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江燕
(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灌口中學 福建廈門 361023)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共同組成了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這四個核心要素相輔相成、相互滲透,綜合表現三維目標,是一種綜合能力,是一種內化的學習品質。總的來說,教師在信息技術課堂上要努力創造真實情境,讓學生最大程度地發現、感知、判斷信息價值、發現問題;要努力創造豐富多樣的數字化學習環境,讓學生充分利用數字化學習工具和資源,遵守信息社會規范并有策略、有計劃、有系統地創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微項目學習模式是落實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一種可行方式[1]。
微項目學習結合項目學習和微課程的特點,使用三兩課時以創造數字化作品為主要目標,是一種注重學生進行實踐、探索和創新的學習活動,這種學習活動讓學生在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中真實體驗數字化學習下的問題解決和創新作品,符合最近發展區理論。微項目學習模式按“選微主題→定微計劃→啟微探究→評微活動”四個環節展開。主題的選擇是微項目學習開展的基礎,強調從真實情境中產生,涵蓋課程的學習要點,同時需要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以激發其學習興趣。為確保微項目學習活動順利開展,需要事先計劃活動流程、小組分工、預期成果等。微探究是實現微成果的重要環節,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形成,學科基本知識和理論的掌握是創新創造的前提。活動評價內容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兩部分,前者貫穿在整個微項目學習過程中,后者側重微成果。
教科版八年級下冊信息技術第一單元采用FLASH軟件學習動畫制作,操作性和實踐性強。以“引導線動畫”一課為例,本課內容是理解引導線動畫和動畫補間動畫的關系,以蝴蝶飛舞為例學習引導線的制作方法,實現對象的不規則曲線運動即引導線動畫。課堂上若讓學生照著書本實踐動畫制作,教科書層次分明、步驟清晰,學生依樣畫葫蘆甚是簡單。自此單憑教材就可以掌握操作點,但也僅僅是掌握一個動畫制作的操作要點,難以提升核心素養。以下是筆者依據微項目學習模式的設計方案,各環節的教學內容和核心素養目標如表1所示。

表 1 課例設計
因項目主題是學生發現、項目成果是學生設計,最大程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主動學習和應用數字化工具及資源,掌握了基礎知識技術,實現了技能思維的遷移,有效促進了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微主題可以是教師提供,最好是學生主動提出。教師要準確把握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提出微主題的大方向,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敏銳觀察信息的變化,提高他們的學習內因,激發他們的探究精神,從而主動提出主題。如學生在學習“引導線動畫”之前,對Flash的逐幀動畫、形狀補間動畫掌握了相對扎實的知識,是本課選擇飛機表演主題的基礎。視頻“和平飛舞”的經典動作如雙機剪刀機動對頭交叉、五機水平向上開發、六機三角隊大坡度盤旋等,飛行路徑都需要借助引導層動畫來實現,體現了本課的學習目標。再者,視頻展示了中國空軍的魅力,突出了學生的視聽覺感受,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操,提供了很好的模仿對象,能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如何讓飛機實現非直線運動。根據以上,筆者設計的主題大方向是創新設計飛機表演動畫,但動畫具體內容、畫面呈現由各學習小組討論商定。從欣賞視頻到創新設計動畫,提高了學生對信息價值的敏感性,增強了學生的信息意識。
學生在形成微計劃的過程中實則經歷了一系列的思維活動,教師要做好導航工作,根據學生的已有認知提出探索性問題,促進學生進行遷移性思維,探討問題具體化,增加交流方向的多向性,增強交流內容的開放性,助力學生之間的協同工作、知識分享與創新創造,幫助學生初步利用計算機制定目標可實現的解決方案,從而自然形成計算思維能力。比如,本課飛機曲線動畫的實現,筆者引導各小組討論:第一是技術實現,已經學過的逐幀動畫制作方法繁瑣,形狀補間動畫只能實現兩個關鍵幀中形狀之間的直線運動。借助動畫效果的視覺觀賞誤差,與學生已有的認知產生不平衡,刺激新知識的學習需求。此時再指引學生學習本課的動作補間動畫,便能刺激他們強烈的學習內因,順應課堂開展。第二是角色實現,飛機可以用FLASH或畫圖軟件制作,也可以在網上搜索下載,在實現飛機角色的設定過程中需要根據需求學習相應的技術方法。第三是畫面實現,單機或多機飛翔,前者只需經過基礎學習即可實現,后者則是挑戰學生的創新能力。至此,通過類比、分解微項目的實施細節,借助問題導向引導學生分析微項目的解決過程,探究關鍵問題并學習解決方法,在此基礎上設計新型飛翔動作,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計算思維的應用能力[2]。
微探究是實現微成果的重要環節,教師要觀察各組完成進度,提出指導性意見,做出針對性指導。微項目的成果除了作品本身,還需要學生總結活動開展思路、作品的實現方法、個人的學習體會與技能收獲等,在形成報告的過程中進行知識同化,實踐轉化成理論,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為了保證微探究順利開展,教師需要事先做好各項預案措施,將各種可能出現的技術問題采用微課等數字化資源形式供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還要做好督促和引導作用,關注各學習小組的活動進度。學生只有掌握了學習工具的操作技能,才能遷移到與之相關的其他問題,體現數字化創新能力。在微項目學習活動中,學生需要適應數字化學習環境,如要實現進階任務多機飛翔動畫效果時,可以學習微課掌握多個圖層和引導層的技能,然后進行測試、修改、再測試,一步一步實現預期效果,或在此過程中進行再創造,逐漸養成數字化學習與創新的能力。
活動評價內容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兩部分,前者貫穿在整個微項目學習過程中,后者側重微成果。活動完成后學生將作品上傳到學習平臺,欣賞其他小組作品并做評價。小組之間就作品的完成度、創新度等進行探討,學習對方的優點,反思自身有待提高的地方,推選優秀作品做成果匯報。優秀小組要突出本組項目特色,從制作思路、組員協作、學習與收獲等方面展現微成果,分享制作過程中的經驗。教師依據評價結果作總結性評價,肯定基礎性作品、表揚創新性作品,讓學生知道自己的不足,明確努力的方法,引領學生螺旋式上升。如本課通過網絡學習平臺開展評價,形成性評價主要是組內組員自評和互評,評價指標如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交流溝通的主動性、知識的掌握和應用等。總結性評價在組間開展,評價指標如計劃合理性、動畫效果、創新性等。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動畫原理,表揚學生勇于創作。學生嘗到自主學習和探索學習的樂趣,學會對作品負責,對自己負責。
中學信息技術課程內容目前偏向技術性較多,基于微項目的學習方式改變了學生從技術學習向為解決問題學習的轉變。學生在完成微項目過程中體驗到了知識的社會性建構,經歷思考和辨析問題,塑造了較強的信息價值意識;通過提出和探索解決方案,加速加固知識與技能的架構構建,強化計算機思維能力的應用;通過創造性地完成作品的制作,提高了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在評價和討論成果的過程中通過思考作出理性判斷、決策,綜合形成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