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琴 唐亮平
摘要:粵劇作為嶺南文化的優秀代表之一,在廣東甚至在國際上也非常有影響力。近年來,廣東省各地教育局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積極整合專業院團資源,開展各種課內外系列活動,加大粵劇藝術的傳播力度。該文通過對粵劇藝術傳承與發展進行現狀分析,制定出創新方案,并通過教學實踐來論證創新方案的可操作性,并提出了新媒體方式傳播粵劇藝術、粵曲的合唱教學普及粵劇藝術,分年齡層制定教學方案傳承粵劇藝術等三個粵劇藝術傳承與發展的創新策略。
關鍵詞:粵劇藝術;傳承;發展;創新策略
引言
新中國成立后,粵劇藝術得到健康的發展。1956年周恩來給予粵劇“南國紅豆”的美譽,粵劇于2009年10月2日,由廣東,香港和澳門聯合申報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此之后,各地的政府、學者、專家都致力于對粵劇藝術的研究、發展與傳承的工作,迎未了粵劇藝術發展的春天。
為了讓更多的學生了解粵劇常識,引導他們進一步熱愛、繼承和發展民族的藝術文化,樹立民族精神。廣州市教育局開展了“粵劇走進課堂”的系列活動,弘揚粵劇。并將粵劇特色融入教育教學以及校園文化建設等各項學校教育活動中,推動學校的內涵發展。組織了市民走進“粵劇體驗館”;觀看《船說》粵劇情景劇,讓市民們近距離接觸粵劇、了解粵劇、感受粵劇魅力。廣州市教育局還建立了傳統文化特色學校經費補助機制。科學布局了包括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廣東省藝術教育特色學校,廣州市藝術教育特色學校,粵劇特色(扶持)學校等一批嶺南傳統文化特色學校,以此來帶動廣州學校傳統文化藝術教育整體水平的提升。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嶺南文化研究專項課題等也向廣大研究學者提供了開展了嶺南文化、粵劇藝術等研究、傳承與發展的項目申報提供研究資金的支持。
一、研究現狀分析
(一)研究現狀
為了更系統地對粵劇藝術傳承與發展的現狀進行深入分析研究,筆者通過關鍵字“粵劇”在知網查詢從2010年1月1日到2020年1月30日,過去10年內的相關文獻,發現關于粵劇的研究文獻共有2,663篇,2016、2017年為高峰,年均發布331篇,但到2018年開始減少到每年150篇。研究主題集中在粵劇藝術、粵劇團、紅線女、粵劇界,占總量近5成。
其中創刊于1980年,由廣州市文藝創作研究所和廣州振興粵劇基金會主辦的雜志《南國紅豆》,作為廣州地區粵劇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雜志.在近十年發表共有1522篇文章,占比約77%。其內容包括粵劇、粵曲、廣東音樂的作品評論、理論研究、創作心得、史料鉤沉及具體作品,為廣大粵劇研究的讀者與學者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研究材料。但知網對《南國紅豆》的收錄止于2017年6期,其后在知網上該刊目顯示停刊。經過多方搜索求證,實際上《南國紅豆》并未停刊,時至今日也仍在更新。筆者在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找到了該刊目直至2019年2期的所有刊期。自2018年至今,《南國紅豆》共有223篇文獻未被中國知網收錄。
中國知網和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中,中文核心期刊,CSSCI期刊收錄的論文質量較高,能體現學科研究水平,具有代表性和學術影響力。2010年至今,這些期刊中與粵劇有關的文獻共有171篇,年均發布約17篇,其中2017年為高峰期共有31篇文獻發布。我們可以看到,學者與專家都在為粵劇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在不懈的努力著。
張瑩、何宇青老師發表研究論文《將粵劇滲透與校園文化建設》,闡述了南海中學粵劇特色教育,將粵劇特色融入教育教學以及校園文化建設等各項學校教育活動中,嘗試將粵劇與強身健體的粵韻操,群眾性強、學生參與面廣的合唱,以及校園劇、音樂劇、情景朗誦、鼓樂等藝術實踐相結合的藝術實踐。
李林老師發表研究論文《音樂分析和社會學雙重視角中的華南理工大學原創合唱作品音樂會》,論述了華南理工大學2018年原創合唱作品音樂會中,原創合唱作品的創作技法既有基于傳統的技法,也有源于現代音樂的創新。如《廣州映像》不僅汲取粵劇唱腔元素,還用粵語合唱且無伴奏混聲;《粵曲小唱》用現代無伴奏擬聲合的技法來將唱器樂聲樂化,還有多元的節奏、樂段。
(二)研究的意義
1、樹立和提升民族自信心
中國是文明古國,擁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當今的中華民族正在崛起。中國的教育工作者,必須擔起培養新一代青少年樹立和提升民族自信心的重擔,通過傳統藝術的學習與傳承,培養他們作為一個中國公民,作為祖國未來的接班人,應該樹立和提升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2、提升文化創造能力
通過粵劇粵曲的創新方式重新演繹傳統經典作品,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具有文化發展的意義。這種文化創新可以推動藝術創新的發展與實踐。文化源于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所在。
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二、研究的主要思路與研究方法
(一)主要思路
從國內外粵劇傳承與發展現狀進行文獻研究,分析制定出創新方案,再通過教學實踐來論證創新方案的可操作性,探索出可供借鑒并可推廣的創新策略。
(二)研究方法
1、文獻分析法
從知網等學術期刊網上,查閱中外關于粵劇傳承與發展的相關文獻并進行分析研究,得出研究現狀。提出推動粵劇傳承與發展的可行性初步構想。
2、訪談法
邀請著名的粵劇、合唱與音樂教育專家進行深度訪談,了解學習音樂教育與粵劇傳承的教學實際情況,教學實踐經驗,為粵劇的傳承教學研究設計、制定相對完善的教學計劃與教學方案。
3、問卷調查法
對廣州市的大中小學生發放問卷,調查內容包括中小學生對粵劇的了解、喜歡的內容、關注的重點以及接觸的深度。同時也了解新媒體在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情況。對廣州市的中小學音樂教師發放問卷,了解粵劇教育開展的進度、遇到的困難、急需解決的難題、比較有效的教學手段或方法。通過問卷的發放,制定分析量表,問卷回收并通過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判斷其可信性,剔除無效問卷,然后進行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最終獲得調查的定量分析結果。了解粵劇在學校特色教育中的現狀,作為下一步制定教學策略的依據。
4、實證研究法
根據文獻分析、問卷調查、專家訪談等數據的前期收集與分析,制定粵劇傳承與發展的研究策略,并通過選擇實驗教學點進行實證研究的工作,通過對中小學,大學的兩輪實證研究行動,反復驗證創新的教學理論與實踐,分五個階段有序推進創新實踐策略與實施方案,最后提出創新策略。
三、創新策略
(一)新媒體方式傳播粵劇文化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要推動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播,就要運用創新性的傳播媒介,增加傳統音樂文化的感染力。人們可以借助微信、微博、博客、網站等平臺擴大粵劇的傳播與影響范圍。通過創造豐富的粵劇文化傳承的平臺,傳播粵劇的精髓。結合青少年的年齡特征與興趣愛好,讓青少年通過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方式,積極主動地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領略粵劇藝術文化的精彩紛呈,利用自媒體進行粵劇相關知識與文化的傳播,增添學習的趣味性、積極性與互動性。
(二)粵曲的合唱教學普及粵劇文化
只有熟悉才懂得欣賞,懂得欣賞方可能熱愛。廣州市學校合唱比賽從1983年開始,三年一屆,迄今三十六年共舉辦了十四屆。通過多年的合唱教學實踐與探索,廣州市的合唱隊伍,梯隊建設等整體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許多優秀的團隊在國際與國內多個合唱比賽都獲得了優異的成績。粵劇的傳承與發展可以利用廣州市各合唱團隊進行培養,整合中小學、高校、社會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推進著學校美育和社會家庭美育相互聯系的現代化美育教育,利用現有比較扎實的合唱基礎來帶動粵劇的普及、傳承與發展,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創作適合青少年聲帶發育、聲音特點、演唱音域的粵曲合唱作品,大大降低學生演唱的粵曲的入門檻,讓更多的學生能夠真正參與到粵曲作品的演唱,從而為粵劇的欣賞、學習與表演,培育出更多的參與者與欣賞者,為粵劇的傳承提供新力軍。
通過粵曲在合唱教學的課堂實踐,筆者發現把粵劇的表演與合唱的方式進行融合創新,既增加了粵劇教學人數,提高了粵劇的普及率,也使更多的青少年有了參與粵劇演唱表演的可能。通過樂曲合唱作品的創新創作,采用粵劇粵曲的合唱表演形式,孩子們可以跟著其他合唱隊員一起大膽地演唱,不用太擔心因為個體的自身聲音條件不好而唱不好聽,也不用擔心個別表演的緊張心情。他們可以膽地、愉快地進行粵劇粵曲的學習,從而更快的建立演唱粵劇粵曲的自信心與學習的興趣,并通過持之以恒的訓練,慢慢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與粵劇的表演能力,從而更加熱愛粵劇藝術。
(三)分年齡層制定教學方案傳承粵劇文化
粵劇的表演工藝分為四大基本類別:唱、做、念、打。針對青少年的年齡特點、身體發育、興趣愛好、學習時間等,可以有一定的取舍與選擇。
小學低齡段:對于三、四年級以下的學生,可以選擇以“念…‘打”為主,“唱”“做”為輔的教學。由于粵劇的語言發音相對于演唱的發音更容易入門,而玩扇子、舞動旗幟等動作相對于肌肉骨格發育還比較弱的低齡段學生來說,又符合其好動好奇的天性。所以在剛開始接觸粵劇學習時,可以選擇以這兩種基本功學習為主。并結合“唱”“做”,學習氣息的運用,發聲的基礎訓練,音準的把握,手勢與臺步等粵劇唱功,身段的基本功練習。
小學高齡段:對于四到六年級的學生,由于他們較低齡段的學生身體骨骼肌肉生長成熟一些,可以更多地側重于“唱”“做”“打”的訓練。根據不同的角色選擇平喉及子喉演唱的方式來演繹不同的角色,也可教授完成一些身段、水袖、抽象表演和傳統功架等“做”功表演,增加粵劇學習的趣味性。
初中以上青少年:粵劇的傳承不僅僅在表演上(唱念做打),還有如服飾、頭飾、舞美、道具等藝術。青少年也可以從這些方面切入對粵劇的接觸與了解,可以嘗試開設粵劇傳承的相關課程,開展粵劇社團活動,開展粵劇傳播的學生課外課題研究,開展文創設計項目、優秀的粵劇粵曲作品改編活動等方式,發掘適合現代青少年年齡特點與興趣愛好的新方式與新途徑,吸引更多熱愛粵劇的年輕受眾。
結語
推動粵劇的傳承與發展需要全社會一起努力,從中小學的音樂課堂教學實踐,到大學生課程的設置,需要從少年到中青年等多層次多梯隊,長時間的持續培養。利用新媒體手段進行粵劇的傳播,促進傳統音樂文化的教育信息化、輻射范圍更廣更寬;利用現有合唱基礎,創新粵曲合唱作品,培養更多懂得欣賞粵劇的受眾;分年齡層制定粵劇藝術培養與傳承的方案,學生可以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被動接受為自媒體的主動傳播。大大地提高粵劇傳承與發展的參與的趣味性與積極性。堅持寓美于教、融美于學、以美育人,培養豐富修養、高尚情趣的粵劇文化接班人。
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凝結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創新精神,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相信通過不懈的努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會把粵劇賦予新的文化內涵與文化自信,收到傳承與發展的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張瑩,何宇青.將粵劇滲透于校園文化建設[J]南國紅豆,2014,(06):29-30+69.
[2]李林.音樂分析和社會學雙重視角中的華南理工大學原創合唱作品音樂會[J]黃河之聲,2019,(10):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