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華

【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然而,不可忽視的是,整本書閱讀中,名著內容是學生閱讀的難點。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找尋適當的切入點,將大部頭的作品往“小”里讀,也就是將名著細化,從一個人物或者一個事件出發,引導學生進入名著的廣闊世界。以小學四年級讀《西游記》為例,談談對整本書閱讀的一些做法。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策略;《西游記》
一、文本的選擇及內容的確定
之所以選擇《西游記》作為“整本書閱讀”的文本,因為《西游記》是四大名著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部。我曾向本年級3個班級共近120名學生進行了詢問,其中有兩道題的回答結果極具代表性。
你覺得《西游記》適合哪個年齡段的學生讀?64%的學生覺得適合小學,36%的學生覺得初中以上。
你最喜歡書中的誰?74%的學生喜歡孫悟空,13%喜歡豬八戒,13%喜歡其他人。
學生對《西游記》已經有了千篇一律的答案,如孫悟空的形象及性格,等等。學生的日常經驗形成了一種“成見”,正如伽達默爾所說,這種“成見”使闡釋者與文本發生聯系,最終使闡釋和理解成為可能,即學生的“成見”與文本的內容之間產生了巨大的矛盾,而這種巨大的矛盾就成為閱讀的契機。因此,我利用這種矛盾,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發現文本完全異于“成見”的本來面目。
確定文本后,還要解決一個問題。如何去讀《西游記》呢?必須將活動內容細化,尋找一個既符合學生特點又能體現整部著作精神的切入點。《西游記》由孫悟空出生開始,講述他學藝、反叛、阪依、取經、成佛的經過,其中也包括他青春期的反叛、自由與激情,成熟期的穩重、擔當與沉寂。從某種意義上講,《西游記》可以看作孫悟空的個人成長史。大部分學生很喜歡孫悟空這個猴子形象,對他神通廣大的本領充滿向往。這就在學生和著作之間形成了一條天然的紐帶,易于學生深人文本,從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所以,《西游記》“整本書閱讀”就應以孫悟空作為切人點,細化作品,逐步完成整本書閱讀。
二、“整本書閱讀”活動策略
(一)教學準備
用5周的時間,每周1節課,引導學生細讀文本。學生一天閱讀2至2回。
《西游記》原著文字為文言文,四年級學生大多讀不懂,因此,不感興趣。因此,我選擇了適合四年級學生閱讀的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課標必讀名著版本。
(二)活動內容及設計意圖
活動一:初次走進悟空
活動內容:要求學生當堂完成習作《我眼中的孫悟空》。
習作要求:內容不限,字數不限。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以往閱讀書籍、看電視或者其他形式對孫悟空略有所知,起始課主要任務在于激發學生興趣,完成對孫悟空初期形象的主體建構。以便于教師了解活動前學生對人物的認知情況,方便與活動結束后的習作進行對比,分析活動效果。
活動二:初識少年悟空
活動內容:要求學生提前閱讀《西游記》前四章,閱讀課上共同交流三個問題:
(1)美猴王如何出世?如何當上了猴王?
(2)孫悟空在求師學藝一事上,克服了哪些困難?
(3)闖龍宮、鬧地府、大鬧天宮,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孫悟空?
學生對孫悟空的出生甚感神奇,不可思議,拜師學藝時天資聰慧、勤修苦練,而之后自命不凡、與天齊名、莽撞無禮,貶于五行山下。筆者引出原著《西游記》第一回中的文字“海外有一國土,名曰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喚為花果山。那座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讓學生與課標版《西游記》對比讀,學生發現看了課標版了解了內容了,再看原著,原本晦澀難懂的文字描述更加具體,也變得有意思了。
設計意圖: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去了解一個人物,不僅看課標版《西游記》,還可以看看原著,看電視劇、聽評書、看連環畫,也可以與家長交流等。
活動三:分類、對比
活動內容:以孫悟空為軸心,將涉及孫悟空的文本內容歸類對比。
設計意圖:閱讀活動進行到中后期,學生對課標版《西游記》的看法應該有一些根本性的變化,這種根本性變化實際是對之前誤讀《西游記》文本的一次反撥,同時,這也是對下次活動的展示做好準備。
這種分類對學生而言,信息量很大,在前期準備階段要提醒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將涉及孫悟空的內容——外貌、性格、言談、舉止、
心態等整理到“積累卡”上:
統計學生了解人物的方式和途徑,有86人次看了電視劇,有31人次看了電影,有103人次與父母或長輩談論了孫悟空,有57人次查了資料(文字或圖片),有7人次聽了評書,還有78人次
看了原著的某些章節。學生通過不同途徑和方式了解孫悟空,對他有了新的認識。孫悟空歷經了取經磨煉,命運發生了人生大逆轉,一個無法無天的齊天大圣變得勇于肩負責任,顧全大局的人,一身本領也用在了正義的事情上,孫悟空成為了正義的化身。
設計意圖:由一個人物走進一部名著,途徑可以是多樣的,旨在激發繼續閱讀的興趣。學生對人物了解得越多,就更理解人物,走進了人物內心,也就展開了深入閱讀的興趣,進而引導學生可以挑戰讀讀原著。
活動四:《我眼中的孫悟空》口語交流課
教學目的是:圍繞“我眼中的孫悟空”這一話題,在與他們(同伴與老師)的聽、說交流中,感受認識、評價人物的角度是多元的。
設計意圖:此時學生已全部讀完課標版《西游記》,每個學生對孫悟空的認識也絕不僅僅是讀之前的片面了解。原有的“成見”也已轉變。此時,讓學生有一個暢所欲言的交流機會,不僅可以全面了解人物,而且學習各自閱讀名著的好方法。
活動五:總結
活動內容:要求學生當堂完成習作《我眼中的孫悟空》。
習作要求:內容不限,字數不限。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一系列的閱讀活動,再次完成習作《我眼中的孫悟空》與第一次習作就不一樣。孫悟空形象的主體建構更全面,對人物的認識也不僅僅是“好”或者“壞”。多角度地看待人物形象。
整個過程讓學生明白以下幾個問題:
(1)經典文學作品人物形象的性格不是一成不變,其性格會隨著事件的發展而變化,正如孫悟空在求師學藝、占山為王、西行取經等各個階段,其性格變化巨大。
(3)經典名著的人物描寫之所以出類拔萃,就在于在描寫人物優點的同時也毫不避諱地寫出人物的缺點。
正如伽達默爾所說:“一部分作品的意義并不是作者給定的,而是闡釋者給定的,因為只有在闡釋者與作品交流中,作品才顯示出意義。”
反思:在《西游記》整本書閱讀細化過程中,困難重重,要使得活動進展順利,需要解決好以下問題:
(1)由易到難。四大名著的原著過長過難,學生很難有興趣閱讀,因此選擇的版本很重要,由青少年版本再關聯到原著的片段中去。經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后,三個班的學生由都至少有一半開始閱讀原著了。
(2)切入點十分重要。如果在閱讀名著的過程中不將廣博的內容細化,整本書閱讀可能就只是形式,不會有任何回響。挑選孫悟空作為切人點是因為這一形象跳脫風趣、樂觀堅定的個性和學生之間有很多共鳴。
(3)各種手段調動學生閱讀興趣。要讓學生感受到時代感,感受到名著的新鮮。在整個閱讀過程中,利用電影、電視劇、評書、與家長互動、連環畫等等各種途徑,給學生以直觀感受,給了學生補白,讓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而更形象地描述還是藏在文本中,這就使學生產生極大的閱讀動力。
《西游記》整本書閱讀持續時間長,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毅力。同時,學習整本書閱讀的一種方法,使學生閱讀速度提升,鑒賞能力增強,潛移默化,將方法遷移到其他書目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