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淑利
(廣西南寧市江南區富寧小學 廣西南寧 530031)
新課程背景下的低段解決問題教學,因教師關注鮮活的情境,激發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而使課堂教學異彩紛呈。然而在光鮮亮麗的背后,卻依然存在困惑:為什么低年段的學生解決問題似乎比較容易,但到了中高年級往往發現學生束手無策?觀察我們的課堂,不難發現:有的教師重視生活情境的具體化,忽視幫助學生積累和分析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有的教師強調解題思路和技能的訓練,忽略了對學生獲取和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這種只停留在“面上”而未引領學生進入“點子上”的現象,是制約學生思維發展和提高解決問題能力的絆腳石,未能幫助學生奠定良好的知識基礎,為以后進入中高年級解決更復雜的實際問題做好知識儲備[1]。因此,做好低段知識儲備提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是學生有效學習的途徑。
低年段的教材以生動形象圖文結合的形式及具體的生活情境呈現,給學生提供豐富的說的素材。
如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比一比”:

在訓練學生說的時候要注意利用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滲透“同樣多”“相差”等常用數學概念。

學生看圖說出題意時可能語言的組織不是很有序或說話句子不完整,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原來有6根木頭,大象搬走了2根,還剩4根。”或“原來有6根木頭,現在還剩4根,大象搬走了2根。”(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能比較熟練地講完整一句話后,引導學生把最后的數學信息改成問題便成了一步應用題。使學生明白兩條信息和一個問題成應用題,初步孕伏簡單應用題的基本結構。)接著引導學生指著列出來的算式說:“原來有6根木頭,減去大象搬走的2根,等于現在還剩4根。”或“原來有6根木頭,減去剩下的4根,等于搬走的2根。”邊說邊演示動作:原來、搬走、剩下。讓學生在說和做中感悟其中的數量關系。
新教材中的實際問題主要以圖畫形式呈現,看懂圖是前提,再正確收集圖中的信息并加以整理排列次序。由于低年級學生語言組織能力有限,不能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條件與問題,學習困難比較大。通過畫線段圖、列表、摘錄條件等方法固然能理解題意及數量關系,但每次解題時都要重復這些繁瑣的步驟,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太麻煩,因為麻煩學生不愿意去做,因而又回到了原來的起點,見到“一共”就用加法,“還剩”就用減法。如何讓學生體會到分析數量關系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呢?教師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從學生熟悉的知識入手,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找到最好的、最有效的解決方法。在一年級的時候,學生對數的組成圖非常熟悉,以此為切入點定能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如:

而且畫這樣的圖對學生來說比較容易。可以讓學生按以下步驟進行思考:1.找出題目中的三個數量;2.誰是最大的數,把大數寫在 上面,還不知道的數寫問號“?”;3.大數包括哪兩部分,寫在 下面。
最后畫出示意圖:

接著指著圖說:“小紅做的12朵紅花加上比小東少做的3朵就是小東做的紅花的數量。”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就會自然而然養成先找數學信息,再分析數量關系,最后列試解答的習慣。簡單易畫的示意圖,借著這個工具,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為以后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知識儲備,并能使學生在此基礎上有所發展,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常常會犯這樣的錯誤,這冊書出現什么樣的應用題就專門訓練這類應用題,以題論題,而未考慮到如何為學生的后續學習鋪路做孕伏。這種現象最終讓教師教得累,學生的學習也沒有系統性。因此,階梯性的訓練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年級上冊主要訓練學生看圖說題意。因為此年齡段的學生以形象記憶為主,教材也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根據情境列試計算。教師可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先讓學生根據圖意列試計算,使學生了解兩條信息可以解決一個或多個問題。如讓學生口頭編題,深化對簡單應用題基本結構的感知與常見的數量之間的關系。一年級下冊主要訓練提出數學問題。根據給出的兩條數學信息提出一個數學問題;或在情境圖中找到隱藏的數學信息提出一個數學問題。讓學生感悟到解決哪些問題必須知道哪兩條相關數學信息,進一步了解各種數量之間的關系[2]。
二年級上冊可以通過多種變式練習,強化認識各種數量之間的關系。1.摘取兩個條件和一個問題組成簡單應用題;2.出示兩個已知條件,補充問題;3.出示一個條件和問題,補充另一個條件;4.出示一個問題,摘取兩個條件。經過這樣層層遞進的訓練,學生能熟練分析數量關系,并能運用自如。訓練學生對題目中的已知條件進行篩選,捕捉有用的數學信息:誰和誰有關系,有什么關系,可以求出什么問題,學生很快就能找到中間問題。剛開始訓練時,可先采用分析法分析思路,引導學生從已知條件入手找中間問題。因綜合法是逆向思維,部分學生剛開始不易理解,運用起來有一定困難,故先引入分析法。
小學低年段解決問題教學看似比較簡單淺顯,學生憑著經驗也能解決,因此教師往往會以為這么簡單的東西學生一看就會,不用再深究。然而“越是簡單的往往越是本質的”。因此,教師要透過簡單的表面引領學生深入了解知識的本質與內涵,通過說——感悟數量關系,畫圖——分析數量關系、階梯訓練——應用數量關系,為學生的后續學習提供知識儲備,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