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霞
北方地區春季氣候低溫、回暖慢、降雨較多、土壤濕度較大,在7至8月份寡照、降雨顯著增多,溫度普遍偏低,雨量較大,基于此種異常天氣現象的影響,一些地勢低洼地區播期延后,作物晚出苗、出苗不齊、苗勢減弱,導致作物生長發育緩慢。面對諸多作物生長不利因素,各相關地區與對口部門應科學種植,利用晴好天氣開展大田作物促早熟作業,合理采取促早熟措施,增加作物產量,最大限度提高作物經濟效益。本文通過生產建議與大豆、玉米、水稻三種作物生產前期、中后期的促早熟分析,得出促早熟比未促早熟的地塊,經濟效益提高明顯。
一、生產建議
基于促早熟作物增產增收的經濟效益作用,在作物生產上應做好良性干預:
1、適時多鏟、多趟,松土除草。應做到深趟、高培土,實現防寒增溫、疏松耕層、破除地面板結,促進大豆、玉米等大田作物根系下扎,防止秋澇和后期植物倒伏,增強作物抗旱、抗逆能力,確保在雨季前控制雜草生長。
2、適時追肥
①葉面肥是補充大豆結莢、鼓粒期、灌漿期營養不良的重要手段,具有用量省、吸收快,有重要的促熟、增產作用。在大豆結莢鼓粒期,每公頃可用磷酸二氫鉀3kg,配1.5kg米醋,這樣能更有力促進作物生理發育、酶的活性和光合作用,提高葉片磷、鉀含量和干物質的轉化與積累,最終達到作物早熟、增產的目的。
②在玉米灌漿期,追肥8至12kg尿素,或施用磷酸二氫鉀,可有效促進玉米提早成熟。
③小麥穗肥的施用。穗肥以鉀肥為主,氮肥為輔,噴施兩次葉面肥,第一次水稻出穗前3至5天噴施,第二次在齊穗后噴施,間隔7至10天后噴施第二次,以此增加穎花數量,防止退化,為安全抽穗和提高結實率、粒重做好準備,達到促早熟,度籽粒、增產增收的目的。
3、噴矮壯素
①針對大豆長勢旺盛,植株徒長的地塊,應在大豆盛花期時,噴矮壯素,促進大豆早熟。基本用量為:用三碘苯甲酸粉劑130g或乳劑500ml/公頃,兌水量為700L/公頃。
②對于玉米田,由于春季風嚴重、地溫低,玉米根系不易深扎,中后期存在較大倒伏風險情況,建議在玉米拔節11片葉左右時,噴施矮壯互,適當降低株高,增強抗倒伏能力。
4、掐尖、站桿扒皮晾曬、適時晚收
①大豆。及時掐尖,這樣可以避免大豆貪青和脫熟的現時,因此,應掐去大豆的生長點,將姿向籽粒運輸,促進大豆提早成熟。
②玉米。若有多余果穗,可將多余丫子和果穗去除掉,或去除玉米雄穗,在定漿后,要進行站稈扒皮晾曬,可促進玉米早熟5至7d左右。玉米后熟性較強,可適時晚收獲,使養分充分進入果穗,提高產量和品質,提高經濟收益。
5、病蟲害防治。應防治大豆食心蟲、大豆紅蜘蛛、蚜蟲、玉米螟、水稻稻瘟病等蟲害。及時清除田間的雜草,改善通風透光條件。7月上旬是玉米螟繁殖高發期,應用高壓汞燈進行物理防治,達到誘殺成蟲的目的。藥物防治時,在每年8月上旬防治大豆食心蟲成蟲。水稻稻瘟病防治時,可用三環唑防治。
二、效益分析
1、生育前期分析。受不良天氣影響,大田作物大豆、玉米、水稻等生育期延遲,株高比正常年份矮,通過促早熟技術影響,在生育前期進行鏟趟及噴施葉面肥,對促早熟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在此過程中,清除雜草的同時,也切斷了雜草養分吸收,防止深層水分蒸發,阻止了雜草與農作物爭肥爭水,最大限度促進了作物的健康生長。此外,多鏟多趟可以起到防寒增溫、增加土壤透氣性、疏松土壤耕層的作用,即增強了農作物的抗旱能力,也有利于農作物根系下扎,形成植株抗逆性強、長勢快的特點,進而實現區域內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和增產提質。
2、生育中后期分析。受2020年春季早春氣溫比較低,多雨天氣較多,部分地塊沒有完成耕作,基于此種情況,雜草會借助后期充足的水分迅速生長,與農作物爭奪一定的水分和養分,進而影響田間管理。再加上一些地塊未來得及進行翻土處理,這會大大影響作物生育后期水、肥的協調,以及作物光合作用的完成,降低植物生長發育和產量的提高。未鏟趟的地塊,大豆結莢部分為第6節,單株莢、粒數減少,因而產量降低。通過促早熟技術干預,對促早熟地塊應適時追肥、噴施葉肥,促進植株長勢健壯,與非促早熟地塊進行比較發現,各種生育性狀勻好于未追肥、未噴施葉面肥的地塊。
①大豆。通過促早熟技術干預,大豆結莢部位一般會上移,結莢部位多在第4節,而施粒肥的地塊,加上充足的水分,籽粒飽滿,產量有所提高。到7月底至8月中上旬這段時間,大豆開始鼓粒,根據每年降雨量分析預測,今年平均溫度若達到23℃,隆雨量在83mm左右,日照時數40h,將會促進植物干物質的積累和轉化,增加籽粒克重。相關數據表明,大豆的百粒重每增加0.5至1g,大豆畝產量就會增加9至10kg左右。
②玉米。促早熟技術在玉米種植中表現為:氣生根數減少,不能充分地從土壤中吸收更好的水、肥,滿足玉米生長發育。在7月末至8月初,若降雨量較大,超過330mm時,會影響個別品種的授粉和重的分化,有些玉米會出現短棒、癟粒、禿尖等現象;8月中旬左右,玉米進行鼓粒期,降雨量有所下降,當達到80至85mm左右,平均溫度在20到22℃之間,平均日照時數在8至10h之間,不但可以增加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還能通過促早熟技術措施,增加植株體內干物質的積累,增重籽粒,提高產量,增加經濟效益的目的。
綜上所述,水稻抽穗灌漿期、玉米灌漿期、大豆鼓粒期,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一些種植區發生內澇,植株倒伏、病蟲害重發,大田作物生育期推遲,給作物產量和品質帶來不利影響。為促進安全成熟,各相關農業服務中心,應提高做好抗內澇防低溫工作,實現促早熟和經濟效益目的。通過七棵樹鎮農業站技術人員采點分析和總結,采取促早熟和未促早熟的地塊產量效益比較得出,大豆、玉米促早熟比未促早熟的地塊,經濟效益提高明顯。
(作者單位:161111黑龍江省龍江縣七棵樹鎮農業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