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娟
農業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而在新時期背景下,我國農業經濟也開始朝著產業化、規模化以及集約化的方向發展,而這則需要有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支撐。新經濟形勢下,傳統農業經濟管理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經濟發展需求。積極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高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不僅是社會發展的要求,更是我國農業實現健康持續發展的基礎。根據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內涵及內容,對當前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發展過程中存在問題進行分析,通過加大農民教育培訓力度、建立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平臺、適當增加信息化建設投入資金等措施,提高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以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獲得快速穩定發展。現將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介紹如下:
1、對農業的經濟管理制度有明確的規定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農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和變化,家庭聯產承包制度是之前市場經濟的主要形式,這種形式充分的抓住了面向市場的特點,使人人自由,擁有了對土地的自主權,農業的發展也取得了相應的成就。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發展水平也隨之提高,所以對于產業的更新換代也逐漸的加快。第三產業正以非常迅猛的速度崛起,因為第三產業的繁榮,所以對農業具有一定的沖擊作用,他時在家務農的人越來越少,多數人選擇出去自主創業或者打工賺錢。農業是我國的第一產業體系,所以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國家要做出相應的制度規定,制定良好的政策對農業加以扶持。
2、將農業經濟管理制度化,信息化
在當今的時代,信息產業正在高速發展,信息時代體現在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上,所以要把農業經濟管理與信息時代相互結合是農業經濟管理中有信息層面的因素。信息產業能夠快速推動農業經濟管理制度的規范。目前為止我國的農業大多數都是小產業自家自己沒有形成一種大的規模,這種小規模的農業無法與信息技術相互結合,不利于信息的流通和農業信息的發展。如果能把信息融入到農業經濟管理制度當中,就會促進農產品的流通,提高農產品的價值使農業逐漸的規范制度化。
3、深刻把握科學技術的力量
對于農產品的耕種模式,出現了很多種改變,但是小型的種植戶大多數停留在單一的種植模式和種植方法上,他們對于農業發展的工作方面沒有更加細膩的研究。這種傳統的耕種方式浪費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勞動成本,這會使農作物得不到有效的升值。相對于我國來說,發達國家多數采取機械化的種植模式和種植方法,這種方法可以更加節約種植成本和人力資源。所以我國要深刻改革農業的耕種方法,把握住科學技術的力量,用科學技術推動農作物的耕作和生產。各種災害是造成農作物經濟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對于農作物的種植會遇到暴雨暴雪、洪澇旱澇等自然災害的威脅,針對不可避免的環境問題,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建立良好的排水灌水系統,把農作物的損失率降到最低。
4、重視農業人才隊伍培養
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是一種比較新穎的農業經濟管理手段,不僅需要技術上的支持,更離不開專業性的技術人才,所以要重視對農業專業性技術人才的培養。首先,政府部門要加大扶持力度,從政策上和物質上給予相應的支持,以此來吸引高素質、高水平的優秀人才加入到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隊伍中來;其次,要對現有的管理人員開展培訓活動,提高管理人員的知識水平和工作能力,要能夠掌握并運用農業信息化的知識,讓更多的工作人員掌握信息化技術;最后,在開展培訓教育的同時,要幫助農民掌握一定的網絡信息化技術,了解信息化知識,幫助農民更好地適應農業信息化的發展需求。
5、實現產業化新發展
在農村經濟活動開展過程中,要不斷與其他產業結合發展,提升農業的經濟價值。比如,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與工業生產進行結合,實現地區的產業化發展。某地區最開始種植的水果口感較好,廣受市場歡迎,在長期的種植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種植技術,并在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實現了大面積的廣泛種植,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在這種形勢下,該地區將水果的深加工企業進行引進,結合相應的政策支持,進行農產品的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真正打造了屬于該地區的農產品品牌,實現了農村經濟價值的翻倍突破。
總之,隨著現代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在農業經濟管理中也融入現代先進技術,對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平臺進行打造,為農民提供更加豐富的信息資源,打破地域桎梏,在相互交流和共享中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促使生產效率、質量和效益提升。要想達到這一理想效果,要結合當前實際,對存在的資金不足、信息化平臺不夠完善、專業人才缺乏等問題進行分析,并采取相對應措施提升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
(作者單位:475400河南省太康縣朱口鎮農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