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極其感人的紀錄電影,由新聞工作出身的日本導演伏原健之拍攝,他在三顧茅廬后,終以四封信獲得隱居山林建筑師津端修一與英子夫婦點頭“我們愿意協助”,開始著手拍攝這部電影。
一幢深居林間的小屋,位于日本高藏寺新城的一隅。那是建筑師津端修一、按照其師安東尼雷蒙德自豪的木造住宅所建成的。一年四季景致萬千,庭園栽植的上百種蔬果,經由其妻英子的巧手都成了道道佳肴。不論烹飪、裁縫、耕作,沒有一樣能難得倒她。他們的家居處處充滿體貼與用心,印證建筑大師科比意的名言:房子該是生活的藏寶盒。津端修一曾任日本住宅公團首席建筑師,上世紀60年代便提出保留樹林為風開道的理念,希望新的建案都能開始與自然共生,卻不為當時以發展經濟優先的政策所采納,徒成一片片了無生氣的集合住宅。
點評:6月中旬的時候我翻看自己的觀影單寫下這個標題,但遲遲沒有動筆。這幾日一直受臺風影響持續暴雨,大概雨水滋養了我干涸的小腦袋,寫下了這篇文字。《人生果實》這部紀錄片有趣又治愈,放在夏日看正好,解暑降燥。紀錄片慢慢地講述了生活中的小事,看似平淡的點點滴滴,結束后,細細品味就如夫妻二人在院子里種植的樹木一般,蒼郁深遠。

在新奧爾良的街道上,關于神秘新藥丸的消息開始傳播開來,這種藥丸可以解鎖每位使用者獨特的超能力。但問題是:在服用之前,沒人知道用藥后會發生什么。一些人會進化出防彈皮膚、隱形能力和超強力量,也有很多人會表現出更致命的反應。但是,當藥丸使城市內的犯罪升級到危險水平時,當地警察與一名少女小販和誓報私仇的退伍士兵聯手以硬碰硬,他們冒著服用藥丸的風險,以追蹤并制止制造出該藥丸的團隊。
點評:編劇還不錯,特效雖說一般,但貴在內容很豐富,各種超能表現眼花繚亂。劇情很套路化,但設定確實比較有新意,嗑一粒大力丸,可以擁有5分鐘超能力,作為一部爆米花電影,在文戲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不過也有一些不滿意,比如在地下室那場打戲的鏡頭有點索然無味,該有的槍戰和近身搏斗搞得忽隱忽現,重點一直在那個超能力失控的女人身上,有點差意思。

列夫·馬諾維奇是引領全球數字文化研究的理論家之一,也是應用數據科學分析當代文化的先驅,現任紐約州立大學研究生院教授、文化分析實驗室主管。他的研究涵蓋文化分析、人工智能與文化、數字人文、計算社會科學、視覺文化、媒體理論等領域,被媒體列入“25位塑造設計界未來的人”“50位最有趣的未來建設者”名單。
點評:后浪終于把這本書翻譯了,現在看一點都不過時,去年寫論文的時候反復讀,當時一直在想如果有中文版就好了,應該算是數字媒體領域的圣經。媒體是人的延伸,當媒體與計算機相遇,更新換代,將如何影響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新媒體”為我們描繪出怎樣的世界?這本書所預言的未來正在實現。

《我的二本學生》是黃燈最新的一本非虛構作品,作者從自身的教學日常寫起,通過任教公共課、當班主任以及“導師制”等不同的教學形式,尤其是在接受學生求助和咨詢等瑣碎的職業體驗中,獲得了學生群體成長的第一手資料。本書稿是對這些學生成長和困惑的梳理,并結合作者自身的際遇對學生畢業后的境況做了跟蹤和思考,折射出當下最為多數的普通年輕人的狀況,并勾畫出一批年輕人最為常見的成長路徑。
點評:15年一線教學經驗的分享,4500個學生的長期觀察,10年的跟蹤走訪,2屆班主任工作的朝夕相處,近100名學生的現身說法,使這本書也成為了新加入二本院校的學生的一個入學指南,那些師兄師姐付出汗水淚水積攢下來的經驗教訓,也許會節省這些學生實現人生跨越的一些時間和精力。

哈里·科林斯為英國知名的STS(科學與技術研究)學者,任教于加的夫大學,于2012年當選為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科林斯以引力波田野調查為研究課題,從1972年開始,對引力波社群進行了40余年的近距離觀察與研究,并作為“互動型專家”融入了LIGO科學合作組織。在近20本書中,科林斯試圖重新定義并解釋科學專業知識與科學共識。
點評:被封面吸引了,以為是一本純粹的科普書,結果還挺有趣,其中關于科研發現和寫論文的過程太真實了,不禁回想起在實驗室的日子。對于想要從事科研的人來說,是本挺好的紀實書。作者是社會學家,一開始還不太習慣他的視角,但后來覺得真香。之前他的《勾勒姆》就很精彩,這本書中關于科學的探討依舊深刻。總之,這是一本非常少見的從社科角度看待引力波的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