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娜
摘要: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在德國中部的一個音樂世家,他的一生創作成果頗為豐富,不僅是優秀的作曲家,也是出色的管風琴家,小提琴演奏家,被譽為“西方音樂之父”。本文從時代背景出發,探析了古組曲的形成與風格特點,進而以巴赫《法國組曲》 BWV.816為例分析古組曲的風格特征。
關鍵詞:古組曲;巴赫;《法國組曲》 BWV.816
一、時代背景
(一)時代背景
“巴洛克”一詞起源于葡萄牙語“harroco”,是“不合常規”的意思,特指外觀形狀有瑕疵,表面不平滑的珍珠。最初常用作貶義的藝術批評,在十九世紀中葉后由Heinrich Wolfflin發表《Renaissanceand Barock》即《文藝復興與巴洛克》后,“巴洛克”這一詞才特指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末的包括建筑,繪畫,音樂,文學在內的藝術風格的名稱。
“巴洛克”的藝術風格之所以獨特是因為巴洛克的藝術精神和創作手法都與文藝復興時期有顯著的差別。巴洛克音樂起源于意大利,伴隨著巴洛克時期宗教音樂的戲劇化,器樂在音樂創作的領域變得愈發的重要了起來。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合唱曲通常沒有器樂伴奏,即使有器樂也只是幾種器樂對于旋律的簡單重復,器樂的地位微乎其微,然而到了巴洛克時期在歌劇演員正式演唱前出現了由器樂擔任主角的序曲。器樂地位的提升不僅僅表現在歌劇中的序曲,甚至在巴洛克時期還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器樂獨奏的創作體裁和演奏形式。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們開始以各個地方的舞蹈特點,如節奏,速度為素材創作出獨立于舞蹈伴奏之外的器樂獨奏曲,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組曲。
巴赫篤信宗教,所以他的作品大都為教會服務,他的生活雖然痛苦但是可以從他具有高度邏輯性的深沉廣闊的音樂作品中感受到他堅強的意志和崇高的信念,同時也有他從生活中領悟到的哲學倫理思想。在巴洛克時期之前的文藝復興時期,器樂是沒有獨立的地位的,巴赫將音樂發展位以器樂為主體,使得器樂制造業發展迅猛以及演奏技巧也達到高峰。器樂擺脫人聲的獨立發展使得音樂擺脫了如文學、詩歌藝術以外的其他藝術,而成為了獨立的藝術形式。
(二)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特征
在葡萄牙語中,baroque被譯為形狀不規則,表面不光滑的珍珠,因此現在的音樂家們也借此來概括之一時期的音樂風格。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旋律具有極強的表現力,追求的是與當時的豪華的建筑藝術風格一般,雄偉莊重,規模宏大,輝煌華麗。表現最為突出的是巴洛克時期的裝飾音,也正是因為復雜的裝飾音的廣泛應用使得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旋律也空前的華麗。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節奏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常用于宣敘調、前奏曲中的自由節奏。另一類是常用于詠嘆調、賦格中的非常規整,由鮮明律動的節奏。
教會調式在巴洛克時期已經被大小調體系所取代,相應的以一級,四級,五級為中心的和聲體系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復調織體的寫作手法也在這一時期達到了空前絕后的高峰,尤其是巴赫在復調創作方面的成就是無人能及的。
通奏低音的寫作手法也是巴洛克時期的創作特點之一,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多數為每分鐘約60拍,這穩定頻率與人類脈搏頻率大致相同,在聆聽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時脈搏會在這穩定的節拍上趨于穩定,使大腦達到最舒適,最活躍的狀態,進而提升用腦效率,著名心理學家喬治-羅扎諾夫所創造的暗示學習法就是基于這個原理,進而采用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作為提升用腦效率的手段。
二、古組曲
(一)古組曲產生與發展
古組曲是由文藝復興時期的為舞蹈伴奏的器樂伴奏中獨立出來的,所以古組曲是器樂作品最早的創作體裁,是器樂作品中比較古老的表現形式。古組曲的最基本的結構是阿拉曼德,庫朗特,薩拉班德,吉格四首具有特定國家,特定的風格,特定的節奏,速度,結構的小舞曲統一調性串聯而成。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后現代組曲開始逐漸興起,如格里格的《培爾-金特組曲》。
(二)古組曲特征
古組曲的曲式結構大多數是古二部曲式,主調與復調相互交織的創作手法,一般以一個統一的調式將若干個風格迥異的舞曲串連起來,通常主題單一精煉,第一部分是主題呈示部,通常從主調轉為屬調,第二部分則為主題的發展,再由屬調轉回主調。旋律之間的模仿與展開使復調與主調交織并行。古組曲的結構通常為慢,快,慢,快。
阿拉曼德起源于16世紀的德國, “Allemand”是“德國的”的意思,它通常是中速,四四拍子,以十六分音符的進行為主要的節奏類型,樂曲的開頭常常弱起在第四拍,風格柔美。庫朗特起源于法國,“Courante”是“流動的”“奔跑的”的意思,常為中速,二三拍子,四六拍子居多。起源于16世紀的意大利的庫朗特的速度通常為快速,四三拍子居多,以十六分音符的短暫快速進行為主,風格輕巧,活潑歡快。薩拉班德起源于17-18世紀的西班牙摩爾族,“Sarahande”是“神圣的進行”的意思,因此薩拉班德的速度多是莊嚴的慢板,常常是二三拍子,四三拍子。裝飾音的運用是薩拉班德的主要特點。吉格起源于16世紀的英國,“Cigue”是“弦樂器名”多是快速的活潑熱情的三拍子。常使用賦格式的模仿復調手法,第二段的主題是第一段的倒影。各個舞曲之間風格各有特點,通過個舞曲之間的速度對比,情緒對比,旋律對比使古組曲形象立體,生動鮮明。
結語
被譽為“音樂之父”的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作品在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創作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而古組曲這種音樂體裁在十七、十八世紀的歐洲是最古老,最流行,同時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器樂套曲的形式之一。巴赫將這種音樂體裁的優勢與特點發揮的淋漓盡致,古組曲的創作手法與模式也為早期的古典奏鳴曲式的結構形成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白玲麗,對巴赫復調鋼琴作品演奏之探索 以巴赫《法國組曲> BWV816為例[D].吉林大學,2017.
[2]張楊曉溪,“古組曲”的風格特征探析以JS巴赫《英國組曲》BWV807的演奏研究為例[D].西安音樂學院,2013.
[3]傅雷,傅雷談音樂[M],湖南文藝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