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旭彥
黃心紅薯是普洱市種植較廣的傳統農作物,種植歷史悠久,因其皮薄心黃、軟糯香甜,素有“賽板栗”的美譽,有“長壽食品”之稱。同時還具有抗癌、保護心臟、預防肺氣腫、糖尿病、減肥等功效,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近年來已成為普洱市有名的農特產品品牌,銷往省內外,年產值上億元,產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本文通過闡述了普洱市黃心紅薯的生產現狀、發展優勢等方面,提出了產業發展建議,為穩定糧食生產,持續發展高原糧倉建設,推進普洱市地方特色農產品發展提供參考。
黃心紅薯為旋花科甘薯屬,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富含淀粉、蛋白質、氨基酸以及β-胡蘿卜素、維生素E等10多種營養成分。味甘,性平,歸脾,腎經,補中和血,益氣生津,寬腸胃,通便秘,常食能長壽少疾,有“賽板栗”的美譽。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紅薯的用途由飼用逐漸轉變為人們食用的綠色保健食品,越來越受人們的喜愛,通過對脫毒黃心紅薯的推廣應用,梳理出生產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分析了黃心紅薯的發展趨勢,展望了普洱市黃心紅薯的發展前景,為今后助推普洱市黃心紅薯發展提供參考。
一、生產現狀
普洱市黃心紅薯的歷史悠久,各縣(區)均有種植,年均種植面積0.67萬hm2左右。長期的繼代無性繁殖使黃心紅薯感染病毒,造成黃心紅薯植株萎縮,葉片枯黃,薯塊有黑褐色的內木栓(俗稱走馬疳),嚴重影響黃心紅薯的品質和產量。為提高黃心紅薯的產品產量,普洱市自2013年開始進行黃心紅薯脫毒技術的研究,利用生物技術成功脫去黃心紅薯體內病毒,成功培育出脫毒黃心紅薯的優質種苗。它既保持了黃心紅薯皮薄、光滑、心黃,口感香甜的品質,又有結薯多、產量高、抗逆性強的特性,畝產量是普通紅薯的兩倍以上,而且具有耐儲藏易保存的優點,是純天然營養豐富的綠色保健食品。黃心紅薯脫毒技術的應用,解決了普洱市黃心紅薯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為產業化發展提供技術保障,普洱市在2014-2016年連續三年通過百畝示范種植獲得成功的基礎上,種植面積逐年遞增, 2019年種植面積達3395.5hm2,平均單產785.7kg,每畝產值4714.2元,效益可觀。
二、發展優勢
1、自然優勢和區位優勢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處北緯22°02′-24°50′、東經99°09′-102°19′之間,海拔在317-3370米之間,年均氣溫15℃-20.3℃,年無霜期在315天以上,年降雨量1100-2780毫米。受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普洱大部分地區常年無霜,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享有“綠海明珠”、“天然氧吧”之美譽。黃心紅薯喜溫向陽,耐旱吸肥能力強,普洱市優越的地理條件和氣候優勢,非常有利于黃心紅薯的生產種植。普洱市東臨紅河、玉溪市,南接西雙版納州,西北連臨滄市,北靠大理、楚雄市。東南與越南、老撾接壤,西南與緬甸毗鄰,距省會昆明公路里程415kg、空中航線305公里,乘飛機35分鐘可抵達。交通便利,對商品黃心紅薯運輸,走向市場化提供便利。
2、傳統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普洱黃心紅薯越來越受市場的青睞,市場需求量日趨增大,并且黃心紅薯的深加工產品種類繁多,可加工成純紅薯粉及其制品、薯條、薯片等產品。產品的定位也從七八十年代飼用型糧食作物逐漸轉變為現在的食用型綠色經濟作物,種植方法從傳統種植技術轉變為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提高。黃心紅薯已成為普洱市綠色健康特色農產品并進行推廣種植,黃心紅薯種植的轉型升級充分體現了新形勢下的傳統農業生產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挖掘的新潛力,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辟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中尋求新突破,實現了傳統農業跨越式的轉型升級。
3、成果創新發展
黃心紅薯脫毒技術是我國薯類栽培史上的一次重大技術革命,是普洱市一項較新的課題,是生物組培技術、病毒檢測技術和良種快繁技術的有機結合,黃心紅薯脫毒苗的應用是我國繼脫毒馬鈴薯之后生物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的又一成功典范。脫毒后黃心紅薯平均單產785.7kg,比未脫毒黃心紅薯(對照)平均單產642.8kg增產142.9kg,增22.2%。每畝經濟收入4399元(785.7 kg×90%×6元/ kg+157元),每畝比未脫毒黃心紅薯3342元(642.8 kg×80%×6元/ kg+257元)平均增加經濟收入1057元,增31.6%。
4、打造綠色食品牌模式,助推脫貧攻堅
目前,黃心紅薯在寧洱縣、思茅區等幾個縣(區)已形成產業初具規模,分別制定了產業發展規劃。全市制定了產業發展規劃,將黃心紅薯列為普洱市綠色農產品名牌,通過成果創新、集成高產高效技術攻關,以“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產業發展模式,全面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普洱綠海生物開發有限公司近幾年應用以上產業發展模式,結合脫貧攻堅中產業扶貧,大力推廣種植脫毒黃心紅薯,科技引領,企業帶動。使之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自2016年以來,累計與76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簽訂101.9hm2脫毒黃心紅薯種植收購協議,當中涌現出大批高產戶,收效明顯。從而減少了建檔立卡戶外出打工的思想,調動了其生產積極性,從本質上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普洱市黃心紅薯種植,結合自身資源,培養壯大當地特色產業,帶動當地農民增產增收。
三、存在問題
普洱市黃心紅薯近幾年以綠色食品發展逐步培育壯大,發展潛力大,黃心紅薯種植收益成為部分村、組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如:寧洱縣民政村、般海村),但普洱市的黃心紅薯產業發展還有一些突出的問題有待解決。
1、規模化、產業化程度低
普洱市近三年來的黃心紅薯年種植面積在0.67萬hm2左右,以寧洱縣為首的幾個縣區成立了黃心紅薯專業合作社,以采收鮮薯銷售為主,規模小,銷售渠道少,局限于當地及周邊的城市,商品率低。農業龍頭企業參與率低,只有本土的小型農產品企業參與發展,實力不強,輻射帶動弱,不具備帶動整個黃心紅薯特色產業鏈條升級的能力。其次黃心紅薯初加工、精深加工市場開發空缺,無包裝產品。
2、信息服務體系滯后
商品黃心紅薯大部分銷售在本地,因需求量小而導致商品價格降低,收益少,商品流通方式單一,“產銷”達不到統一。大部分農戶只忙于生產,不注重營銷,品牌創建能力和市場開拓欠缺,與當下的信息市場脫軌,產品供求不協調、得不到準確的市場信息,給生產和經營帶來很大的盲目性。
3、科技服務力量薄弱,栽培管理水平參差不齊。
黃心紅薯對地塊的選擇、栽培技術要求比較高,長期輪作會降低紅薯的產品產量,脫毒黃心紅薯的普及推廣達不到全覆蓋,目前只是在推廣種植前期,部分農戶只愿種自留薯苗,產量不高。近幾年,普洱市對紅薯在高產創建等農業增糧項目上的投入較少,科技服務力量薄弱。新品種新科技普及推廣不一,項目帶動存在局限性,栽培管理水平參差不齊。
四、發展對策
1、加大產業培植。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大對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涉農組織的扶持力度,在財政資金扶持、銀行貸款、技術服務、產銷對接上給予支持。引導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加強品牌建設,企業與種植戶在產業發展上采用聯合、合作的方式擴大種植規模,建立“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盟,以品牌提升黃心紅薯的綠色、生態的品牌形象,不斷增加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積極爭取財政支農項目,培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股份合作、土地托管等形式,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優化資源,打造標準化生產、品牌經營。大力推廣種植脫毒黃心紅薯,推進規模化種植,不斷涌現種植大戶,發揮其帶動作用,打造專業化生產和示范基地、一村一品、產業鄉(鎮),建設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的黃心紅薯示范縣。以產業發展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為社會穩定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2、加強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推動“互聯網+”提升黃心紅薯多層次經營管理水平,推動農產品電子商務進程,線上線下雙管齊下,做好網上宣傳營銷,黃心紅薯保健功效、生態、有機特色等宣傳到位。以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為首整合資源,推動產業發展,推動黃心紅薯進入大市場、流向大城市。
(作者單位:665000 云南省普洱市種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