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彥
平菇因營養價值豐富、需求量大、容易栽培等特點,深受百姓喜愛,庭院栽培操作簡單,管理方便,受外界環境影響較小,栽培方法多式多樣,常見的有塑料袋式、菌柱式等。
一、菇房的選擇與處理
應選用透光、通風、保溫的房屋,將房屋地面打掃干凈后,用石灰水刷洗房屋墻壁和地面,不讓害蟲和雜菌有藏身之處,對流的窗戶要裝上防蟲網,防止病蟲鼠害的侵入,確保菇場平整干凈利于保溫防蟲防害,為平菇的高產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
二、播種時間及方法
在自然氣溫條件下,從9月至第二年4月都可播種,9月上旬氣溫較高病蟲害及雜菌容易發生,在進入菇房前要進行嚴格的消毒滅菌。栽培平菇用的塑料袋長45厘米左右,寬22-25厘米。培養料配方為棉籽殼90%、米糠5%、石灰2%、磷肥1%、石膏1%、食鹽1%、含水量60%、ph值8.0-8.5。裝袋時要先放一把棉籽殼在袋底部,然后放一層菌種再放料,邊裝邊壓實,用種量為培養料的13-15%,菌袋扎好以后用打眼器在袋子兩頭各打3個6-8厘米深的透氣孔。
三、發菌管理
發菌場地要干燥、空氣沒有污染,環境溫度不超過27℃。菌袋排放根據環境溫度而定,溫度高時,采用單排迭堆的方式排放,溫度低時采用“井”字形排放,表面撒一層石灰,盡量使料內溫度不超過30℃。超過30℃要及時倒堆,加強通風換氣以降低發菌環境和料溫。培養場所以保持黑暗為佳。裝料前的水分影響菌絲生長速度,水分過大或透氣孔小,菌絲生長速度緩慢。要結合溫度、濕度情況進行通風,若溫度偏高、濕度過大要增加通風次數并適當延長通風時間。及時檢查菌絲生長情況,重點檢查菌絲吃料情況,一般經25~30天菌絲長滿整個培養料,從接種至子實體原基的形成一般需35天左右,實際發菌時間與品種和培養環境的溫度等因素密切相關。進入分化期后為促進子實體的分化應進入冷刺激,溫度應調整到15-18度左右,同時保持良好的通風,延長光照時間,促進子實體原基形成。
四、出菇管理
菌絲長滿袋后,菌袋手握有彈性,因培養料水分消耗重量降低,此時可將菌袋移到室內碼垛出菇。原基形成后,要加強溫度管理,溫度盡量控制在14-25℃時,有利于子實體生長發育。溫度過低子實體生長較慢,菌蓋肥厚,菌柄粗壯;溫度過高,子實體生長快,菌蓋薄且脆,菌柄細長,纖維較多,品質下降。平菇子實體不同生長發育期,對氧氣和水分的需求不同,噴水方式隨子實體生長有所不同,噴水量隨子實體生長逐漸加大。子實體形成初期以空間噴霧為主,以多次少量、保持地面濕潤為宜;子實體菌蓋直徑3厘米以上時,可直接噴在菇體上,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0%以上,以85%為最好。空氣濕度太低,子實體不能形成,已形成的亦會因干燥而萎縮死亡。濕度過高極易發生雜菌污染。噴水后應加大通風量,整個出菇階段要保持空氣流通和良好的濕度環境,增加散射光線刺激,以防發生病害。
五、采收
7、8成熟時,菇蓋邊緣稍上卷進入采收期,菇單叢重量達到最大值。采收平菇,要用鋒利的小刀沿子實體根部割下,動作要輕,盡量避免碰傷幼菇。第一茬采收后,室內暫不噴水,空氣較干些,促使菌絲生長積聚養分,注意通風換氣與透光,直到第二茬菇形成。
六、不出菇的原因分析
平菇栽培過程中,經常出現菌棒發育成熟一直不出菇,有時采過1-2茬菇的菌棒不正常出菇的現象較為常見,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料溫偏高。菌絲培養成熟的菌棒,因料溫偏高,高于出菇溫度范圍,不易形成原基,影響出菇。
2、環境溫度影響。栽培品種的出菇溫度范圍,高于或低于環境溫度,極易產生不出菇或轉潮后不再正常出菇的現象。
3、積溫不足。菌絲培養環境溫度低時,菌絲生長緩慢,發菌時間較長,因有效積溫不足,導致菌絲生理成熟度不夠,表面上看菌絲已發育成熟,但不能正常出菇。此外,盡管出菇前需要一定的溫差刺激出菇,但溫差變化不要太大,否則,不利于出菇。
4、水分補充不及時。因出菇期菇體大量消耗培養料的水分,若不能及時補充水分,可能造成后期不出菇或轉潮后不正常出菇的現象。
5、蟲害感染。菌棒感染雜菌后,既平菇菌絲爭奪養分,又能分泌有害物質,抑制平菇菌絲的正常生長;害蟲侵入菌棒后,大量咬食平菇菌絲,使平菇菌絲斷裂失水死亡。
室內平菇栽培時,應根據平菇不同生育時期的特性,進行精心管理,盡量創造適宜平菇生長發育的環境條件,避免出現上述不出菇或出菇不正常情況的發生,進而獲得平菇高產穩產。
(作者單位:276400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