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魚苗是養魚生產上對仔魚,稚魚的統稱,通常把仔魚、稚魚稱為魚苗。
一、魚苗池選擇
常用魚苗池的形狀有圓形和八角形,最好配備氣泵和控溫裝置,若魚苗池建到室外,應設有遮陽棚,避免陽光直射魚苗池。
二、水溫與水量控制
史氏鱘的培育水溫控制在18-21℃,避免水溫驟變,此時魚苗對水體中的溶氧要求較高,水供應量應充足,應注意的是把仔魚飼養至過度到主動營養以前的時期內,此時它們幾乎不能克服水流,水流速度不應超過0.1米/秒,培育池內水交換量要根據苗種的放養密度和水溫進行調節,水位保持在35-40cm。
三、魚苗培育管理
在人工養殖條件下,當觀察到仔魚長達2.1-2.3cm時,卵黃已基本消失,肛門有色素拴排出,就進入了開口期,開口期魚苗體質較弱,外界環境突變和惡化,食物不足或不適口都會引起魚苗大批死亡。
四、魚苗的飼養(餌料的投喂)
1、配合飼料投喂:這種投喂方式,一般在較大規模的魚苗培育生產或活餌來源比較困難的時候采用。用配合飼料投喂時,飼料顆粒的粒徑大小應嚴格同魚苗的口徑大小相適應,一般為魚苗口徑的5分之3為宜,改換顆粒飼料的粒徑,應由小到大逐步進行。日投喂次數第一星期大約每日投喂10-12次,第二星期可根據魚苗的生長和攝食情況,調整到每天投喂5-7次。用這種方法培育魚苗成活率一般較低,最好不采用。
2、活生物飼料投喂:在史氏鱘的實際培育過程中,先用活生物餌料投喂培育一段時間,當魚苗具備了一定的體力和抗饑餓能力之后,魚苗身體各器官也得到了良好發育,再用配合顆料飼料與活餌混合投喂進行轉口,最后用全配合顆粒飼料進行人工馴化,會取得良好的效果。使用的活餌有水蚯蚓和枝角類。初期,日投喂量按魚體重的100%,開口后期投喂量可降低到按魚體重的40%-50%。
放養在水池內的一日齡仔魚,按照它們的種性和水溫,經過(7-13天)開始過渡到混合營養(3-5天),而后過渡到主動營養,飼喂仔魚,開始是1千尾仔魚用3-5克剁碎的水蚯蚓和小量最小的浮游動物(輪蟲)。也可以用適口的水蚤投喂,投喂4-5天后,再改用投喂水蚯蚓。這樣的投喂方式,可以互補魚苗因攝食單一活餌料造成營養成分的不全,魚苗不僅生長速度快,存活率及健壯的魚苗的比率也較高。在最初的幾天里飼喂仔魚一定要特別注意:不能過飽食,用小批量的餌料飼喂。也要注意到,水池內整個期間的氧氣狀況是適宜的。
活餌的日投喂次數。稚魚開口初期,2-3小時投喂1次,隨著魚苗個體的增長,投喂的次數逐步適當地減少。
投餌最好在池內低水位時進行,因為在這種情況魚苗容易覓食。魚苗重量達到70-80毫克時不用剁碎水蚯蚓。
在最初幾天里投喂最小的水蚤,絕不能把藻類,尤其是絲藻類,以及劍水藻、松藻蟲和其他雜物同水蚤一起投入水池內,撈到的水蚤應用2-3毫米網眼的篩網過濾。然后把每個水池需用量的水蚤都放在有水桶內。為避免死去,桶內和水池中的水溫要一致。
培育出優良的魚苗,必須投給一定質量和數量的餌料,飼喂水蚤時魚苗的整個器官系統進行正常發育,而飼喂水蚯蚓時則迅速地生長。除了計劃魚苗的生長速度外,還需要計算出用于增加單位體重的餌料數量(餌料系數)。水蚯蚓的餌料系數等于2,而水蚤的餌料系數為6,還應當注意到每晝夜中各類餌料生物的比例,在不同時期內不是固定不變的。如果缺乏某一類生物餌料,那么不得不用另一類生物餌料去代替它。如果為了代替水蚯蚓的一個重量單位,需用三倍的水蚤作為替代性的餌料,考慮到可能的損耗,需要把生物餌料量增加10%,在飼喂期間一定要精確地知道攝食魚苗的數量和它們的重量。用從魚苗總數中減去死去的魚苗數量的方法進行計算。監測性的稱重,每5天進行一次。一般從不同水池不同區段里取出50-100尾魚苗稱重。
五、培育管理
每天至少清池1-2次,保持育苗池內環境的穩定良好,以利魚苗的生長發育,此階段,魚苗體質比較嬌嫩,在操作上,清池時動作要輕而緩,避免魚體受傷,用活餌料投喂培育的魚苗,生產規格較整齊;而用配合飼料投喂培育的魚苗,規格則參差不齊,大小不一。應及時對魚苗進行分池,篩選出體弱,不攝食或是攝食極少的魚苗。先用活餌扶壯一段時間,待魚苗體質有所恢復后,再用配合飼料投喂。對于那攝食積極,體質健壯的魚苗,也應及時挑選出來,另行培育,魚苗密度大應及時分池。
六、魚苗馴化方法
史氏鱘魚苗經過生物餌料的培育15天左右,其體重達到1克左右,體長5cm,這時可以用配合飼料、混合生物飼料進行馴化,放養密度每池800尾,馴化7-8天,其成活率可達到75%以上。
馴化初期以交替投喂為主,交替投喂是指在馴化過程中,在每晝夜的投喂中,逐漸增加人工配合顆粒飼料的投喂次數,由開始時的每天投喂1-2次(先白天投喂配合顆粒1-2次,第5天夜間加投喂1次投喂時比投生物餌料兩次之間,間隔多1小時,第10天后增加到每天投喂,投喂4-5次→6-8次(早晚平均投喂次數)。其中人工配合顆粒飼料的每次投喂量約為:魚體重×10%÷晝夜投喂次數(轉食開始5-7天),魚體重×20%÷晝夜投喂次數(后6-7周)。
水蚯蚓的每次投喂量約為魚體重×50-55%÷晝夜投喂次數,根據魚苗的攝食情況生物餌料比重逐漸減少,直至完全使用人工配合顆粒飼料,規模化的人工培育魚苗中,一般采用這種馴化方法,效果比較穩定。
史氏鱘魚苗經馴化能完全接受配合顆粒飼料后,繼續培育的成活率很高。在培育水溫和飼料條件適宜的情況下,生長速度也比較快,抵抗力強,很少患病死亡。此時,可逐步過濾到用硬殼粒飼料進行投喂培育。
(作者單位:156200黑龍江省綏濱縣水產技術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