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晗 劉艷驕
摘要 河北省擁有太行山、燕山兩大中藥材產業帶,冀中平原、冀南平原、壩上高原三大產區,藥材資源豐富,擁有獨特的“兩帶三區”中藥種植區域,其中多種中藥可用于睡眠相關疾病的治療。本文通過對河北省地方有關睡眠的中藥文獻進行復習和整理,為臨床使用地方中藥治療睡眠障礙提供參考。
關鍵詞 河北;中藥;睡眠
Literature Compilation of Sleep Medicine in Local Medicine of Hebei
XU Han1,2,LIU Yanjiao1
(1 Guang′an men Hospital,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53,China; 2 Graduate Schoo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Hebei Province has Taihang Mountain and Yanshan Mountain two large and medium-sized medicinal material industrial belts,and three production areas of central Hebei Plain,Southern Hebei plain and Bashang plateau.With rich medicinal materials resources,Hebei Province has a unique “two belts and three areas” planting area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mong which a varie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n be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sleep related diseases.By reviewing and sorting out the literature of loc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Hebei province,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clinical use of loc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sleep disorders.
Keywords Hebe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leep
中圖分類號:R281.4;R338.63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2095-7130.2020.07.023
河北省中藥材資源豐富,產量較大,質地優良。地形南高北低,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水陸交通便利。擁有太行山、燕山兩大中藥材產業帶,冀中平原、冀南平原、壩上高原三大產區[1],其中安國為全國四大中藥材中心之一,有“藥州”“藥都”之稱,擁有金銀花、黃芩、山楂、酸棗仁、柴胡、枸杞、北蒼術、丹參、桔梗、麻山藥、連翹等11個道地品種。本文以《河北藥材》[2]、《河北中草藥》[3]、《河北中草藥手冊》[4]、《河北省中醫中藥展覽會醫藥集錦》[5]、《祁州藥志》[6]、《祁州中藥志》[7]為線索,將睡眠相關藥物輯述如下。
1 植物藥
1.1 人參 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干燥根及根狀莖、葉、花。性微溫,微甘、微苦。入脾、肺經。具有大補元氣、生津安神、強心救肺、補肺益氣、扶正去邪、補氣血之功,為治療氣虛欲脫要藥,主治氣息微弱,呼吸短促,肢冷汗出,脈搏微弱之癥、氣短喘促、腎不納氣之虛喘、胸痞、食少吐瀉、重病后期邪未清而正已虛、氣血不足之心神不安、失眠多夢、驚悸健忘等癥。
1.2 山人參 又名人參、野人參、野山參、人街、鬼蓋。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莖及根須入藥。主要產于青龍與興隆等縣。性微寒,味甘。為強壯興奮藥,主治神經衰弱、睡眠不安、虛勞內傷、貧血等癥。
1.3 太子參 又名異葉假繁縷、孩兒參、童參,為多年生草本根及根須。性平,味甘、微苦。入脾、肺經,具有益氣補脾、生津除煩、滋陰清熱、益血等作用。主治氣血不足病后虛羸、失眠健忘、心悸怔忡、脾氣不足的食少納呆、氣短自汗及小兒食少消瘦等癥。
1.4 手掌參 又名手參。為多年生草本塊根。河北省山區有產。性溫,味甘、微苦。具有補氣健脾、助運化、養血安神、益精氣、益脾統血的作用,主治身體虛弱、肺氣不足、氣短倦怠、脾虛胃弱、食少便溏、神經衰弱、心煩不寐、怔忡健忘、憂郁思慮、虛損勞傷、肝血虧虛之指甲凹陷、慢性出血、跌打損傷等癥。
1.5 半夏 又名守田、水玉、和姑、捉嘴豆子、地巴豆。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塊入藥。主要產于安國、淶源、易縣、唐縣、阜平、青龍等縣。性平,味甘,有毒。為燥濕化痰、降逆止嘔藥,主治咳喘上氣,頭痛不眠等癥。生用外敷治療癰腫。
1.6 龍葵 又名苦葵、苦菜、天茄子、水茄、老鴉酸漿草、老鴉眼睛草、野茄子、黑姑娘。為茄科1年生草本植物,其全草入藥。河北省各地均產。性寒,味苦、微甘,有小毒。為利尿消毒藥,并用作避倦防睡藥。外用敷癰腫及跌打損傷、丹毒等。
1.7 遠志 又名細葉遠志、小草、山扁豆根、小雞腿、小雞根、瓜子金,為遠志科植物遠志多年生草本干燥根。河北省各地均產。性溫,味苦、辛。入肺、心、腎經。為有效之祛痰藥。古時用作強壯、強心、利尿藥。具有溫通行散、交通心腎、安神、益智、鎮靜、化痰開竅、消腫止痛之功。主治心悸失眠,記憶力減退、易恐、神經衰弱、咳逆多痰、痰阻心竅的精神迷亂、驚癇、外證腫痛等癥。附方:神經衰弱、心慌、記憶力減退、夜眠多夢,用炙遠志三兩,研末,每服五分,米湯(大米、小米均可)調服,日二服。
1.8 柿蒂 又名柿蓋、柿子把。為柿樹科,落葉喬木成熟果實果蒂。平山、邢臺、涉縣、內丘、定縣、易縣等地均產。性溫,味苦。主治夜尿等癥。
1.9 茯苓 又名白茯苓、云苓。為多孔菌科,地下菌生植物的干燥菌核。主要產于興隆、青龍縣、承德、唐山等地。性平,味甘、淡。為利尿藥。具有滋養調中、淡滲水濕、補益心脾之氣、寧心定志、鎮靜安神的功效,主治水濕停滯之心下病滿、水腫脹滿、四肢水腫、脾虛濕停之便溏、痰飲停滯、嘔吐涎水、憂慮驚恐、心神不寧,驚悸健忘、神經衰弱等癥。
1.10 茯神 為茯苓切取抱木心。可止驚悸、安心神,主治心虛健忘、多怠、驚悸、失眠。
1.11 朱茯苓 取茯苓片,用水噴濕、悶潤,加朱砂細粉,撒布均勻,至片外面朱砂掛勻為度,取出曬干制成。其安神鎮靜之效為優。
1.12 茯神木 為茯苓切取中間的木心。具有寧心安神之功,主治驚悸怔忡及痹痛諸筋牽縮。
1.13 酸棗仁 又名山棗仁、樲仁、山酸棗,為鼠李科,落葉灌木或喬木酸棗的種子。主要產于內丘、邢臺、磁縣、永年、易縣、淶源、唐山等縣。性平,味酸、甘,具有酸甘化陰、補肝膽、寧心安神、鎮靜、斂汗的作用,主治虛煩不眠、驚悸健忘、多夢、神經衰弱、津少口干、體虛多汗等癥。附方:神經衰弱、心煩失眠、多汗、頭暈、眼花,用酸棗仁五錢,知母、茯苓各三錢,川芎、甘草各二錢,水煎服;神經衰弱、健忘、多夢、飲食減少、倦怠無力,用炒酸棗仁四錢,炙遠志、菖蒲各二錢,黨參、茯苓各三錢,甘草一錢,水煎服。
1.14 柏子仁 為柏科植物側柏的種仁。河北省各地均產。性平,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香柔潤、質潤多按、補養心血、寧神定智、益心氣、潤腎燥、安神、潤腸通便,為心腎失養之常用藥,主治心血虧虛之驚悸怔仲、盜汗失眠,陰虧血少、老人體弱及產后血虛的腸燥便秘。附方:驚悸失眠,用柏子仁、棗仁各五錢,當歸、枸杞子各三錢,蓮子心一錢半,水煎服;神經衰弱、失眠、夜眠多夢、心慌、多汗、頭昏、健忘,用柏子仁、枸杞子、麥門冬各三錢,當歸、石菖蒲各二錢,水煎服,或服用柏子養心丸。
1.15 蓮子與蓮須 又名蓮蓬子,為睡蓮科,多年生草本種子、根莖須。主要產于高陽、徐水、懷來、邢臺、大名、曲周、樂亭等地。性平、微溫,味甘、澀。入脾、腎、心經。為滋補強壯藥。具有養心安神、益腎固精、健脾止瀉、補脾固腸的作用,主治腰痛、神經衰弱、心腎不交之失眠心悸、下焦虛損的遺精滑脫、白濁、帶下、子宮出血、慢性腸炎、久痢等癥。
1.16 蓮子心 為植物蓮種子內的干燥綠色胚芽。性寒,味苦。入心經。具有清心熱、安神除煩的作用,主治心經有熱煩躁、神昏、頭昏腦脹、口渴、吐血、高血、心慌、失眠等癥。附方:高血壓、失眠,用蓮子心、鉤藤、酸棗仁各三錢,水煎服;或蓮子心三錢,遠志二錢,酸棗仁四錢,水煎服。
1.17 淡豆豉 又名豆豉、香豆豉。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種子。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散熱解表、和胃除煩的功用。用于風熱感冒、寒熱頭癰等癥,為治溫病表證之常用藥,有發汗而不傷陰的特點,又多用治熱郁胸院、虛煩不得眠、斷奶后乳房脹痛。
1.18 啤酒花 為多年生纏繞草本桑科植物啤酒花的雌花序。河北省各地均有栽培。性平,味苦。具有苦燥氣平、化利濕濁、芳香健脾、消食、鎮靜安神、利尿之功,主治脾虛濕郁中氣不運的消化不良、脘腹脹滿、納呆食少、濕熱淋痛、膀胱炎、水腫、肺結核病、潮熱、神經衰弱、失眠等癥。
1.19 豨薟草 又名毛豨薟、粘不扎。為1年生草本植物地上全草。河北省山區、平原均產。性寒,味辛、苦,有小毒。入肝、腎經。具有祛風濕、利筋骨、清且降、善通痹阻、和脈絡之功。主治感風受濕而致的四肢麻痹、筋骨不利疼痛、半身不遂、腰膝無力、風濕瘡瘍等癥,對類風濕性關節炎亦有良效,并可治癰疽療瘡腫毒,尚有降壓、鎮靜作用,可治高血壓、神經衰弱、失眠等癥。
1.20 山槐 又名山合歡。為豆科植物山槐的干燥根。多產于河北省半山區。性平,味甘。具有舒筋和血、安神止痛、養肝明目、養脾除濕的作用,主治風濕性關節痛、骨折、跌打損傷、失眠、精神失常、夜盲、云翳等癥。附方:失眠用山槐五錢,泡水代茶飲。
1.21 龍牙楤木 又名遼東楤木、刺龍牙、刺老鴉。為五加科植物龍牙楤木的根皮。主要產于河北省北部山區。性平,味辛,有小毒。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骨折、外傷出血、肝炎、無名腫毒、糖尿病、胃痙攣、便秘等癥。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龍牙楤木具有強心、抗疲勞的作用,可延長巴比妥類催眠藥的睡眠時間。
1.22 旱蓮草 又名鱧腸、旱蓮、墨旱蓮。為1年生草本地上干燥全草。性寒,味甘、酸。入腎、肝經。具有滋陰補腎、涼血止血、烏須發、固牙齒的作用。主治腎陰虧虛的腰痛酸痛、頭暈耳鳴、失眠健忘、須發早白、齒脫、齒搖等癥。
1.23 丹參 又名紅根、大紅袍、血參、野蘇子根。主要產于河北省山區地區。性微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活血,涼血,祛瘀、調經、苦降行血、行消化攝、消腫止痛、清營涼血、通心竅、入血分而清血熱之功,為活血祛瘀、通經止痛之品。主治月經因難、痛經、經閉,腹中腫塊、產后惡露不盡、瘀滯阻留之肢體疼痛,心腹刺痛、肝郁血瘀之胸脅疼痛、慢性肝炎、肝膽腫大、癰腫瘡毒、乳房腫痛、除煩安神,熱病傷營,心煩不寐等癥。
1.24 菖蒲 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及同屬植物水菖蒲的根狀莖。河北省各地均產。性溫,味辛、苦。入心、肝經。具有芳香燥散、安神通竅、開竅化痰、和中祛濕、劈穢的作用,主治痰迷心竅、神志不清、癲癇癡呆、健忘、濕濁蒙蔽清竅的耳鳴耳聾、頭目不清等癥。
1.25 合歡皮 又名合歡、絨花樹,為落葉喬木豆科植物合歡的樹皮。河北省各地均產。性平,味甘。入心、脾、肺經。具有安神解郁、活血止痛、調心脾、穩情志、和營止痛、生肌續骨之功。主治肝郁胸悶、心神不安、憂郁失眠、筋骨折傷、瘀血腫痛、癰腫瘡毒、肺癰、痔瘡等癥。附方:神經衰弱、失眠,用合歡皮(或花)三錢,水煎服,可加琥珀五分,沖服。
1.26 合歡花、葉 為落葉喬木合歡的花、葉。功能與合歡皮相似,長于安神寧心、理氣解郁。主治虛煩不眠、忿怒郁悶、憂慮驚恐、健忘失眠等癥。
1.27 凹舌蘭 為蘭科植物凹舌蘭的塊根。河北省有產。性溫,味甘、微苦。具有滋補強壯、補脾潤肺、安神鎮驚、益氣止痛之功,主治身體虛弱、神經衰弱、勞傷、咳嗽、氣喘等癥。
1.28 盤龍參 又名豬鞭草,為蘭科植物綬草的根和全草。河北省各地均產。性平,味淡。具有滋補、清火之功。主治病后體虛、神經衰弱、慢性扁桃體炎、慢性咽炎、咳嗽吐血等癥。
1.29 榆錢 又名榆、榆樹子、家榆、白榆、榆莢。為落葉喬木榆科植物榆的果實、葉、樹皮等。河北省全省均產。性平,味微辛、甘。具有甘平和腫、辛開而潤、養心安神、益脾消食、止帶的作用。主治神經衰弱、失眠、食欲不振、心腹痛及帶下等癥。附方:神經衰弱、失眠,用榆樹皮(或葉)五錢,水煎服;胃口差、失眠、神經衰弱,用榆錢三錢,水煎服,常服有效。
1.30 纈草 又名穿心排草、鹿子草。味多年生草本干燥根狀莖及根。河北省山區有產。性溫,味辛、甘。具有安神鎮靜、理氣健脾、止痛、解郁醒脾、理結氣之功,主治精神憂郁、心情不暢或感情過激而發抽搐、神經衰弱、神經過敏、失眠、癔病、胸腹滿痛、脾胃受寒、消化不良、胃腸痙攣疼痛、風濕性腰腿疼痛。
1.31 羅布麻葉 又名茶葉花、茶棵子。為多年生草本夾竹桃植物羅布麻的根。性涼,味苦、澀,有小毒。具有清熱瀉火、強心利尿、安神降壓、涼血止血的作用,主治心悸失眠、水腫、神經衰弱、高血壓、腦震蕩后遺癥、血熱吐衄、外傷出血等癥。
1.32 蕨菜 又名蕨、拳頭菜、龍爪菜。為多年生草本。河北省山區有產。性寒,味甘。具有安神之功,主治頭昏失眠、關節痛。附方:高血壓、頭暈、失眠,用蕨菜葉五錢,水煎服;或用油鹽炒熱,做菜食用。
1.33 睡菜 為多年生水生草本全草。性溫,味微苦、甘。具有養心安神、健脾消食、退、利尿、降壓的作用,主治心悸失眠、精神不安、胃炎、胃痛、消化不良、黃疸、膽道炎、小便混赤、高血壓等癥。
1.34 天仙子 又名大天仙子、莨菪子,為1年生或2年生草本茄科植物莨菪,干燥種子、葉皆供藥用。河北省山區均產。性溫,味苦,有劇毒。入心、胃、肝經。具有鎮痙安神、止痛止瀉之功,主治胃腸平滑肌痙攣疼痛、牙痛、神經痛、痹痛、痙攣性喘咳、癲狂、抽搐、神志錯亂、久痢久瀉、癰腫惡瘡等癥。
1.35 含羞草 又名知羞草、怕羞草,為豆科植物含羞草干燥全草。河北省有栽培。性微寒,味甘、澀,有小毒。具有安神鎮靜、止血、散瘀止痛、清熱利尿之功,主治神經衰弱、失眠、咯血、跌打內傷、脫肛、帶狀皰疹等癥。附方:神經衰弱、失眠,用含羞草二錢,水煎服。
1.36 大棗 又名棗、紅棗,為鼠李科植物棗樹的果實及樹皮、樹葉。河北省有栽培。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脾和胃、益氣生津、滋營、充液、養心安神、緩解藥物烈性的作用,主治脾胃虛弱、食少納呆、便溏泄瀉、津虧血少、內傷肝脾的驚悸、健忘、煩躁不安等癥。附方:心煩不眠、癔病、情志失常,用大棗十枚,小麥二兩、生甘草三錢,水煎服。
1.37 萱草葉 為百合科植物黃花萱草和小萱草的干燥葉。河北省各地均有栽培。性涼,味甘,有毒。具有清熱利濕、利尿、安神、除煩的功用,主治神經衰弱、心煩、失眠、體虛水腫等癥。常配伍合歡皮治療神經衰弱、心煩失眠,亦可用于體虛水腫。附方:神經衰弱、心煩、失眠,用萱草葉,合歡皮各二錢,水煎服。
1.38 酢漿草 又名六葉松。為多年生草本,藥用全草。河北省全省均產。性寒、味酸。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通淋、解毒消腫得作用,主治泌尿系統感染、血淋、砂石淋及濕熱為患得痢疾、腸炎、赤白帶下等癥,兼有安神之功,可治療神經衰弱、虛煩不眠,外用可治療癰瘡腫毒。
1.39 仙人掌 為仙人掌科植物仙人掌。河北省各地均有栽培。性平,味甘。具有健脾益肺、清熱解毒、安神、消腫之效。主治心胃氣痛、痢疾、胃和十二指腸潰瘍、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及小兒驚風等癥。
1.40 靈芝 為擔子菌類,多孔菌科,靈芝屬。河北省有栽培。性溫、味甘。入心、肺、脾、肝經。具有滋補強壯、扶正培本、補心肺、益肝脾、助腎陽、填精氣、堅筋骨、利關節之功,主治神經衰弱、失眠、消化不良、關節炎、慢性肝炎、慢性支氣管炎、血壓異常等癥。
1.41 花生葉 又名長生果葉、唐人豆葉,為豆科植物落花生的葉,可鮮用或干燥用。性溫,味甘、辛,具有安神之功,主治神經衰弱、失眠等癥。
1.42 五味子 又名北五味子,為木蘭科植物五味子或華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實。性溫,味酸。具有止汗、生津止渴的作用,主治體虛多汗、口干、脈弱、神經衰弱、失眠等癥。附方:神經衰弱、失眠用五味子三錢,水煎服;五味子三兩,打碎,浸白酒一斤,浸泡3 d后開始取服用,每服藥酒一湯勺(約10 mL),2次/d。
1.43 桑葚 桑科植物桑樹的果實。性平,味甘、酸。入肝、腎經。具有養血益陰、滋補肝腎的作用,主治肝腎陰虛、眩暈失眠、眼澀目昏、口干舌燥、須發早白、陰血不足、血虛便燥、消渴、神經衰弱等癥。附方:神經衰弱、失眠、貧血、便秘用桑葚、干地黃各五錢,水煎服。
1.44 核桃仁 又名胡桃、胡桃仁,為胡桃科植物胡桃的種子。河北省廣泛種植。性溫,味甘。入肺、腎經。具有補腎強腰、潤肺定喘、補命門、利三焦、溫肺、潤燥、養血的作用,主治肝腎虛損、腰痛、膝腳痿弱、虛寒喘嗽、心腹疝痛、失眠、健忘、癰瘡腫毒等癥。
1.45 麥門冬 為百合科植物沿階草、大麥冬、麥門冬屬某些植物的的塊根。河北省山區均產。性寒,味甘。入心、肺、腎、胃經。具有潤肺清心、益胃生津、養陰清熱、潤燥澤枯、滋養肺胃陰液、生津解渴、清心降火、除煩安神、通乳之功,主治上焦蘊熱、心肺陰虛、胃火偏盛、熱邪灼陰而致津液耗損、心煩口渴、燥咳痰稠、虛勞咳嗽、吐血咯血、胃熱嘔逆、大便秘結,以及一切熱病津傷之癥。附方:失眠用麥冬、百合、蓮子、連翹、山梔子各五錢,蓮心、生地黃各三錢,竹葉、竹茹、甘草各二錢,水煎空心服。
1.46 百合 又名細葉百合、山丹、傘子花、喇叭筒、野百合,為多年生草本鱗莖和花。河北省山區有產。性微寒,味甘、淡。入心、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寧心安神、養陰清熱、益陰補虛之功,主治陰虛發熱、咳嗽、吐血、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虛煩驚悸、多夢失眠、神思恍惚、神經衰弱等癥。附方:神經衰弱、心煩、心慌、失眠用百合五錢、知母二錢,水煎服。
1.47 角盤蘭 為多年生草本帶根全草。河北省全省均產。性溫,味甘。具有強心補腎、生津止渴、補脾健胃、調經活血之功,主治神經衰弱、失眠頭暈、煩躁口渴、不思飲食、須發早白及婦女月經不調等癥。
1.48 直立白前 為多年生草本根莖。河北省山區均產。性寒,味苦、咸。具有除虛煩、清熱散邪之功,主治產后虛煩、婦女血厥、風溫灼熱多眠、妊娠遺尿、小便淋漓、金瘡出血等癥。
1.49 松葉 為油松樹樹葉。性溫,味苦。具有安神、補虛之功,主治風神經衰弱、夜盲、脫發以及維生素A、C缺乏癥、慢性風濕性關節炎。
1.50 燈心草 為多年生草本燈心草科植物燈心草的干燥莖髓。河北省各地均產。性微寒,味甘、淡。具有利小便、清心火的作用。主治失眠、心煩口渴、急性咽炎等癥。附方:失眠、心煩口渴用燈心草一錢、淡竹葉三錢,開水沏,作茶飲。
1.51 白首烏 又名柏氏白前,為多年生纏繞草本,塊根入藥。河北省山區分布。性溫,味甘、微苦。具有補肝益腎,強筋壯骨、養血益肝、固精強腎、添精髓、補腎益腦之功。主治肝腎虧虛的腰膝酸痛無力、筋骨痿軟、陽痿遺精、神經衰弱、頭暈失眠、記憶力減退。
1.52 何首烏 又名首烏、赤手烏,為多年生纏繞草木蓼科植物何首烏的干燥塊根。性微溫,味甘、澀、苦。歸肝經。具有補肝腎、益精血、養血安神之功,生用有潤腸、解毒散結的作用。
1.53 夜交藤 又名首烏藤,莖藤和葉入藥。性平,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養心安神、祛風通絡之功,主治虛煩不眠、多夢、腰腿酸軟、風濕痹痛、皮膚搔癢。附方:神經衰弱、失眠用夜交藤一兩,水煎服。
1.54 韭菜根、葉 為多年生草本百合科植物韭菜干燥根、葉。性溫,味辛。具有健脾、提神、止汗、固澀之功。
1.55 美薔薇 又名山刺玫,果實、根、嫩葉供藥用。河北省山區均產。性平,味酸、澀。入脾、肺、腎經。具有酸斂收澀、益腎固精、澀腸止瀉、止遺、止帶、固表止汗之功,主治腎虛遺精、尿頻、失禁、睡后遺尿、脾虛泄瀉、帶下赤白、虛弱多汗、子宮脫垂等癥。
1.56 輪葉馬先蒿 為玄參科植物輪葉馬先蒿的干燥根。河北省山區有產。性溫,味甘、微苦。具有益元氣、生津液、補心安神之功,為補益強壯藥,用于氣血虛損、虛勞多汗、虛脫衰竭、血壓降低等癥。
1.57 知母 又名媽媽草、蒜辮子草、京知母。其根塊莖入藥。性寒,味苦。入肺、腎、胃經。具有清肺滋腎、解熱除煩、清胃熱、除煩渴、降虛火、潤燥結、利水潤腸之功,主治肺經邪熱、咳嗽痰稠、勞熱骨蒸、心煩燥悶、腰酸遺精、蛋白尿、尿短赤澀痛。現代藥理研究證明知母具有解熱、鎮靜、降血壓、利尿、壯熱煩渴、口干舌燥、咽喉腫痛、虛火上炎、頭暈目眩、聽力減退、二便不利的作用。
1.58 黃連花 為報春花科植物黃連花的花、全草。河北省山區有產。具有鎮靜、降壓之功,主治高血壓、頭痛、失眠。
2 動物藥
2.1 蠶沙 為蠶沙系桑蠶食桑葉排出的糞便,可供藥用,同時桑蠶被白色病菌致死形成的僵蟲亦入藥。河北全省山區有養蠶的習慣。蠶沙性溫,味甘、辛。具有祛風濕、鎮靜、鎮痛之功,主治頭痛、子宮出血、吐瀉失水以及半身不遂等癥。僵蟲主治小兒之痙攣、夜啼,老人中風、失音等癥。
2.2 蟬蛻 又名蟬衣、蟬殼、蟬皮、知了皮。為蟬脫之皮殼。主要產于新樂、束鹿、平山、元氏、南宮、大名、曲周、邢臺、內丘、玉田等地。性寒,味咸而甘。入肺、肝經。質地輕揚,疏散上達,宣通風熱,疏表透疹、退翳、解痙、鎮靜、抗驚厥,有神經節阻滯的作用,主治外感風熱、溫病初起有表證者、以及肺熱音啞、急性喉炎、過敏性鼻、麻疹不透、風疹作癢、療瘡腫毒、小兒驚癇、夜啼、破傷風等癥。
2.3 牡蠣 為牡蠣科海產軟體動物長牡蠣等的貝殼。可養殖或野生。性微寒,味咸、澀。入肝、膽、腎經。具有潛陽固澀、軟堅化痰、平肝鎮逆、安神定驚之功。常與龍骨同用,主治心煩易怒、多汗、失眠頭痛、驚狂煩躁等癥。
2.4 雞蛋黃 雉科動物母雞所生蛋的蛋黃。性溫,味甘。入心、脾、胃經。具有寧心、補脾胃、滋補養陰的作用,主治陰虛不寐、胃逆嘔吐、產后虛弱、病后虛羸等癥。
2.5 刺猬皮 又名猬皮、刺鼠皮,為刺猬的皮。性平,味苦、甘。具有抗利尿(縮尿)、固精的作用。主治小兒夜尿、遺精、痔漏等癥。附方:小兒夜尿用炒刺猥皮、益智仁各一兩,研末,每服一錢,開水送服,日二次。
2.6 桑螵蛸 又名刀螂子、老鵠膿,為螳螂的卵鞘。性平,味甘、咸。具有抗利尿(縮尿),止帶的作用。主治老年或體虛小便次數多、小兒夜尿、體虛白帶、腰酸無力等癥。附方:小兒夜尿:桑螵蛸、益智仁各二錢,水煎服。
2.7 馬寶 又名馬結石,為馬科動物馬胃腸道中所生的結石。具有鎮驚化痰、清熱解毒、安神之功,主治驚癇、毒瘡等癥。
3 礦物藥
3.1 龍骨 又名陸虎遺生、青花龍骨,系古代大爬蟲、象類的骨骼化石。主要產于淶源、蔚縣、龍關、張北、承德、平泉縣等地。龍骨性平,味甘、澀。入肝、膽、心、腎經。具有安神鎮驚、固澀收斂、平肝潛陽、益陰的作用。主治噩夢不安、心悸不安、驚狂煩躁、陰虛陽亢的煩躁易怒、頭暈目眩、虛汗、遺精、下痢、子宮出血、帶下等癥。附方:驚悸不安、失眠多夢用龍骨、牡蠣各四錢,柴胡、黃芩、半夏、黨參各三錢,茯苓、桂枝、大黃各一錢,大棗三枚,水煎服;神經衰弱、心慌、健忘用龍骨、炙遠志各二兩,研末,每服一錢,開水送服,日二服。
3.2 龍齒 為古代大爬蟲、象類的骨骼化石的牙齒部分。性涼、味澀。入心、肝經。與龍骨同功,但以鎮心安神見長,常主治驚癇癲狂、心悸、失眠等癥。
3.3 紫石英 為硅酸鹽類塊狀礦石,主含二氧化硅。性溫,味甘。入心、肝經。具有寧心定驚、鎮心寧神、益肝養血、溫肺暖宮之效。主治心悸怔忡、心動過速、神經衰弱、抽搐痙攣、肺虛寒咳、痰多氣喘、婦女胞宮虛寒之不孕癥。附方:神經衰弱、心動過速、心慌:紫石英四錢,水煎服。
3.4 磁石 又名靈磁石、吸鐵石。為天然產的具有磁性的鐵礦石。河北省山區有產。性寒,味辛。入肝、腎經。具有重鎮安神、潛陽納氣、養肝益腎、益精除煩、強筋骨、通關節、消癰腫的作用,主治腎虛陽浮的耳鳴耳聾、頭昏目眩、年老虛喘,心肝失養、陰虛陽亢的精神躁動、癲癇、驚悸失眠、高血壓、頭暈頭痛、筋骨萎弱、瘰疬、鼠瘺、瘡腫等癥。附方:心悸怔忡、驚悸失眠、內障視物模糊用磁石二兩,朱砂一兩,神曲四兩,為細末或為丸(即磁朱丸),每服一錢,日兩次。
3.5 鐵落 為一種經氧化的鐵屑,主含四氧化三鐵。性平,味辛。入肝經。具有平肝鎮驚、潛陽、補血之功,主治驚癇、癲狂、心悸、睡眠不安、貧血。
3.6 云母石 為天然的白云母礦石。產于河北省太行山區。性平,味甘。入肺、肝經。具有鎮靜安神、止血、助陽益精、補中益腎之功。主治心悸失眠、神經衰弱、高血壓、勞傷、虛損、腎氣虛寒、久痢、外傷出血、癰疽瘡瘍。附方:心悸失眠用云母、遠志、龍齒各三錢,柏子仁四錢,夜交藤五錢,炒棗仁六錢,水煎服。
4 小結
河北地處華北平原的廣袤地區,又有太行山脈和燕山山脈的特色中藥,開發研究河北中藥中的睡眠與覺醒中藥,有利于京津冀地區醫療機構合理使用睡眠中藥。本文為對河北地區中藥進行歸納整理,旨在為臨床工作提供初步參考,臨床應用尚有待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河北省農業農村廳河北省中醫藥管理局.2019年河北省中藥材產業發展指導意見[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5666623300886619&wfr=spider&for=pc,2019-03-28.
[2]河北省衛生廳,河北省商業廳醫藥局.河北藥材[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59.
[3]河北省革命委員會衛生局,河北省革命委員會商業局.河北省中草藥[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4]河北省革命委員會商業局醫藥采購供應站等.河北中草藥手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0.
[5]河北省衛生廳.河北省中醫中藥展覽會醫藥集錦[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59.
[6]趙燏黃.祁州藥志[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7]楊見端.祁州中藥志[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作者簡介:許晗,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心理與睡眠醫學方向碩士研究生
通信作者:劉艷驕,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心理睡眠科,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