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榮
體制機制更多是外部性、硬件性的改革,其根本目的還是能夠將人的驅動力、人的創造力、人的可持續發展力完全激勵、充分解放和認真保護。
6月30日中央深改委通過的《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總要求,突出“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大全媒體人才培養力度”兩個關鍵,這兩個關鍵正如同人之任督二脈,已經成為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主要因素。
早在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就指出,“新聞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并要求新聞工作者“努力成為全媒型、專家型人才”。人是生產關系構成的核心因素,人才也是生產力的最重要要素。媒體深度融合就是對原有1.0版的媒體融合進行深度的生產關系重構,進行徹底的生產力釋放。全媒體人才對于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具有關鍵和核心意義。體制機制更多是外部性、硬件性的改革,主要構建能夠優化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的外部環境,其根本目的還是能夠將人的驅動力、人的創造力、人的可持續發展力完全激勵、充分解放和認真保護。
全媒體人才就是具有互聯網思維,具備全媒體生產、傳播、運營、管理等相關能力,勝任全媒體流程與平臺發展要求的專門人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全媒型、專家型人才”,是當下和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對主流傳媒人才規格的基本要求。總體上,全媒體人才其實也有著兩層含義,一是全媒型人才,一是專家型人才。前者是指能夠勝任全媒體業務要求的人才,后者則是指能夠在全媒體業態垂直類業務中發揮作用的人才。這兩類人才不可或缺,不能偏廢。因為,當下和未來的全媒體一定是全媒體平臺與垂直類業務相結合。
全媒體人才是分層次的。從基層到頂層都需要全媒體人才。基層的全媒體人才就是全媒體業務人才。對他們的要求是能夠運用全媒體手段,按照媒體融合業務流程,生產全媒體產品,發布在全媒體平臺上,并且能夠融通線上線下業務,積極打通相關業態。他們主要是一線記者、編輯、技術、運營等崗位的人才。中層的全媒體人才就是全媒體管理人才。對他們的基本要求是能夠統籌配置管轄范圍內資源,協調相關資源,落實安排人財物等生產力要素,用于全媒體產品與服務的創意研發、生產流通、傳播運營,同時參與上層咨詢與決策,直接管理基層日常業務,并為業務進一步拓展與運行進行協同、配合與整合等。上層的全媒體人才就是全媒體決策人才,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頂層設計人才。他們需要具有高維的互聯網思維,能夠統籌全局、縱觀大局、把握大勢,調度協同各種內部外部、網上網下資源,敏銳捕捉機遇,優化制度與流程,打通資源與平臺,敢于創新,善于決策,因時而動,順勢而為,引領引導媒體融合發展與全媒體建設。
全媒體人才是分類別的,各個類別的能力模型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全媒體人才要有決策統籌類人才,他們是推進媒體融合縱深發展,建設全媒體的關鍵人才,這類人才要求很高,基本能力模型至少含有互聯網思維、信息匯集與研判、資源匯聚與配置、要素歸集與調度等要素指標。全媒體人才要有創意創造類人才,他們是全媒體建設的稀缺人才,這類人才的能力模型由眾多要素構成,其中關鍵核心構成是創意策劃全媒體IP,研發全媒體內容與服務,策劃相關全媒體業態的產品與服務鏈等能力。全媒體人才還要有生產制作類人才,他們是全媒體發展的核心人才,包括我們通常所說的內容人才與技術人才。面對全媒體發展的新要求,這類人才的能力模型特別需要包含這些要求,即新形態的4K/8K、3D、AR/VR/MR、直播、短視頻、中長視頻等的內容生產與技術實現,以及作為上述能力基礎的三維空間的構思與創作,視聽、全感、互動等多信道語言高維敘事,用戶沉浸式交互的智能化感知與認知,真實現實與虛擬現實的全息聯通等。全媒體人才特別需要運營維護類人才,簡稱運維人才,主要包括項目策劃與統籌、項目運營與管理等人才。他們是全媒體發展的支撐人才,沒有他們,全媒體的全業態、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無從構建。當下,運維人才最為缺乏。這類人才的能力模型主要包括強烈的用戶思維與平臺思維、基于大數據的用戶洞察、打造IP價值、成本控制與效益優化、業態分布與統籌、創新產業鏈要素構成、跨界營銷與運維、實現全價值鏈布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