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偉
2019年9月29日,國家民政部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擴大養老服務供給·促進養老服務消費的實施意見》。該意見指出,擴大養老服務供給、促進養老服務消費,事關億萬老年人及其家庭幸福生活,并加強優化養老服務營商和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下面一起典型案例,兩級人民法院緊緊圍繞當事人的養老服務協議的約定,查明事實和依法裁判,較好地平衡了兩者的權益關系。

插圖:李亞婷
2018年5月18日,劉某(女,1929年4月7日出生)與某老年公寓簽訂了養老機構服務合同。該合同約定:某老年公寓提供養老服務的項目及收費標準以某老年公寓公示為準,劉某選擇的護理級別為“介助級”,住雙人間,每月養老服務費1500元,劉某同時應交納醫療備用金1000元,用于劉某體檢等疾病救治。
“介助級”的服務內容有,每天房間清掃、代購物;每天打開水到房間;定期更換并清洗床上用品;自己去食堂打飯、吃飯;端洗臉水、洗腳水;配藥、需要時測量血壓。該合同還約定,劉某自傷、自殘、自殺等或因自身原因摔傷、骨折、患病死亡的,某老年公寓不承擔責任。該合同期限為一年,從2018年5月18日起至2019年5月17日止。
合同簽訂當日,劉某入住該老年公寓。2018年5月20日,劉某交納服務費8250元、醫療備用金1000元、伙食費2000元。
2018年5月27日23時許,劉某在自行如廁時摔倒,某老年公寓電話通知劉某家屬及120急救中心,劉某被送至醫院診斷治療,被診斷為:左股骨轉子間骨折;右股骨轉子間骨折。術后,劉某于2018年6月20日出院。劉某住院期間,由其女兒郝某某護理,劉某除醫保報銷醫療費外,自己負擔醫療費16257.40元。
劉某向一審法院起訴請求:1.判令解除雙方的委托養老護理協議;2.判令某老年公寓賠償醫療費、護理費等共計21195元。
一審法院認為,本案養老服務合同是雙方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合法有效,雙方當事人均應按合同約定履行義務享有權利。劉某稱合同中約定的免責條款是無效條款,因合同中約定的免責條款既不違反相關法律規定也不存在欺詐,并且用黑體字進行書寫,盡到了提醒義務,對劉某的該項主張法院不予采信。某老年公寓作為養老機構,對自己的服務標準和收費標準已經進行了公示,劉某在簽訂合同時選擇的是“介助級”服務,并按“介助級”服務標準進行交費,所以劉某所應享受的服務也應該是“介助級”的。
劉某在某老年公寓處居住期晚上自行如廁時摔傷是本案的基本事實,雙方爭議的焦點是某老年公寓是否有義務協助劉某如廁。根據某老年公寓公示的收費標準,“介助級”服務內容并不包含協助如廁,該項服務包含在“介助一級”的服務內容中,但該級別的收費標準明顯高于劉某所選擇的“介助級”的標準。因劉某在簽訂合同時未選擇該服務級別,也未按該標準交納費用,所以,某老年公寓未提供該項服務不違反合同約定。劉某自行如廁時摔傷不是某老年公寓服務不當所造成,現劉某請求某老年公寓賠償其由此造成的損失,法院不予支持。
劉某在庭審中稱其受傷是因護理人員對其進行推搡所造成,沒有證據,且也與其在訴狀中和在醫院里所述事實不一致,對劉某的該主張法院不予采信。劉某請求解除合同,某老年公寓同意,法院予以準許。某老年公寓收取劉某的相關費用應予返還,但劉某在某老年公寓處居住9天,期間所支付的費用應予扣除,服務費每天應扣50元,伙食費因劉某、某老年公寓均未提交收費標準或支出的數額,法院根據劉某交費的數額酌定為每天10元,共計應扣除540元。
一審判決如下:一、解除劉某、某老年公寓簽訂的養老服務合同;二、某老年公寓返還劉某交納的各項費用共計10710元;三、駁回劉某的其他訴訟請求。
劉某不服一審判決,向二審法院提起上訴。劉某上訴請求,某老年公寓應當對劉某在某老年公寓處上廁所摔傷承擔責任,賠償醫療費、護理費等合計24465元。劉某與某老年公寓在2018年5月20日簽訂了養老服務合同期間6個月,當時認定劉某為二級護理,某老年公寓應協助劉某大小便等服務。
雙方當事人二審期間均未提交新證據。二審查明事實與一審判決認定事實一致。
二審法院認為,本案是養老服務合同糾紛,涉案的養老服務合同是雙方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合法有效,雙方當事人均應按合同約定履行義務享有權利。劉某在簽訂合同時選擇的是“介助級”服務,不包含如廁協助服務,在合同附件1中服務需求項目中,如廁勾選為自理。因此,劉某請求某老年公寓賠償其由此造成的損失,合同沒有約定,法院不予支持。
2018年10月26日二審法院判決如下: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養老機構與接受養老服務一方的法律關系。養老機構與接受養老服務一方既是服務合同的法律關系,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予以調整,同時也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調整。前者遵循法律地位平等、自愿原則,強調“契約自由”,后者遵循適度傾斜保護原則,強調“契約公正”。
關于合同的訂立和養老服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六條規定,“經營者在經營活動中使用格式條款的,應當以顯著方式提醒消費者注意商品或者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價款或者費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項和風險警示、售后服務、民事責任等與消費者有重大利害關系的內容,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予以說明。”“經營者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權利、減輕或者免除經營者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等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不得利用格式條款并借助技術手段強制交易。”“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內容的,其內容無效。”《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養老服務設施建設、養老服務質量和養老服務職業等標準,建立健全養老機構分類管理和養老服務評估制度。”第七十九條規定,“養老機構及其工作人員侵害老年人人身和財產權益,或者未按照約定提供服務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有關主管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養老機構提供的養老服務,應當符合國家有關部門制定的(強制)標準。
本案中,作為養老服務經營者的養老機構,在訂立服務合同的過程中,依法應當盡到適當的提醒義務,對于明顯不合理的養老服務選擇,應當予以拒絕。
(據《河北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