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巖
科學技術在不斷進化,我國的抗旱節水技術得到提高,尤其是在大豆栽培中的應用。我國的大豆種植面積雖有所增加,但還是落后于其他農業大國。為提升大豆的產量,向農民及相關部門普及抗旱節水栽培技術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大豆抗旱節水栽培技術
1、當前大豆種植模式
大豆屬于耐旱性植物,不易缺水而死,主要種植地在北方平原。大豆植株的生存能力旺盛,在開花與結果期卻容易受水分影響。與其他作物相比,在一定的干旱條件下,大豆還是比較耐旱的,但在結莢期如果缺少水份將會出現空痂或癟痂,會影響到整體的產量。我國種植大豆主要采取的是清種模式,即在一塊土地上只種植一樣作物,且清種可以保證其他農作物不會影響大豆的生長,更利于大豆的繁殖。
2、抗旱節水栽培技術
水資源是農作物生長不可缺少的必要養分,尤其是大豆。在我國一些種植大豆的地區,可能會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導致大豆因缺少水份而使產量降低。抗旱節水栽培技術指的就是在水份充足的情況下采取節水措施,在干旱的情況下進行灌溉,從而提高大豆的產量。
二、大豆栽培中抗旱節水技術的應用
1、節水栽培
(1)種苗選植
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耐旱性且差異較大,即使是同一作物不同品種之間的耐旱性也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水源匱乏的地區應選擇耐旱型作物。選擇大豆品種時,應針對當下地區的降雨情況以及土壤情況擇優選擇大豆品種,以保證大豆產量的最大化。一般抗旱型品種的根系發達,具有深而廣的調水網絡,在干旱時會有較強的水份補充能力。
(2)行間覆膜
大豆種植時一般會選擇使用機械進行覆蓋地膜,這是一種新型的大豆栽培技術。覆膜時要注意地膜的寬度、厚度以及行間距。一般使用0.008-0.010mm的薄膜進行覆蓋,用量應在35kg/hm2左右,每間隔1.5-2m需進行覆土蓋實。行距為115cm時,需在中間覆蓋寬為75cm的地膜,在地膜兩側2.4-2.6cm處進行撒種,撒種待苗間距不應低于30cm。在大豆種植中推廣覆膜技術,可提升肥料的利用率,保證土壤的濕度、溫度以及水份都處于一個適宜的范圍,還抑制了雜草的生長,防止了家畜的破壞,為大豆生長奠定了良好基礎。
(3)藥劑運用
覆膜完成后,需要對長出的大豆幼苗使用抗旱劑以及保水劑。在大豆苗期與果針期噴灑用量為1.13kg/hm2的抗旱劑1號,大豆始花后的21-26d內進行控苗。為改善大豆種植區域的土壤狀況,在大豆種植后可使用劑量為38.0kg/hm2植物保護3號、23.0kg/hm2的博雅超強保水劑、30.5kg/hm2的海礁王專用保水劑,具體使用劑量可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適當的增加或減少,合理的控制保水效果,確保大豆的健康生長。
2、節水灌溉
(1)苗期灌溉
大豆種植前,農民需要對土壤進行澆水灌溉,確保大豆生長所需的充足水份,利于大豆種子盡快發芽。若出現干旱情況,應立即進行水量為400m3/hm2的灌溉。在較為干旱的地區,可根據降雨情況進行合理灌溉。此時大豆苗期對水份的吸收情況與灌溉方式沒有太大的聯系,因此可自主選擇進行灌溉的方式。
(2)花期灌溉
在拔花期與開花期兩個階段吸收水份的需求較大,所以種植人員為確保大豆生長水份的充足需要進行大量的灌溉,避免因水份不足而導致大豆減產。較其他的灌溉方式而言,噴灑效果較好,灌溉量控制在320-475m3/hm2之間,而溝灌方式效果較弱,灌溉量控制在470-610m3/hm2之間。
(3)鼓粒期灌溉
大豆進入鼓粒期后,也是對水份需求量比較大的一個階段。噴灑方式的灌溉量在325-180m3/hm2之間,溝灌方式的灌溉量在475-615m3/hm2之間。為避免大豆在鼓粒期出現干旱的狀況,進行及時的灌溉可確保大豆的產量與質量。
3、配套的栽培技術
(1)肥料管理
在大豆種植過程中需要進行合理的施肥,主要分為三個施肥階段:一、基肥。此時需要施用有機肥46-62t/hm2,若土壤肥力較差,要適當增加肥量,以免肥量過多或過少影響大豆的生長,還可避免肥料浪費。二、追肥。預計在大豆開花期前的3-5d對大豆進行追肥,使用肥量為65-80kg/hm2。三、開花結莢期。使用碳酰胺、KH2PO4、三料璘等肥料按照一定比例進行攪拌,然后使用噴施方式對大豆表面進行施肥,時間應選擇在溫度不高時,避免化肥蒸發,宜選在下午4:00。
(2)病蟲害管理
為避免病蟲害對大豆生長產生的不良影響,可對大豆進行藥劑處理。向精選的優質大豆種子中添加適量藥物,此方法預防病蟲害非常有效,還可提高大豆的質量和產量。在播種前需要對種子進行嚴格的挑選,可使用諸如篩子之類的工具除去不良的種子;為預防大豆霜霉病,可以將種子混入福美霜或是敵克松中;為避免大豆發生根蛆,可將40%的樂果乳油與水進行混合稀釋,形成噴霧再進行使用。為避免病蟲害的發生,種植人員需及時觀察大豆的生長情況,最好在幼蟲階段或發生初期進行防御。
(3)收獲期管理
進入10月份后,大豆葉子大部分都掉落了,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進行人工收割,或者等到大豆葉子完全掉落后再用聯合收割機收割。切割大豆時留下的根莖與地面距離不宜超過4厘米,將切割好的大豆莖齊整打捆。種植人員通常可以在清晨露水較少時進行收割,以避免大豆產量受到損失。收割后的大豆在平坦的地面上暴曬10天,在暴露的過程中豆子與豆莢會完全分離,此時可進行裝袋,晾曬過大豆的地面上會有殘留的豆子,同樣需要整理。通常,農民會在11月初完成大豆的收耕,清除大豆收割后留下的根莖與雜草,以便來年繼續播種。
綜上所述,在大豆種植中科學合理的執行抗旱節水栽培技術,可大大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解決了干旱對于大豆的影響,保證了大豆的產量與質量,降低損失,提高社會的經濟效益,對我國抗旱節水栽培技術廣泛應用于在大豆栽培提供了指南。
(作者單位:161100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龍江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