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冉
【摘 要】:隨機選擇在我院接受治療的炎癥腸病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所有的患者都采用消化內鏡檢查方式。其中有31例克羅恩病患者完成了消化內鏡的檢查并確診,還有59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完成了消化內鏡的檢查并確診,炎癥性腸病患者的診斷準確率為85%(68例)。使用消化內鏡能夠提升炎癥性腸病患者的診斷準確性,值得大力推廣使用。
【關鍵詞】:消化內鏡;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
Abstract: 80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digestive endoscopy. Among them, 31 patients with Crohns disease completed digestive endoscopy and confirmed diagnosis, and 59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completed digestive endoscopy and confirmed diagnosis, and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rate of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was 85% (68 cases). The use of digestive endoscopy can improv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nd it is worthy of vigorous promotion and use.
Keywords: digestive endoscopy;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在我院接受診斷治療的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的患者都采用消化內鏡檢查方式。其中有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30例,患者年齡在22-65歲之間,患者入院后經病理檢查、結腸鏡檢查等確診,其中31例患者確診為克羅恩病,9例患者表現為便血、20例患者表現為腹痛、10例患者表現為腹瀉;59例患者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20例患者表現為便血、35例患者表現為腹痛、50例患者表現為腹瀉;患者授權病歷資料進行數據分析;所選患者均自愿接受消化內鏡檢查,排除內鏡禁忌癥患者。
1.2 方法
所有的患者都采用消化內鏡檢查方式,嚴格按照要求進行結腸鏡檢查,患者上午進入到醫院接受檢查,結腸鏡下發現大部分患者存在水腫、充血、潰瘍等問題,也有部分患者出現克羅恩病及潰瘍性結腸炎病理改變;炎癥性腸病依據鏡下不同表現,主要包括炎癥侵襲部位、分布方式、周圍累及情況及黏膜形態等,進行病理類型的診斷。于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可見明顯的粘膜水腫、充血,腸管顆粒性粗糙改變及痙攣等,進一步探查可見粘膜脆性增加,局部糜爛潰瘍,伴有膿性分泌物,極易出血;其病灶潰瘍表現為針尖樣、表淺或斑塊樣改變,病灶形態不規則,于病灶周圍可見顯著充血、糜爛情況;慢性穩定期患者上述癥狀均消失,可于病灶內見到假性息肉、黏膜橋、血管紋紊亂性萎縮等。克羅恩病患者病灶表現主要以節段性、跳躍性為主,炎癥好見部位為回腸末端,若沒有及時予以抗炎治療,可累及全消化系統;克羅恩病粘膜病變主要以阿弗他潰瘍為主,病灶呈散在性分布,于病灶周圍見或不見炎性改變;隨著疾病進展,可見腸軸縱向走形潰瘍情況,于病灶可分布白苔;晚期表現患者,其炎癥分布縱橫交錯,表現為典型的卵石征樣改變;同時可見典型的跳躍性隆起改變。
1.3 評價標準
依據病理診斷為對比參數,分析經消化內鏡檢查的精準性。
1.4 統計學分析
本組研究用SPSS24.0軟件實施統計校驗,計量資料用(_x±s)描述,并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描述,并用配對樣本χ2檢驗,將P<0.05設為統計學差異標準值。
2 結果
本文選取的80例患者中有31例克羅恩病患者,都采用了消化內鏡檢查方式,這些患者的笑話內鏡檢查頻率為(2.34±0.04)次,平均于7周確診;59例潰瘍性結腸炎,均成功完成消化內鏡檢查,平均內鏡檢查頻次為(2.40±0.03)次,平均于4周確診;80例患者中68例患者經內鏡檢查確診炎癥性腸病,檢驗診斷率為85%,其精準率與病理診斷結果相一致(P>0.05)。
3 討論
受到炎癥性腸病自身特征的影響,患者的炎癥狀況較為復雜,普通的影像學檢查無法全面了解患者炎癥狀況,使用消化內鏡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因其病理改特異性較高,不同病理類型于消化內鏡檢查下具有典型癥狀,可經由消化內鏡檢查進行炎癥性腸病病理診斷,結合病理組織檢驗結果,進行缺血性腸、放射性腸病及特意性感染腸病的診斷。潰瘍性腸炎為臨床常見的炎癥性腸病病理類型,其于消化內鏡檢查中,可參照Baron分級進行活躍度的評估,經由消化內鏡檢查,依據不同分級表現,對疾病分期進行診斷,以便為臨床治療提供參照資料,提高臨床治療的針對性。
本文通過對80例患者進行消化內鏡檢查發現,有31例克羅恩病患者,這些患者都接受了消化內鏡檢查,且平均檢查頻率為(2.34±0.04)次,平均于7周確診59例潰瘍性結腸炎,均成功完成消化內鏡檢查,平均內鏡檢查頻次為(2.40±0.03)次,平均于4周確診;80例患者中68例患者經內鏡檢查確診炎癥性腸病,檢驗診斷率為85%,其精準率與病理診斷結果相一致,經假設校驗表意義(P>0.05),經由數據顯示,可證實結腸鏡于炎癥性腸炎的診治有效性;通過分析其誤診、漏診情況發現,潰瘍性結腸炎診斷精準性略高于克羅恩病;且當炎癥侵襲小腸、回腸末端上部位置,或者累及全消化道,經結腸鏡檢查無診斷價值,可聯合使用雙氣囊小腸鏡進行診斷。綜上所述,于炎癥性腸病診治中開展消化內鏡,可為病理診斷提供客觀數據支持,臨床應用價值高。
參考文獻
劉艷鳳,王毅剛,張云麗等.炎性反應性腸病診治中應用消化內鏡的臨床效果觀察[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7,22(3):35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