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義
一、德州市小麥種植現狀的基本概述
德州市是黃河沖積平原,平原起伏不大,由河流、河床沉積而成的高地類占市內總土地面積百分之三十五,由黃泛漫流沉積而成的坡地類占總土地面積的二分之一,至于剩下的百分之十五,則是洼地類。經大量調研數據分析可知,小麥是德州市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但經大量調研數據分析可知,在小麥種植過程中由于返青拔節期間葉片發黃問題的存在,在降低小麥種植質量和效益的同時,區域經濟發展也受到了一定阻礙。
二、小麥返青拔節期間葉片發黃原因剖析
1、種植品種選種不合理
在小麥栽培過程中,品種選擇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與否,對小麥栽培效益的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而不同品種對自然環境的要求也不盡相同。通過相關調研了解到,在進行品種選擇時長期選取同一品種進行種植現象較為普遍,長此以往在營養缺素影響小麥產量的同時,增加了小麥返青拔節期間葉片發黃,極大地降低了種植質量和效益。
2、種植土地耕作不徹底
與其它糧食作物相比,小麥個體較小,而為降低后期小麥的倒伏率、提高小麥產量,確保耕作作業落實到位是極為必要的。但就目前來看,部分德州市基層產業機構和勞作者為降低小麥栽培成本,在對種植土地進行處理過程中始終采取傳統“旋耕”的耕作方式,耕層較淺不僅導致植株吸收養分不充足,土壤翻耕的不徹底也極大地增加了小麥倒伏問題的發生率,嚴重影響了小麥產量,在一定程度導致小麥返青拔節期間根系缺水而葉片發黃。
3、田間管理不科學
在小麥種植過程中,肥料施用和田間灌溉是否科學,對于小麥種植產量具有直接影響,田間管理的不規范是導致小麥返青拔節期間葉片發黃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田間管理過程中,旱季水分供應不足,會導致葉片發黃;除草劑過量使用導致“藥害”,致使葉片發黃;小麥播種時間過早過晚、播種量大,群體結構過大,影響小麥光合作用,養分供應不足也是影響小麥葉片發黃的重要因素。
4、病蟲危害
作為我國重要糧食作物,小麥近年來種植規模的持續增加,雖然滿足了人們糧食需求,推動了國民經濟發展,但在當前小麥種植過程中,小麥赤霉病、白粉病、銹病、紋枯病等病害以及小麥蚜蟲、紅蜘蛛等蟲害的發生,在影響小麥糧食作物新陳代謝的同時,生理機能也極易被破壞,進而致使小麥返青拔節期間葉片發黃。
三、小麥返青拔節期間葉片發黃問題的處理對策
1、合理選擇小麥品種
在進行小麥栽培過程中,為確保栽培效益的最大化發揮,規避小麥返青拔節期間葉片發黃問題的產生,選擇適宜的小麥品種、采取科學的栽培方式是極為必要的。在進行品種選擇的過程中,德州市基層產業機構和勞作者需根據種植區域的生態條件和地形地勢,因地制宜的選擇適合當地種植的,具有高產性、穩產性、抗病性和抗逆性好的小麥新品種,并借助當前先進的農機進行種植,確保了種植產量和質量。
2、確保土地耕作落實到位
目前來看,我市部分種植戶為降低種植成本,在進行耕作作業時不僅忽視了對種植區域的選擇,更未能做好省耕處理,導致小麥在后期生長過程中,根系營養難以被滿足,倒伏現象極為普遍,長此以往勢必給產業發展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為從根本上規避上述問題的發生,提高農作物產量和種植效益,種植戶除了要選擇土壤肥沃、排灌水方便的種植區域外,還要做好深耕作業,即確保翻耕深度在二十厘米以上,從而保障小麥的成活率和后期根系的茁壯成長。
3、確保田間管理的規范作業
在進行小麥種植過程中,田間管理工作能否落實到實處,會直接影響小麥返青拔節期間葉片發黃問題的發生率,為規避葉片發黃問題的產生,在種植過程中需做好如下工作:合理使用除草劑,需用乙草胺、苯磺隆等除草劑液適量、均勻噴灑,以降低雜草的產生率和生成量;及時灌溉,由于小麥對于土壤水分的要求相對較高,而倘若土壤水分含量過低,則也會對小麥產量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故此為將土壤水分含量控制在最佳值,對于旱季,需做好灌溉處理,而對于雨季,則要及時做好排水作業;科學施肥,小麥在不同生長周期對于營養物質含量的需求度不盡相同,為避免葉片發黃科學施肥也是極為必要的。
4、加強病蟲害防控
在小麥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基層產業機構和相關主管部門工作人員需在秉承著“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理念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生長周期,采取不同的防治技術。在返青期,紋枯病是小麥一種極高的病害類型,為此要想從根本上有效地解決紋枯病,種植戶需在小麥返青期按照指定配比,將三唑酮乳油、紋枯凈可濕性粉劑均勻混合后的溶液,每半個月噴灑至小麥根莖部,此外小麥紅蜘蛛、蚜蟲在各個階段都會發生,而其中發病率最高的就是在返青時期,在返青時期要利用吡蟲啉進行防治,從而確保小麥產量。
簡而言之,縱觀在當前小麥栽培過程中,種植品種選擇的不合理、土地耕作不徹底以及種植密度不科學等問題的存在,小麥栽培效益與栽培目標之間始終存在一定差距,為此在后期栽培過程中,確保各項防治工作的有效落實是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作者單位:251120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焦廟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