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瑞 楊雅琦 吳柏迎 朱常華 徐國明

從我國水稻栽培的現狀來看,我國水稻栽培的現狀并不好。通過深入分析,確定水稻種植不良與種植技術落后密切相關。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依靠科學技術來優化水稻種植技術,比如葉年齡種植技術,水稻種植“三控制”技術,以提高水稻種植技術的有效性,良好的水稻種植,為高產水稻和收入創造條件。總之,優化水稻種植技術是實現水稻高產優質的重要措施。
一、優化水稻葉齡種植技術
水稻葉齡種植技術是一項國內目前較為成熟的水稻種植技術,不僅可以減少農業者在資金上的投入,而且這樣生長出來的水稻也有很好的安全性。這項技術以水稻自身生長為出發點,通過生長過程中不同時期器官所反應出的不同特點來不斷優化水稻的種植,這樣的種植管理方法更具有科學性和實際性。
1、 科學建立葉齡觀察點葉齡觀察點的建立包含在水稻種植這一項目的策劃里,可以幫助種植者充分了解所種植的水稻生長過程的變化,通過對生長數據的記錄與統計得到更精準的種植反饋。對葉齡的觀察可以讓種植者及時的了解到水稻生長信息,如果水稻在成長中發生了病變,也能及時的處理解決。
2、提高水稻葉齡種植技術水平在以往的水稻種植研究實驗中水稻葉齡種植技術帶來了很多有利的信息,也為水稻種植技術的進步做出了不少的貢獻,但水稻葉齡種植技術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水稻種植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葉齡種植技術也應在實踐中不斷去優化。農業上的研究忌諱的就是技術上停滯不前,葉齡種植技術也一樣,如果不去提高,就會影響水稻種植技術整體水平的提高。種植者可以根據水稻不同品種的差異性,種植環境的差異性去多次實驗葉齡種植技術,用實驗結論來證明好壞,通過實驗來取得技術上的提高。
3、實地實施水稻葉齡種植技術葉齡種植技術是一項利于種植水稻的技能,但還有部分農業者目前并未采取使用這項技術,沒有好的種植技術得以輔助,水稻產量就難以提升。應該把好的生產技術合理的運用起來,科學有效地提高農業水平,讓我國的農業生產者得到科學有力的幫助,提高農業總產值,保證并提高農民收入。技術的提高源于多次的實踐,而總要先去使用技術,才會積累經驗發現問題并得以修正誤區,所以技術的推廣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提升經濟效益策略
1、加強職業農民培訓,全面提升稻田管理水平。經濟效益決定上層建筑,想要優化水稻種植技術已達到提升水稻經濟效益的目的首先是農民的技能培訓。傳統思維認為,種地靠天。只要風調雨順加上勤除草、多施肥、重打蟲就是科學種植,就能獲得高產。而種糧大戶更是認為,運用機械化手段進行高速耕種,只要注重化肥農藥的使用就是高水平的稻田管理了。以上思維雖然有一定道理,但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已經不能被完全采納。當前我們必須明確稻田的管理是在露天與自然環境有著充分關系的。管理上可以采取農民夜校的方式加強他們的理論知識培訓,現場實際操作上可以進行農技站技術員上門指導進行農藥、含水和各項工藝參數的調整。一些關鍵時間節點的育種育苗工作可以進行技術外包,在種植大戶能承受的成本范疇下進行協同解決。共同提高經濟效益。
2、運用農業保險體系,全面減小種植戶經濟損失。筆者工作所在區域地處雙季稻北緣地區, 兩季稻溫光略顯大足, 但一季稻溫光有余。所以該區域內水稻種類較多,且在農民自由支配下各生產階段時間節點不同。再者因為水稻種類的多樣性,多種天氣會對水稻生長產生不利影響。經過筆者觀察統計,低溫冷害, 高溫熱害, 連陰雨、干旱和暴雨造成的澇災對水稻減產影響較大。且因為天氣環境的不確定性,無法進行有效的人防技防。當前地區性農業保險公司因為種種原因也只能進行暴雨、洪水、內澇、風災、 雹災、凍災、旱災范疇下導致的水稻倒伏、莖稈折斷、被淹、不能正常成熟或死亡進行有限賠付,如若遇到大型天災或者病蟲鼠害造成水稻的減產或 絕產損失其賠付力度是遠遠不夠的。
3、規模種植前提下的政府扶持與產業引導,全面推進經濟發展。政府扶持可以在經濟與政策兩個層面進行扶持,筆者具體考量如下:(1)對于大規模平坦土地,政府應該進行統一引水,統一規劃,統一管理,運用機械化方式進行科學管理。而耕地區的道路、溝渠、曬場、倉儲配置等基礎設施要舍得投入并進行統一使用,在充分利用的同時進行定期維護。充分提高災害應急處置能力。(2)在當前簡政放權規劃下繼續進行農田農民自愿流轉,政府扶植支持。在政務兩分的前提下進行經濟效益為前提的科學種植考評。(3)充分考慮農民利益,在水稻種植大戶引領下實行標桿表率作用。在經濟考評與政府扶持為雙重引導下通過種植大戶進行農業技術推廣,使全員具備高素質、高科技的職業農民。(4)引領補貼機制,改變傳統觀念,在執行當前種糧補貼方式的前提下積極推行農業機械租用補貼制度,全方位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優先吸引青壯勞動力回鄉務農。
總之,我國對于水稻的種植已有非常久遠的歷史了,也曾在這項技術上取得過不少輝煌成就,但研究者不能安于現狀,要以歷史為榜樣,鞭策著科研者在新時代進步。應以解決水稻種植問題為基礎,推動水稻種植技術進步為遠見的進行科研活動。
(作者單位:1.512722 廣東省乳源瑤族自治縣東坪鎮農業技術推廣站;2.512700廣東省乳源瑤族自治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3.512736廣東省乳源瑤族自治縣桂頭鎮農業技術推廣站;4.512732廣東省乳源瑤族自治縣必背鎮農業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