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基于“雨課堂”平臺,結合《橋梁施工技術》課程, 首先解釋了“433”混合式教學模式,然后設計了詳細實施方案,最后對實施的結果做出結論,對其他課程使用該教學模式有一定參考意義。
關鍵詞:長江雨課堂?橋梁施工技術?“433”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8-00-01
引言
根據很多專家對混合式學習的研究可知,混合式學習體現多種內容的混合:不同學習目標的混合、不同學習地點的混合、不同教學模式的混合、不同學習評價的混合、不同信息傳遞媒介的混合等。為了讓學生和教師更好的體驗混合式學習,筆者設計了一種基于雨課堂智慧教學平臺的“433”混合式教學模式。
一、“433”混合式教學模式
所謂“433”混合式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實踐中,有四種“信息技術”策略,即微課堂和MOOC、虛擬仿真、網絡教學和翻轉課堂;三種“教學與生產互動”策略,即教學、生生、教教互動;三種策略“提高學習積極性”,即自主學習、移動學習和個性學習,被稱為“433”混合式教學模式。
“433”混合式教學模式結合了傳統課堂師生面對面交流的優勢和網絡教學給予學生的主動性,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二、基于《橋梁施工技術》課程的“433”混合式教學模式詳細實施方案
1.前期分析
通過對道橋專業《橋梁施工技術》課程的前期分析,結果如下:
(1)學習者分析:學生為大學二年級學生,手機的保有率為100%,對學習有一定的興趣,喜歡學習先進的信息技術,不喜歡枯燥的傳統式教學。
(2)課程分析:《橋梁施工技術》為道橋專業的核心專業課,該課程理論與實際結合緊密,需要大量的PPT、視頻、圖片等信息化手段展示課程,適合開展混合式教學。
(3)內容分析:《橋梁施工技術》課程主要包括橋梁基礎施工、墩臺施工、梁板施工、橋面系施工、拱橋、斜拉橋和懸索橋施工等幾個部分,這些內容與必須與實際聯系,僅學習教材無法對知識產生感性認識,需要大量的信息化手段來加深對課程的理解。
2.教學活動和教學管理設計
混合教學活動主要是基于雨課堂的學習與傳統課堂教學相結合的課程模式。首先,根據課程內容設定學習目標;其次,收集和開發教學資源以實現學習目標,根據需要合理編輯這些資源,按計劃按時發布,為教學活動做好準備。
在雨課堂平臺上,教師創建自己的網絡班級。雨課堂可以實現發布任務、組織管理學生、管理日常學習效果、反饋成績等功能,充分調動學生在線上線下互動過程中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在具體實施“433”混合教學模式的過程中,筆者按照上述三種教學理念,開展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活動。教學活動的開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課前自主學習、課堂知識提高和課后知識轉移。在課前自主學習階段,教師將根據所學知識合理安排學習內容和學習要求,如PPT、錄像、試卷等,及時發布到雨課堂,供學生預習,雨課堂還將以數據的形式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為教師課堂教學提供參考;在課堂知識提高階段,教師將詳細講解所學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對相關知識點進行梳理和補充,并結合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預習反饋的反饋,能及時為學生答疑解惑;在課后知識傳授階段,教師可以在雨課堂發布相關的測試練習或擴展內容,測試學生的學習情況,或通過微信群、BBS等輔助學習工具,讓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
在每節課結束時,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主體包括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和小組互評。評價對象包括學習者和雨課堂。評價方法包括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以過程性評價為重點。過程性評價主要通過簽到、課堂參與、在線測試、階段作業、學習態度等跟蹤學習者的在線學習數據,終結性評價主要通過對過程性評價、期中、期末考試成績的總結來進行,以及學習態度的調查。評估的重點是學生掌握知識、獨立學習、合作、探索、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雨課堂的評價主要基于師生的態度、互動和依賴。
3.“433”策略應用情況調查分析
(1)學生問卷分析
采用問卷星在線問卷,在課程結束時將問卷發給18、19年級道橋專業學生。目的是了解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滿意度和影響因素等一系列問題,以證明新教學模式的價值和實用性。
(2)學生訪談和教師訪談
隨機抽取若干學生,設計與“433”混合教學模式相關的4-5個問題,采用面對面訪談對學生進行深入的整體探究,記錄和組織學生的回答。選擇本課程1-2名教師,設計4-5個與“433”混合教學模式相關的問題,采用面對面訪談,請教師對新教學模式的改進和完善提出有價值的意見,并記錄和整理答案。
結語
根據學生和教師的問卷調查結果,“433”混合式教學模式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有利于增強教師的教學水平,改善教學環節,最終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展。
本文以橋梁施工技術課程為例進行研究,希望展示基于智慧化教學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實現過程,為工程實踐課程的設計提供一些參考。在雨課堂平臺上,幫助教師掌握如何設計、操作和講授混合式學習課程,并根據研究結果找出問題和不足,為高校教師在研究和實施中提供經驗和理論指導。
參考文獻
[1]詹秀菊,劉秀峰.信息化環境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初探[J].中醫教育雜志,2009(1):50-52.
[2]李克東,趙建華.混合學習的原理與應用模式[J].電化教育研究,2004(8):1-6.
[3]余勝泉,路秋麗,陳聲健.網絡環境下的混合式教學——一種新的教學模式[J].中國大學教學,2005(10):50-56.
作者簡介:劉紅霞(1980—),女,漢族,山東濟南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學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