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清俊 張本健
有機農業種植技術是指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利用有機肥滿足作物需求,采用物理原理對植物病蟲害進行控制的先進技術,將其運用到農業生產當中,不僅能有效地解決現代農業中因農藥化肥大量使用造成的環境污染、土質下降等問題,更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天然無污染的有機食品,促進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隨著當前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環保意識的增強,有機農業在國內市場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一、有機農業的特點
首先有利于提高農業產品的質量,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安全環保的食品,有機農業不使用化學農藥以及其他可能會造成環境污染的垃圾廢棄物,因此其生產出的產品也有質量安全保證,有利于恢復生態平衡。其次農機產品是世界公認的高品質無污染產品,加強有機農業的發展,可有效提高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進而提高外匯收入。最后有機農業的發展可為農民增加收益,提高農業生產的水平。有機農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知識技術的支撐,其在市場中的銷售價格也高于普通產品,因此加強有機農業的發展,可為農村就業,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條件。
二、有機農業種植技術方法與措施
1、科學選擇農業產品種植環境
有機農業種植需要有一定的種植環境和條件做支撐,因此相關部門應根據有機農產品的種植條件需求,結合種植地域的實際情況,對種植場地的氣候、土壤、水源等因素進行檢測,并根據檢測結果選擇出合理的種植環境。這樣才能有效避免有機農產品在種植生長過程中,不受化學物質和農業材料的影響,以達到提高有機農產品質量的目的。
2、科學選擇有機農產品的種子
想要提升有機農業種植的質量和產量,應做好對其品種的科學選擇,從根本上保證生產優良的有機農產品。在選種時首先應保證品種可滿足當地環境和自然條件的需求,具備適應力強特性的品種。其次在進行有農作物種植過程中,應盡量減少生物藥劑的使用,提高有機產品種子對病蟲害的抗性。最后農作物播種之前,盡可能的對種子進行篩選,避免不合格種子的應用。相關人員需要做好提前育苗的工作,為提高種子成活率增加條件。
3、有機農業種植技術
有機農作物在進行種植時對土壤條件和種植環境有一定的要求,這就需要相關人員對土壤進行檢測。如發現土壤質量不符合要求時,可利用輪作的方式實現對土壤的改良,提高土壤的透氣性增強肥力,在保證土壤土質滿足有機農業種植后在進行農作物種植。另外也可以通過立體種植的方式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最后作物育苗期間,應加強田間管理,當發現缺苗、斷壟等問題時,種植戶應通過合理措施及時補苗。如果缺苗問題嚴重,則需要通過移栽的方式進行處理。
4、施肥技術的合理應用
科學合理的施肥是提高有機農作物產量的保障。在有機農作物肥料的選擇中,可以選擇有機肥料和生物肥菌。在有機農作物需要施肥期間,應禁止對人工化學合成肥料的使用,同時可將人畜糞便、秸稈以及自制微生物酵素等納入到可使用范圍當中,通過有機肥料的應用增加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含量,促進有機農作物的健康生長。另外在作物種植前可根據土壤實際情況進行翻耕并施以底肥,在作物生長期間做好追肥,通過有機肥的科學使用保證有機農作物生長的需求。
5、病蟲害防治技術
有機農作物種植過程中的病蟲害防治可從農業防治、物理防治以及生物防治三個方面進行。農業防治技術是指,遵循農作物的自然生產規律,在進行種植的過程中合理控制好種植密度,做好種植環境的清理,為其正常生長創造有利條件。物理防治技術是指,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針對危害集中、活動性不強的害蟲可通過人工的方式對其進行捕殺;針對有趨光性害蟲以及一些地下害蟲利用燈光進行誘殺;針對害蟲趨化性設置毒餌進行誘殺;或利用遮陽網、防蟲網、高溫滅菌等等方式消滅害蟲。生物防治是有機農業種植中常使用的病蟲害防治技術,是通過利用害蟲的天敵對其進行消除的技術。
6、構建有機農作物質量維護機制
加快有機農作物種植技術的推廣,對提高有機農場質量,提高農民受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相關部門應重視有機農業種植技術推廣,加大對當地有機農產品的重視,利用相關優惠政策加大對有機作物生產資金投入,不斷完善有機農作物生產所學的機械設備。另外,相關部門應通過培訓、座談會等方式提高種植人員的專業能力水平。加強對有機農作物生長全過程的管理,及時發現各個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并研究應對策略。同時可充分借鑒其他種植成功地區的種植經驗,結合自身種植實際情況,構建完善的有機農作物質量管理機制,促進有機農作物種植進一步的發展,為有機農產品的質量提供保障。
總之,我國是農業大國,有機農業種植方法有效替代了原有現代農業措施,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提高資源利用率、促進農業生態系的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雖然我國有機農業的起步較晚,但是隨著國家對有機農業技術的研究以及先進經驗的借鑒,我國當前有機農業發展水平有了顯著提升。特別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以及環保意識的提升,有機農業受到更多消費者的青睞,這為有機農業進一步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作者單位:1.751999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柳泉鄉農業服務中心;2.751999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柳泉鄉農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