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芝

大田作物在我國的農業種植生產領域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所謂的大田作物就是指那些需要在大片田地中種植的作物,例如水稻、高粱、玉米以及小麥等。近年來,對于我國的大田作物種植生產而言,微噴灌技術得到了越來越廣廣泛的應用。微噴灌技術屬于一種新型的灌溉技術手段,和傳統的灌溉技術比起來,微噴灌技術不但能夠發揮出良好的節水節能效應,還能夠大幅的提升灌溉效果。本文以黑龍江省孫吳縣為例,就大田作物應用微噴灌技術做了相關的闡述與分析。
一、微噴灌技術概述
所謂的微噴灌技術就是指利用噴罐系統將水分均勻的提供給作物的灌水形式。在種植大田作物的過程中,和傳統的灌溉技術比起來,微噴灌技術具有很多的應用優勢。首先,微噴灌技術具有較強的適應性特征,可以適應較為復雜的地勢與地形。在應用微噴灌技術的時候,基本上不會受到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在規劃好澆灌區域和準備好噴灌設備的基礎上,即便是在較為惡劣的環境中,也能夠順利的開展灌溉工作。其次,借助于微噴灌技術的應用,能夠為作物提供充足的水分與養分。在實踐操作中,微噴灌技術不但能夠對地表的作物進行噴灌,還能夠對地表下的土壤和植物根系進行灌溉,從而有效的提升作物的質量與產量。再次,微噴灌技術能夠很好的應對高溫天氣,從而有效的促進作物的生長發育。最后,借助于微噴灌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的提升灌溉用水的利用率,從而實現節約用水的目的。在實踐操作中,微噴灌技術可以實現定點灌溉,噴頭只會在固定區域內進行灑水,不會浪費水資源。但是,微噴灌技術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具體來講,微噴灌技術的前期應用投資成本較高;灌水器的出水口容易產生阻塞;大風會對水舌形狀和噴射距離產生影響。因此,如果遇到大風天氣,要及時的停止灌溉工。
二、大田作物的微噴灌方法
目前,大田作物的微噴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種:滲灌、滴灌、微噴灌以及小管出流。在實踐操作中,需要根據實際的灌溉需求來選用相應的微噴灌方法。
1、滲灌法
在應用滲灌法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將特制的滲水毛管設置在地下三十厘米左右的土壤中。其次,需要通過水壓調節將水分以滲流的方式輸送到大田作物周圍的土壤中,以此來為大田作物提供充足的水分。
2、滴灌法
在應用滴灌法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將滴灌管或滴頭安裝在毛管上面。其次,需要通過水壓調節來將水分以水滴的形式輸送到大田作物周圍的土壤中。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可以利用調節毛管水壓的方式對水流量進行有效的控制。目前,滴灌法的應用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地表滴灌法,另一種是地下滴灌法。
3、微噴灌法
在應用微噴灌法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在毛管上安裝特制的微噴頭。目前,微噴頭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固定式微噴頭,另一種是旋轉式微噴頭。對于固定式微噴頭而言,噴頭的水滴相對較小,水滴的噴射范圍也相對較小。另外,如果采用的是固定式微噴頭,一定要對噴頭之間的間隔距離進行合理的設置。對于旋轉式微噴頭而言,噴頭的水滴相對較大,水滴的噴射范圍也相對較大。其次,通過人工方式對毛管中的水進行加壓,以此來使水分以噴灑的方式對大田中的作物進行灌溉。
4、小管出流法
在應用小管出流法的過程中,首先,要使用小塑料管將毛管與灌水器進行有效的連接。其次,在鋪設毛管與小塑料管的過程中,要采用貼近地表的鋪設方式,以此來有效的對大田作物周圍的土壤進行細流灌溉。最后,在實踐操作過程中,要結合實際的地形地貌特征與大田作物的生長特性來對小管出流的流量進行合理的控制。
三、大田作物應用微噴灌技術的注意事項
在種植生產大田作物的過程中,如果想要發揮出微噴灌技術的最佳應用成效,首先,要全面系統的對種植區域的土壤環境進行調查,以此來為微噴灌技術的應用提供可靠的數據依據。具體來講,調查和分析土壤的施肥厚度;調查和分析可溶性鹽的具體位置;對土壤的鹽堿程度進行精心的調查。如果土壤中缺少鹽分,可以將相應的藥物添加在水中,以此來促進大田作物的生長發育;調查和分析土壤的作業厚度,以此來明確農作物根部的所在位置與水分需求,從而更加合理的對噴頭進行安放,進而更加高效的應用微噴灌技術;利用室內濕潤法來對田間持水量進行測定。選擇0.4~0.6米深度的大田進行多次原狀土測定,選取測定結果的平均值來確定田間持水量;充分的掌握當地實際的種植環境特征,精心的分析大田作物的環境適應性,確保大田作物適合在當地進行種植;對農田附近的溫度和濕度進行精心的調查,以此來明確農作物的水分需求,從而有效的提升微噴灌技術的應用成效。其次,科學合理的設置微噴灌技術的注水量。在種植生產大田作物的過程中,要結合當地的土壤特點、大田作物的生長特點以及當地氣象部門的氣候變量報告來對微噴灌技術的注水量進行合理的設置。最后,要科學合理的設置微噴灌技術的灌溉時間。對于保水能力較差的的土壤而言,四到五天就應該噴一次水。
(作者單位:164299 黑龍江省孫吳縣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