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濱
水稻作為我國主要糧食之一,其食品安全質量問題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水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在現代化背景下,如何提高水稻移栽及田間科學管理技術,實現水稻種植可持續化發展,成為了當下水稻種植發展的主要問題。
一、水稻移栽技術
在種子選擇處理上,要求純度、凈度都接近100%,水分含量不少于10%的水稻種子進行種植。在水稻種子篩選過程中,要選擇顆粒較為飽滿的種子,將帶有異色、病斑的顆粒及混在其中的石頭雜質進行挑出,并進行適當晾曬,提高水稻種子的質量及發芽率。在水稻栽培種植過程中,水稻移栽是保水稻成長質量的關鍵流程,能有效提高水稻成活率。水稻移栽前,將基肥五分之一左右份量的復合肥施入壟地;移栽一周后進行尿素、硫酸鉀以及三元復合肥的兌水澆灌工作;在植株長成后,用每畝6公斤-11公斤的硫酸鉀溶液再進行一次追肥工作。在實際移栽工作過程中,要避開霜凍等特殊時期,選取適宜的天氣氣候條件進行移栽。一般來說,上午八點到下午五點是最佳的移栽時間,這個時間段溫度較高,能夠防止環境對水稻造成的意外傷害。
移栽時保持每株水稻間隔0.3米左右,每壟地之間間隔0.6米-0.7米,水稻種植深度在4厘米-7厘米,以提供水稻成長所需的土地營養。保證在移栽過程中的拔栽同步,不能出現水稻閑置時間過長的情況,影響水稻發育狀況。此外,工作人員要做好對沒有種植完的水稻的存放管理工作,做好對應的消毒任務,減少水稻浪費。發展水稻種植還應該注重相關生態保護,維護土壤肥力,在耕地輪作休耕的同時,發展“漁稻共存”項目。在水稻種植的間隙,放養泥鰍、小龍蝦等水生動物,將土地資源“養”起來,構建完整生物鏈,為種植戶帶來更多的經濟收益。過程中要注意保證魚苗數量及食品安全,實現經濟、生態的和諧發展,實現多重效益的同時,激發種植戶的積極性、主動性,保證水稻種植的可持續化發展。
二、水稻種植田間科學管理技術
1、整地移栽
一般來說,水稻的抗逆性不強,在進行移栽前,要選擇地勢平坦,土地肥力較強,可以實現灌溉排澇的土地進行水稻播種。要利用人工作業,或大型機械進行翻耙起壟工作,盡量保證各壟間距相同,寬度在0.5米左右,高度在0.3米左右,做好播種準備。根據土地肥沃情況及前茬作物種類進行基肥撒施工作,保證土壤結構,提高土壤中有機物質含量。為提高水稻產量,可適當進行“早插”,但要注意不插腳窩秧、不插拳頭秧、不插隔夜秧、不插窩脖秧,提高水稻生產質量。在移栽時,每個種坑間距保持0.2米左右,并進行覆土工作,覆土厚度在4厘米左右。注意播種過程中的水稻幼苗與肥料分開施放,防止出現燒苗情況,影響水稻最終產量。在科技振興的背景下,水稻種植要以品質提升為技術核心,實現全產業鏈覆蓋,將水稻發展與鄉村建設結合起來,構建鄉村特色品牌項目。降低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實現綠色化種植。提高網絡應用技術,利用“互聯網+”等現代化銷售方式,構建高新技術產業推廣平臺,提高農產品品牌效應。
2、規范管理
在水稻移栽結束后,應該對壟溝進行深松工作,實現蓄水保墑。并在幼苗出齊后進行3-4次中耕除草工作,在水稻成長過程中,若遇干旱天氣要及時灌水,保證水稻成長所需水分。科學管水的種植原則,是實現淺灌與濕潤相結合,并適時曬田。構成淺、濕交替,靈活調節的灌溉方式,使稻田水分狀況多樣化。在曬田方面,采取的是“多次輕曬”的原則,即將稻田土曬至腳踏而不陷時,停止曬田。
在水稻植株成熟后,要適時進行收獲工作,掌控好最佳收獲期,過早或過晚收獲不僅會降低水稻產量,還會影響水稻品質,降低經濟效益。在水稻豆莢顏色泛黃,且搖動植株主莖時會有“嘩啦嘩啦”的聲音,這是水稻的最佳收獲時期,可以進行人工開拔收獲,若種植面積過大則可以利用機械設備進行高效處理,并做好水稻的收集整理工作,方便后續脫粒裝袋工作處理。在收割后要除掉根部土壤,在水稻植株拔后3天時間內,利用現代化聯合收割機進行脫粒裝袋工作。挑選晴朗天氣進行曬干脫粒,陰天會影響稻米質量。要嚴格控制脫粒時間,脫粒時間過短會導致水稻顆粒內水分未完全曬干,影響脫粒效率;脫粒時間過晚長會導致水稻過干,增加顆粒破碎數。
3、疾病防治
病害蟲害防治是實現水稻優質豐收栽培的關鍵要素,在水稻栽植過程中,一旦病害、蟲害發作,其傳染速度快,破壞效果強,將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要做好水稻種植預防工作,針對不同的病害、蟲害,實行不同的防治對策,保證種植戶的經濟效益。
病害方面,常見的水稻田間病害有稻瘟病、白葉枯病、干尖線蟲病、紋枯病等。以紋枯病為例,紋枯病發生時,利用12%的井岡霉素或5%的春雷霉素進行兌水噴霧。為避免長時間農藥噴灑產生的病毒抗藥性,要將兩種藥劑交替噴灑,噴灑周期為一周一次,持續一個月。蟲害方面,水稻田間的主要蟲害是稻潛葉蠅、稻飛虱、稻水象甲和水稻二化螟等。以稻潛葉蠅為例,可在插秧前可用40%的樂果或20%的殺蟲雙對秧田進行噴施預防,帶藥插秧,保證稻田不受害,防治效果較好。
(作者單位:156213 黑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普陽農場有限公司(黑龍江省普陽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