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磊挺
有機蔬菜種植是指在種植過程中嚴格控制化肥、農藥使用的蔬菜種植模式,能夠避免有害物質對人體的危害。為了促進有機蔬菜種植的推廣,也需要推廣相應的生態農業技術。
一、有機蔬菜種植模式
首先是基地的選擇。有機蔬菜由于其品質要求和生產標準,對種植基地產地水源、空氣、環境等要求都極為嚴格。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在相關選址過程中,應對自身環境以及整體環境做統籌的規劃以及考量。因此,在選擇生產基地時,首先應當采取差別化區分的原則,將有機蔬菜與普通蔬菜區別開來。在此過程中注意隔離帶的設置,防止其他種植地對有機蔬菜的生產基地,影響有機蔬菜的品質;其次,注意有機蔬菜與普通蔬菜的轉換時間問題,在此期間不應栽培有機蔬菜,以確保種植品質,一般轉換時間為2年,在第3年要按照有機蔬菜種植標準來進行科學化生產,在相關的檢測和部門許可后才能進行銷售和買賣交易。其次是有機肥的合理使用。適當添加有機肥不僅可以保證質量和產量,還可以適當提高蔬菜的品質。與以往使用的化肥不同,在有機蔬菜種植過程中,有機肥是以綠肥為主,常見的有生物肥、鉀礦肥、磷礦粉、動物糞便等,可以達到更好的固氮、保氧作用。在配備原料方面應嚴格遵循配比合理的原則,蔬菜種植地所需要的有機肥控制在3000~3900kg/667m2,底肥用量控制在2250~2925kg/667m2,這樣才能使施加的肥料更加精準有效,不浪費和板結土地。在開窩前應清整土地,減少雜草以及其他物質的覆蓋,影響蔬菜對有機肥的吸收和轉化,影響產量。
二、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應用
1、加強生態農業技術的宣傳
為了促進有機蔬菜種植模式的進一步推廣與普及,相關部門應積極宣傳種植過程中采用的各類生態農業技術,讓農戶認識到新型生態農業技術的優勢。在開展宣傳工作時,應事先對當地進行有機蔬菜種植的農戶進行調查,選擇出一批示范戶,而后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和網站等媒體進行深入宣傳,讓更多農戶認識到有機蔬菜種植與生態農業技術的重要作用。同時,相關工作人員還要積極研究和解決有機蔬菜種植過程中的各類問題,使有機蔬菜種植模式能夠有效推廣。
2、病蟲害防治技術
由于這些年綠色種植的理念逐漸深化,傳統的防治技術已經與有機蔬菜的種植特點格格不入,因此,如果要種植有機蔬菜,必須優化傳統的種植技術,以保證有機蔬菜的質量和產量達到相關標準。首先是農藥使用方式。雖然有機蔬菜對農藥的使用有著極為嚴格的要求,并且在正式投入市場之前,還會做相關數據的檢測,因此,在種植有機蔬菜過程中,不能使用含有劇毒或者殘留性較強的農藥和化肥產品,即便是為了應對某種病蟲害也不能使用以上類型農藥。這從根源上斷絕了有害物質的存量,減少了種植風險。其次是追根溯源。種植基地如果發生某種蟲害,要調查清查,詳細了解發生原因,通過科學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等方法進一步清除蟲害的影響,力爭將損失降到最低,同時,可以補種的情況,及時補種,因地制宜處理及使用相關的治療方式,減少化學藥品的使用和添加。
3、技術更新加快
技術創新是生態技術進行推廣的內在根本競爭力,是進一步持續落地推廣的基本要求。應當緊隨國家創新發展的發展戰略,保證生態農業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和后續發展動力保障。鼓勵生態農業技術創新、設立專項基金,以此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進行一系列政策支持和引領促進創新人才的發展,增加人才培養從地方農業基礎、農業經濟項目、農民人口素質出發,形成綜合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規劃。如進一步完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責任分工,形成標準化的農技推廣工作機制,根據明確的責任分工,進一步提高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效率與質量。
4、強化人員素質培訓
為了保證農業技術推廣的持續性、科學性、穩定性,還要提升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專業素養,加大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素質培訓。首先,應積極整合各方面的人員,組建流動性的農業技術推廣小組,實現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有效流動。其次,引進更為靈活的農業技術推廣人才招聘制度,合理配置具有較高水平的農業技術推廣人才,保證高水平的農業技術人才能夠下沉一線,對新型農業項目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業技術推廣。
5、完善行業規范
目前有機蔬菜種植模式仍然有待于進一步推廣,推廣過程中相關單位也要對相關的機制與規范,為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提供相應標準。加強對蔬菜生產過程的監督,促進有機蔬菜的生產、銷售與管理工作能夠更加規范化進行。
總之,種植模式及施肥年限對溫室蔬菜種植土壤各形態無機磷含量均有顯著影響,且交互作用均顯著。完善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對于提高我國的農業生產力、促進農業經濟轉型發展、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有著重要的意義。目前,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還有待完善,需要針對農業生產需要和農民素質建立起立體化、實時化、制度化的農業技術推廣機制,加強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管理,保證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有序開展。
(作者單位:475400河南省太康縣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