囊炎患者治療中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應用仍存在爭議。鑒于此,本文探討在老年急性膽囊炎患者治療中采用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或者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的治療效果,以及對于患者術后腸功能恢復等相關影響,結果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8 年10 月至2019 年3 月淮安醫院收治的76 例老年急性膽囊炎患者,依據治療方法分組,觀察組38 例,男性20 例,女性18 例;年齡60 ~87 歲,平均年齡(71.6±0.5)歲;急性膽囊炎發病時間2 h ~4 d,平均發病時間(1.3±0.2)d;對照組38 例,男性19 例,女性19 例;年齡60 ~88 歲,平均年齡(71.4±0.7)歲;急性膽囊炎發病時間3 h ~4 d,平均發病時間(1.2±0.4)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膽囊炎的臨床診斷標準;②具有顯著的上腹部疼痛以及肌肉緊張等癥狀表現者;③經血常規檢查,白細胞、中性粒細胞異常者;④超聲檢查提示膽囊壁明顯增厚,存在膽囊水腫情況者;⑤患者對此次研究知曉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急性膽囊炎確診后采取藥物保守治療者;②慢性膽囊炎者;③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血液系統疾病者;④年齡<60 歲者。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術中為常規全身麻醉,保持仰臥體位,術者立于患者右側,選擇右側病灶處的上腹腹肌肉處為手術操作切入點,做10 cm 切口,之后進入患者腹腔并觀察腹腔狀況。實施膽囊剝離及操作,最后以間斷縫合法對手術切口進行縫合,常規放置引流管;觀察組采用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治療,患者術中為仰臥體位,同時保持頭高腳低,使右側高于左側。術中采取氣管插管常規全麻,建立二氧化碳氣腹,壓力約10 mm Hg,做手術戳孔和腹腔鏡入口,放置腹腔鏡設備[江蘇博朗森思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JQZ(D)],利用腹腔鏡輔助明確腹腔狀況,并在腹腔鏡輔助下對于膽囊和周邊組織分離,組織黏連情況需要充分分離,如膽囊壓力偏高還需實施減壓處理。關注膽囊三角區,對膽囊管與膽管間隙觀察并進行鈍性分離,明確膽囊主動脈的具體位置,膽囊動脈與膽囊管利用鈦夾(江蘇龍禾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型號:544250)進行夾閉,同時膽囊動脈以及膽囊血瘤充分阻斷。膽囊切除后,由劍突口緩慢取出,出血處行電凝止血,術畢后以生理鹽水充分清洗,并常規放置引流管。兩組患者均于術后給予抗感染治療。
①對比兩組患者的常規圍術期指標,如手術用時、手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術后的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以及排便時間和術后12 h 視覺疼痛模擬評分(VAS)等;②觀察并統計兩組術后發生的泌尿系感染、膽漏、傷口裂開、肺部感染以及切口感染等并發癥情況;③兩組患者分別于術前和術后3 d 對其機體免疫功能指標進行監測和對比,如T 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等。
數據采用以SPSS 21.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手術用時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觀察組患者的出血量、住院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排便時間等均短于對照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常規圍術期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常規圍術期指標對比(±s)
分組 n 手術用時(min) 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 腸鳴音恢復(h) 首次排氣(h) 排便時間(h) VAS評分(分)觀察組 38 57.62±6.19 56.39±5.26 6.05±1.13 12.16±1.18 22.36±2.38 28.63±5.06 2.06±0.13對照組 38 60.03±5.29 89.62±10.25 8.92±2.06 19.59±2.96 35.62±4.09 43.62±9.37 4.59±1.16 t 2.086 9.605 4.035 6.305 9.8050 11.052 5.605 P 0.219 0.000 0.016 0.003 0.000 0.000 0.020
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26%,對照組為26.32%,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率對比[例(%)]
兩組患者術前CD3+、CD4+/CD8+、IgA、IgM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術后觀察組患者的CD3+、CD4+/CD8+、IgA、IgM 各指標與術前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對照組患者術后的CD3+、CD4+/CD8+、IgA、IgM 均低于術前(P <0.05),且術后觀察組的CD3+、CD4+/CD8+、IgA、IgM 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前后機體免疫功能指標對比(±s)

表3 兩組手術前后機體免疫功能指標對比(±s)
注:與本組術前相比,*P <0.05。
組別 n CD3+(%) CD4+/CD8+ IgA(g/L) IgM(g/L)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觀察組 38 61.36±4.03 61.03±3.79 1.31±0.21 1.28±0.21 2.94±0.62 2.93±0.59 1.75±0.26 1.74±0.26對照組 38 61.35±4.05 52.03±3.15* 1.30±0.20 0.90±0.12* 2.93±0.65 0.59±0.42* 1.74±0.28 1.49±0.21*t 0.829 8.605 0.295 7.305 1.006 5.306 0.217 4.605 P 0.318 0.000 0.208 0.000 0.529 0.000 0.367 0.000
老年人是急性膽囊炎疾病的高發群體,現階段研究認為急性膽囊炎疾病的發生多與膽囊管阻塞以及細菌侵襲等有關,同時急性膽囊炎也是十分常見的肝膽外科疾病,對于老年患者來說在急性發病后采用保守治療方案,在臨床療效以及適應癥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現階段,對于老年急性膽囊炎患者的治療仍主要以外科手術方案為主,然而近年來有研究發現[2-4],隨著患者年齡的增加由于機體相關組織器官功能出現衰退情況,再加上大多數老年患者普遍合并急慢性基礎疾病,使得機體抵抗力以及免疫能力相對更差。傳統開腹手術的治療能夠為術者提供良好清晰的手術視野,但在進行膽囊切除操作時,對患者機體產生的損傷較大,對老年患者的免疫功能以及術后康復和切口愈合等均產生不利影響,并且老年急腹癥患者在接受開腹手術治療時,患者術后的病死風險相對較高,所以需引起高度關注。
現階段,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臨床中被廣泛應用,通過應用腹腔鏡設備的輔助,能夠在較小切口的基礎上為術者提供良好的手術操作視野,同時腹腔鏡手術具有手術創傷小、痛苦小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等優勢。同時近年來的諸多研究資料結果證實,腹腔鏡技術輔助下行膽囊切除術治療,在治療有效性以及安全性方面均能夠得到保證[5]。有學者提出[6],急性膽囊炎患者病變組織以及周圍組織等具有嚴重的黏連情況,所以在手術操作期間運用腹腔鏡技術可能存在手術視野受限的情況,因此無法明確對患者的組織結構進行分辨和分離操作。同時由于老年患者普遍合并基礎性疾病,可能存在手術之前未能全面評估患者病情的情況,所以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時無法充分確保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使得中轉開腹風險增加[7]。
本次研究中,對于老年急性膽囊炎患者應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以及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的治療價值進行了對比。結果顯示,兩種手術方案的治療效果均比較滿意,然而觀察組患者在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時間以及排便時間短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術后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比較兩組,對照組患者手術后的各項機體免疫功能指標下降幅度更為明顯,且低于觀察組。這表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應用于老年急性膽囊炎患者的治療中,更有利于提升整體治療價值,并確保手術治療的效果和安全性。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傳統的開腹手術比較手術創傷更小、術中出血量較小,降低患者機體應激反應等優勢,所以在手術后觀察組患者各項機體免疫功能指標降低幅度小[8-9]。同時腹腔鏡手術的運用能夠確保患者機體免疫功能的盡快恢復,有利于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由于本研究樣本容量小,未能對兩組老年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情況進行跟蹤隨訪和對比研究,因此還須在今后的工作繼續深入探索研究。
綜上所述,在老年急性膽囊炎患者治療中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治療效果顯著高于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有利于降低患者的手術創傷和術后并發癥率,并加快術后機體康復進程,且能夠減少對患者機體免疫功能產生的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