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吳啟南
作者單位:南京中醫藥大學,a翰林學院,b藥學院,江蘇 南京210023
1959年,河南中醫學院首開中藥學本科專業先河[1],至2014年,全國共有118所本科院校開設有中藥學類本科專業,多數院校為同類多專業同時開設[2]。同時,包括博士和碩士階段的中藥學研究生教育也得到了蓬勃發展。迄今,全國擁有中藥學博士授予權高校共有23所,另有擁有中藥學碩士學位授予權高校22所。上述高校,為高素質中藥人才的培養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近年來,隨著《中醫藥法》的立法實施,以及《“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制定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在為中藥產業的發展提供政策保障和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對中藥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升中藥高等教育質量,使人才培養更符合國家戰略需求,是當前中藥高等教育必須面對的思考,而其前提,則是需要厘清中藥高等教育內涵與結構體系。
1.1培養目標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中中藥學類專業包括中藥學相關專業及藏藥學、蒙藥學等。雖然中藥高等教育有本科和研究生不同的教育層次,但目前仍以本科階段為主。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對中藥高等教育認識的不斷深化,不同時期專業目錄中中藥學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亦有所調整完善。由1987年最初制訂相對細分的專業,人才培養重視專業性為主,培養目標相對明確地描述為成為能夠從事中藥行業某一特定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到目前按大類招生前期趨同后期分化至各專業,重視素質培養,使學生成為能夠對中藥行業全過程有所了解并能夠從事相應工作的專門人才,中藥高等教育本科階段人才培養目標經歷了從專業細化到寬口徑的過程[3]。
1.2課程體系目前中藥高等教育本科階段普遍采用的課程體系是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的模塊化體系,通常包括公共課程、化學基礎課程、基礎醫學與生物學課程、藥學課程、中醫藥核心課程等模塊。各模塊中必修課程的設置,可保證專業人才培養最低目標的實現,選修課程的設置,保證學生個性化的需求,必修與選修課程的有機組合,既保證了學生基本能力培養的需要,又為學生個性化發展與創新能力培養提供了支撐[4-5]。
1.3師資隊伍中藥學學科是古老而現代的學科,是中華民族長期與疾病抗爭中總結臨床防治疾病經驗而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醫藥學科。因此,中藥高等教育在建設中注定了其傳承創新特色,即在注重繼承傳統的同時,又要加強傳統與現代的有機融合,以促進中藥學學科專業的發展。目前中藥高等教育的師資主要有兩個來源,一為來自綜合性大學,二為來自中醫藥院校。兩類師資各有其優勢。來自綜合性大學的教師通常具有較扎實的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積累和較廣博的國際視野,但中醫藥理論與文化積累較薄弱;來自中醫藥院校的教師中醫藥理論知識基礎較扎實,但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積累尚顯薄弱[6]。新中國成立后,中藥高等教育已培養了多位院士和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這些高層次人才作為中藥教育的師資,進一步推進了高等中藥教育的發展。
1.4教學資源中藥學學科為中國特色學科,因此,其教材建設、課程建設及實踐基礎建設均帶有濃郁的中藥特色。如教材的編寫,多充分關注中醫藥理論的指導[7-8],而不僅是將中藥作為研究對象,完全從現代科技的角度思考。中藥學相關教材建設成果顯著,“十一五”以來,共有37 部教材入選國家級規劃教材,其中,“十一五”7 部,“十二五”期間14部,“十三五”至今,共有16部。近年來,大量網絡課程資源的豐富,為學生個性化培養奠定了基礎。
“互聯網+”時代,中藥高等教育教學資源建設已從當年的紙質版一統天下,逐步轉變到電子版、多媒體、可視化幾分天下[9]。近年來,慕課建設方興未艾,已有“中藥學”“中藥炮制學”“藥,為什么這樣用?”“中藥鑒定學”“中藥安全用藥導論”等課程入選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0]。未來如何建設易為新生代學生喜歡的教學資源,對教師、學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5實踐平臺中藥以植物藥為主,資源講究道地性,且其采收具有季節性,偽品較多,因此,中藥的實踐基地建設既要有校內實驗室,亦要關注藥材真實生長環境的野外采藥實習基地建設任務。現代中藥制劑生產環境有相關規范,因此,實際環境下的中藥生產體驗也是人才培養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故實訓中心的建設也是人才培養中不可忽視的支撐任務。目前中藥高等教育已有13 所院校的實驗教學中心入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其中有3所院校的虛擬仿真實驗中心入選國家級建設。見表1,2。

表1 中藥學類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一覽表

表2 中藥學類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一覽表
1.6辦學模式中藥學是一門應用性學科,因此,其高層次人才培養既要注重科學性,更要注重應用性。目前校企聯合已成為中藥高等教育的常態模式。而長學制、國際交流的探索,為高層次中藥人才培養開啟了新的篇章。
中藥高等教育目前有學位授權的本、碩、博士三個階段相對獨立,但隨著社會對高等中藥人才質量需求的日益提高,部分高校對中藥高等人才培養的辦學模式進行了有益探索。除了以常規辦學模式為主體、校企聯合為常態的辦學模式外,長學制、國際合作辦學等多種模式協同發展,極大增加了中藥人才培養的活力。成都中醫藥大學于1996 年獲批建立“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中藥基礎)基地”,實行本科-碩士-博士分流制的培養模式,開啟中藥學長學制人才培養新模式。2002年,北京中醫藥大學獲批建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2003 年依托基地招生的制藥工程專業(中藥制藥方向),實行四年制和“4+2”兩種培養模式,其應屆畢業生將有50%左右比例直接進入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沈陽藥科大學在四年制中藥學專業的基礎上,探索五年制中藥學(日語)專業,培養精通日語,并能在中藥領域工作的高級復合型人才。2018年南京中醫藥大學借助中藥學“雙一流”學科建設的契機,探索中藥學人才“4+5”模式,即4年本科,加5年博士。為中藥學長學制高層次人才培養開啟了新篇章。
中藥高等教育不斷探索教學改革,從單一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到整個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近20年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獲得相關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5項。見表3。
3.1人才培養目標和辦學模式與國家戰略的吻合度有待提高雖然全國范圍看,中藥高等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高等中藥人才培養過程中,人才培養目標與辦學模式如何順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需要,如何更加有效地適應新時代中醫藥領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能力的需求,進行合理的調整和進一步完善,以解決學生的知識拓展與能力形成不足的問題,需要深入探討和有待突破[11-12]。

表3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中醫藥類項目一覽表
3.2師資隊伍水平尚不能完全滿足新形勢下中藥高等教育的要求人才培養質量決定了高等學校的命運與前途,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實現,一方面需要優質的生源,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要有高素質的師資。而只有一流的師資隊伍才能吸引一流的生源,也才可能有一流的培養質量。經過多年積累,中藥高等教育目前的師資隊伍,雖然已有較大充實,水平已有所提高,但適應“一帶一路”倡議對中藥高等教育的要求,具有扎實中醫藥功底,同時又具有國際化視野的中藥學類師資隊伍尚顯薄弱,亟須加強。
3.3富有中醫藥特色、適應“互聯網+”時代發展需求的教學資源建設尚有待完善“互聯網+”時代下,學生對教學資源形式需求多樣。雖然針對此需求的多形式中藥教學資源建設已啟動,但目前的資源尚無法滿足新時代學生對教學資源多樣性與自我學習的需要[13-14]、以及中醫藥“一帶一路”倡議需求[15],不能有效進行世界范圍內中藥教育的推廣。因此,如何更好地適應時代要求,充分拓展傳統紙媒資源,建設富有中醫藥特色的教學資源尚待完善。
3.4具有中醫藥特色的實踐創新平臺建設尚需有效推進雖然目前已有13 家中藥學類國家級教學實驗示范中心和3 家虛擬仿真實驗中心立項,但對于開設有中藥學專業的全國百余家院校而言,其數量尚無法滿足全國范圍內中藥學高等教育,尤其是中藥學類本科生培養的需要。創新能力的培養,源自實踐[16],因此,如何加強現有國家級中藥學類教學示范中心的示范作用,推進輻射,整體提升中藥高等教育所需中醫藥特色的實踐創新平臺,是中藥高等教育發展必須思考的問題之一。
4.1辦學模式雖然中藥人才的培養,已形成本、碩、博多層次體系[17],但眾所周知,高等教育,本科是關鍵。而如何既發揮本科教育重基礎的優勢,又能充分給予學生個性化的靈活空間,辦學模式的完善是關鍵。相關專業辦學模式的實踐證明,在本科段,按大類招生,前期趨同,后期分化,有利于學生個性與喜好的充分選擇。同時,研究生階段專業相對細化,有利于學生對中藥領域問題較深入的探索,有利于學生科研思維的養成。因此,探索本碩博長學制,初期大類招生,通識培養,后期專業分化,細分領域,同時早期跟師科研,盡早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引導學生自我養成。在此基礎上,應大力拓展中藥學學生的海外研修,并將相關要求納入人才培養方案,通過選派優秀本科生赴海外留學實習、中外合作培養研究生[18],構建學生中西藥融通的多學科交叉知識體系,擴大中藥學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國際化視野,以滿足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對高層次中藥人才培養的需求。
4.2師資培養中藥因其特色,其師資應是既要有中醫藥背景,又要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同時應有國外留學經歷,熟練應用計算機的多種能力集一身的多面手,方能勝任人才培養的重任。優秀的教學團隊是專業建設的智庫和支撐,全國范圍看,中藥領域領軍型人才及教學名師的培養有待加強,因此,通過“引培結合”師資隊伍建設戰略的實施,在大力引進海外高層次中藥領軍型人才,多渠道培養有海外經歷師資的基礎上,強化教師現代知識體系的構建。通過與中醫學科的深度交流,引導教師將中醫藥學知識統籌協調、有機融合,夯實教師的中醫藥基礎,打造師資隊伍的高原和高峰。同時,應加大新時代教育思想的宣傳,打造一支能夠切實有效貫徹“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思想、中醫藥傳統知識與現代科學技術兼具、國際化視野的中藥高等教育師資隊伍,為保障教學改革目標的有效實現。
4.3教學資源與實踐平臺作為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中藥高等教育教學資源和實踐平臺建設,不僅應著眼于教師的貢獻,更應該爭取產業與政府的力量[19]。應充分挖掘產業資源,基于產-教-研-政的共同努力,利用產業園區、政府與社會力量開展教學資源和實踐平臺建設。同時,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立體化教學資源建設,但在這一過程中,應防止出現重形式輕質量的建設,注重資源內容與建設質量,而不應只注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