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春陽
為了進一步發揮興義地區茶葉資源優勢,提高茶葉生產效率,增加山區農民收入,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針對興義市茶葉產業發展存在的若干問題,特別是茶葉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不高,茶青的資源利用率低下,缺乏能顯著增加茶產品附加值的深加工產業,缺乏核心競爭力的問題。
一、紅茶初制工藝要求
利用茶青加工紅茶產品,根據紅茶品質要求進行相關環節技術攻關,同時,結合當地茶葉原料和實施企業的茶葉加工生產線,對其中工藝進行改進,對關鍵技術進行提煉和升級,并將技術應用示范,達到改善或提高紅茶質量的目的。
1、鮮葉處理
勻、鮮、凈、無病蟲危害芽葉,無紫紅色芽葉。在進行鮮葉運輸、貯存中要 使用透氣良好清潔的簍、筐等裝鮮葉,運輸時,不可日曬雨淋,不得與有異味、有毒物品混運。
2、工藝流程
鮮葉經過萎凋→揉捻→發酵→干燥→包裝→貯存。
(1)萎凋
采用室內自然萎凋的方法,將鮮葉攤放在萎凋架上,使鮮葉逐漸脫水至含水量在60%左右。
(2)揉捻
一般來說,嫩葉揉時宜短,加壓宜輕,老葉揉時宜長,加壓宜重;輕萎葉適當輕壓,重萎葉適當重壓;氣溫高揉時宜短,氣溫低揉時宜長;加壓應掌握輕、重、輕原則,萎葉裝桶后空揉5分鐘再輕壓,待柔葉完全柔軟再適當加以重壓,促使條素緊結,揉出茶汁;待揉盤中有茶汁溢出,茶條緊卷,在松壓,使茶條略有回松吸附茶汁于條表,再下機解塊篩分散熱。揉捻時間一般為40-50分鐘。
(3)發酵
發酵溫度22-28℃,發酵時間春茶4小時左右,夏茶90分鐘。
(4)干燥
茶葉應薄攤,不可疊蓋過多,防止干燥不均勻。干燥分為初烘和復烘。初烘溫度105℃,烘制時間12-16分鐘,茶坯含水量18-25%。復烘溫度90-95℃,烘制時間12-16分鐘,茶坯含水量5-6%。
(5)包裝
選用獲證的塑料包裝廠家包裝袋進行包裝。使用計量檢定合格的計量器械進行計量包裝。包裝環境應清潔,衛生,包裝人員應身體健康,無不良嗜好。
3、貯存要求
茶葉倉庫應清潔、干燥、無異氣味,不得堆放其他物品。原料、輔料、半成品和成品應分開放置,不得混放。
二、萎調程度對制作紅茶質量的影響
光照是一種能源物質,也是一種信號分子,可以對鮮葉氣孔的開閉進行調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起分子的振動,將其轉換為熱能,增加鮮葉的水分散失,在一定程度上增強細胞膜透性,可以提高酶活,達到講解大分子物質酶的目的。
1、材料及方法
供試品種為茶福鼎品種,鮮葉采摘標準為一芽二至三葉中開面,以及相同嫩度的單葉,將鮮葉原料稱取40g左右留樣,作為對照(CK)樣品,剩余原料作為后續處理。
采用相同的鮮葉原料,統一日光萎凋,萎凋程度為含水率達59%左右,再統一揉捻后分別設置不同發酵溫度和不同發酵程度的處理,發酵后烘干成成品茶樣。各處理分別取樣磨碎,裝入茶筒內密封,供生化成分分析。同時留取茶樣供感審評。
2、萎調程度對制作紅茶質量影響分析
通過試驗可以確定,黃光萎凋可以在大幅度上降低在萎凋中的茶多酚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氨基酸以及可溶性糖的比例,并且降低酚氨比值。通過黃光萎凋進行紅茶制作感官品質高。通過研究確定光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萎凋進程,可以提升在制葉酶活。同時,光照的光波越長,則其產生的物理萎凋效應則就會越大,產生的化學萎凋效應則相對越小,反之亦然。
通過分析對照處理萎凋葉的不同參數,了解NPQ參數、Y(NPQ)參數、Y(NO)參數、Fv/Fm參數、Fv/Fo參數以及Fv/Fo參數最低最低,總的來說逆境耐受能力弱;通過藍光進行萎凋葉處理,產生的NPQFv/Fo、Y(NPQ)相對最高,表明了其具有較強的逆境耐受能力;通過通過紅光、黃光進行萎凋葉處理,其逆境耐受能力水平整體居中。
通過分析多項研究可以發現,植物對于可見光的吸收波長多數集中在400~510nm的藍紫光區以及在610~720nm的紅光區范圍中。
在試驗中應用的光質處理,藍光則可以增強茶葉葉片的逆境耐受能力,次之分別為為紅光和黃光。在茶葉萎凋結束的時候,將其與鮮葉進行比較分析,則可以發現藍光照射后,茶葉的萎凋葉參數出現了大幅度的變化,其中NPQ參數提高了18.04%;Y(NPQ)參數提高了20.13%。藍光Y(NO)參數升高了2.26%;紅光萎凋葉的Y(NO)參數則升高了4.03%,低于黃光以及對照的萎凋葉參數變化。出現此種問題主要就是因為在紅光以及藍光的照射之下,會導致萎凋葉子吸收了大量的光能,在離體的環境中,葉片的光合作用需要的光能會響應的減少,導致其剩余的光能會通過可調節熱量的方式產生耗散。
光質、光強是在茶葉萎凋處理中容易控制的因素。工作人員主要通過感官和水分含量的方式進行判斷分析。在茶葉加工中光質萎凋具有一定的優勢。葉綠素熒光參數具有快速靈敏的特征,可以通過其反映紅茶光質萎凋機制。
通過對紅茶傳統加工技術及品質特點進行分析,對條形紅茶加工技術環節進行科技攻關,優化茶葉加工過程中萎凋工藝,主要研究萎凋技術以及控制條件;在試驗基礎上,可以達到擴大規模進行技術轉化和生產應用的目的。
茶產業屬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附加值相對較高,產業鏈較長,茶產業的快速發展,對帶動農村農民增收,消除絕對貧困,促進全面小康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發展茶產業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的要求;另一方面,茶產業具有經濟、社會、生態、景觀效益并重的優點,發展茶產業,是加速生態農業發展的需要。通過項目研究與技術應用,有助于優化茶葉產品結構,促進興義市特色經濟發展,有利于提高茶青的資源利用率,為企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技術支撐。
(作者單位:562400貴州省興義市黔西南州嘉宏茶業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