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梅
摘?要:精準扶貧思想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廣泛的現實基礎,其理論基礎主要有馬克思反貧困理論和共同富裕思想、樸素的民本主義思想、黨的歷代領導人貧困治理思想。消除貧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是精準扶貧思想形成的外部現實條件,同時習近平總書記早期基層工作經歷是其形成的內部動力。
關鍵詞:精準扶貧思想?理論基礎?現實基礎
中圖分類號:D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8-0-01
“精準扶貧”這一概念是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的。此后又對“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做了系統地闡述,提出了精準扶貧的“六個精準”“五個一批”的核心思想。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和實踐,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思想已經成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思想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廣泛的現實基礎。
一、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理論基礎
1.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和共同富裕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思想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產生的。馬克思的反貧困理論和共同富裕思想是它的直接理論來源。在馬克思的反貧困理論中,他指出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貧困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生產資料私有制,消滅貧困首先要消除貧困產生的制度根源即資本主義制度,建立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即消除貧困唯有改變生產關系。后來列寧對馬克思的發貧困理論進行了繼承和發展,對社會主義社會產生貧困的原因進行了思考,認為生產力發展的不充分是社會主義社會產生貧困的根本原因,即消除貧困除了改變生產關系以外,還可以通過發展社會的生產力。
共同富裕思想是馬克思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思想的核心內容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是生產力的高度發達,共同富裕的社會目標是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通過對馬克思主義貧困治理思想的思考,提出了通過精準扶貧的舉措來調動各方面資源,同時注重激發貧困人口的主體作用,發展貧困地區生產力從而解決我國的貧困問題,從而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從思想內容上來看,精準扶貧思想與馬克思主義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決貧困問題以及共同富裕思想一脈相承。
2.樸素的民本主義思想
民本主義思想是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即認為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所在,當政者治國理政應該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將人民放在第一位。民本思想是古代統治者治理國家的重要手段,精準扶貧思想繼承了古代民本主義思想的精髓,從人民的切身利益出發,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提出“六個精準”和“五個一批”,這些都是樸素的民本主義思想的體現。
3.黨的歷代領導人的貧困治理思想
黨的歷代領導人都非常重視貧困問題,為治理貧困問題做出了巨大的探索和理論創新。毛澤東堅信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消除貧困的制度保障,同時強調要讓全體農民走向富裕,其中蘊含的共同富裕思想為中國特色扶貧理論奠定了基礎。鄧小平提出通過改革發展經濟,從而提高社會生產力,消除貧困達到共同富裕,構建了中國特色扶貧理論的科學體系。江澤民同志延續了用發展來解決貧困問題的思路,在扶貧中堅持“以人為本”,注重發揮貧困人口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強調通過西部大開發、科教興國等戰略協同消除貧困。胡錦濤同志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在反貧困中堅持科學發展觀,重視精神和制度方面的幫扶,為中國特色扶貧理論與實踐做出了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核心的新一代領導集體系統地總結了并延續發展了建國以來黨的歷代領導人的反貧困思想,結合中國的國情,創新性地提出精準扶貧思想,對指導新時代的扶貧工作具有巨大的指導意義。
二、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思想的現實基礎
1.消除貧困的戰略需要
我國消除貧困工作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消除貧困的任務依然艱巨,形勢依然嚴峻,主要體現在:一方面,是經濟增長帶來的減貧帶動效應開始減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高速發展,這為我國帶來了巨大的減貧效益,農村數以億計的貧困人口通過農業的快速發展、進城務工以及政府基于財政收入快速增長而實施的扶貧政策實現了脫貧。近幾年由于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不斷將放緩,這種減貧帶動效應開始減弱。另一方面,“大水漫灌式”的扶貧工作思路逐漸顯露弊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扶貧工作采取的是以縣和村為對象的扶貧模式,這種模式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減貧效果,但存在一定的弊端,往往會導致扶貧資金利用率低、受益貧困人口存在偏差。針對以上這些問題必須創新扶貧模式,把扶貧對象由縣和村轉為家庭戶和人,對貧困戶和貧困人口實行“精準識別”“靶向治療”,讓真正需要幫扶的貧困人口獲得幫扶,讓扶貧資金用在點子上。
2.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
我們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農村貧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環,農村貧困人口能否如期脫貧直接關系到我們能否如期建成小康社會。而農村貧困人口的具體情況、致貧原因、脫貧能力和脫貧需求千差萬別,而且大部分的貧困人口都在深度貧困地區,如果還是采取以前的以縣和村為單位的“大水漫灌”式的扶貧方式,短期內是無法完成艱巨的脫貧任務的。所以,迫切需要我們轉變扶貧思路,創新扶貧方式,精準扶貧思想應運而生。
3.習近平總書記早年的基層工作經歷
習近平總書記早年的基層工作經歷是精準扶貧思想產生的內部現實動力。1969年到1975年,習近平總書記被下放到陜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當知青,后來還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這讓他對中國農村的生活狀況以及貧困問題有了非常深刻的記憶。從那時起他便開始思考貧困問題,知青歲月可以說是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思想形成的起點。1988年,習近平總書記任寧德地委書記。在任期間他經常下基層調研,形成了精準扶貧思想的雛形。他提出了“弱鳥先飛”意識,認為貧困地區要正視現實,先人一步發揮主動性,因地制宜發展經濟擺脫貧困。同時還提出了“滴水穿石”精神、扶貧先扶志等一系列重要的扶貧思想。后來無論習近平總書記到哪里工作,扶貧始終是他關注的重點。由此可見,早年的基層工作經歷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思想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部動力。
參考文獻
[1]隋艷艷.新時代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戰略意義[J].黨史博采,2018(05):18-19.
[2]白維軍.論精準扶貧的理論來源、實踐基礎與創新發展[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9(01):13-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