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焱 楊國財 劉燦
【摘 要】目的:探討膀胱癌的18F-FDG PET/CT顯像診斷價值。方法:將我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膀胱癌患者42例作為研究對象,其均采取18F-FDG PET/CT顯像診斷。采取回顧性分析的方式,對患者的手術處理區域、病理檢查處以及18F-FDG PET/CT顯像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等指標進行觀察,分析其診斷符合率。結果:從實驗結果上看,42例患者手術處理淋巴結、前列腺、精囊腺共有125處,其中手術病理性檢查共計31處。18F-FDG PET/CT顯像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較高,且符合率為89.60%(112/125)。結論:膀胱癌的18F-FDG PET/CT顯像診斷能夠對其轉移狀況進行評估,從而為手術和預后提供參考,有助于分期治療的開展。
【關鍵詞】膀胱癌;18F- FDG;PET/CT顯像診斷;價值
引言:
在近幾年來,各種癌癥的發生率都在逐年上升。膀胱癌作為臨床相對典型的一種癌癥,其在發生后,會使得患者出現泌尿功能障礙,從而導致其生活質量下降[1]。如果沒有及時進行治療,隨著病程的延長,還會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脅。因此,在臨床上對于膀胱癌的診斷和治療較為重視。膀胱癌在早期無特異性的癥狀,患者難以發覺和就醫,而由于其轉移率較高,很多患者在發生該種疾病后,隨之會出現淋巴結、前列腺、精囊腺等組織癌變,晚期還會出現全身性轉移[2]。在以往,對于該種病癥采取超聲或者多層螺旋CT就可以膀胱癌進行檢測。但對于存在多部位轉移的患者,該類檢測手段效果欠佳。基于此,臨床提出以18F-FDG PET/CT顯像來進行檢測,其結合了PXT、CT的影像學檢查技術,能夠對病灶以及全身進行檢查,效果較好。詳細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膀胱癌患者42例作為研究對象,其均采取18F-FDG PET/CT顯像診斷。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在38~73歲之間,平均年齡(60.12±10.23)歲。
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完備;在手術病理檢查中,確診為膀胱癌;患者為單發膀胱癌,未復合其他疾病。
1.2 方法
選取18F-氟代脫氧葡萄糖作為顯影劑,其由PET-Ct中心生產。在檢查當天,患者需要禁食4~6h。在檢查前2h,給予陽性對比劑碘普羅胺口服,按照固定比例稀釋后,約有1000mL。在注射前15min,對患者的身高、體重、空腹血糖狀況等基本資料進行檢查。如果血糖濃度>7.0mmol/L,則需要給予皮下注射胰島素干預。在觀察15min后,如果患者無不適,則給予18F-FDG進行注射,平臥休息60min,檢查前15min,需要再次服用對比劑,劑量為50mL。引導患者排空尿液,取其仰臥位,以常規掃描的方式,來對患者從頭頂到雙側股骨上段水平進行掃描。采取螺旋CT,管電壓120Kv,管電流160~220Mz,螺距0.75.球館單圈旋轉0.8s。然后對患者進行PET掃描。利用CT數據來對PET進行衰減校正、圖象重建和融合。如果患者數據存在爭議,可讓其口服溫水1000mL后,注射顯影劑,2h后,再次采集圖象。
2 結果
從實驗結果上看,42例患者手術處理淋巴結、前列腺、精囊腺共有125處,其中手術病理性檢查共計31處。18F-FDG PET/CT顯像靈敏度87.10%(27/31)、特異度90.32%(28/31)、陽性預測值87.76%(86/98)、陰性預測值較高,且符合率為89.60%(112/125)。
3 討論
在近幾年的臨床工作中,膀胱癌的檢出率逐漸上升,該種疾病在早期無特異性癥狀,且轉移率相對較高。其中,以淋巴結、精囊腺和前列腺的轉移較為常見。如果沒有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隨著病程的延長,癌細胞還可能會轉移到全身,從而誘發其他嚴重的癥狀,危及生命[3]。在對原發病灶的診斷上,超聲、CT等都可以保證其準確率。但是,對于轉移部位,這種檢查手段存在一定的缺失。在這種狀況下,臨床致力于膀胱癌的顯像診斷,以能夠準確的掌握其轉移狀況,為后續治療提供參考。從本次研究中看,18F-FDG PET/CT顯像診斷在診斷靈敏度、特異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以及符合率上,均較高。這相對于傳統的CT檢查,掃描的范圍更大,無論是局部還是全身都能夠保障。再者,其還能夠避免體位的干擾,對位準確。圖象所包含的信息量增加,采集時間雖然會增長,但在信息的層面更為豐富,能夠為重建圖象的清晰和準確進行保障。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檢查方式很容易出現假陽性。這與病灶代謝活躍、炎癥等所引起的細胞線粒體含量豐富存在一定的聯系。而假陰性的產生,則與病灶內部組織代謝不活躍,使得18F-FDG無法聚集[4]。另外,由于膀胱癌病灶組織的特殊性,其在重力作用、呼吸運動、組織負壓吸引等因素的影響下,也可能會導致陽性病灶的檢出。另外,該種診斷方式對于一些微小病灶的遺漏可能性較高。在相關研究中指出,其直徑<15mm的檢出受到限制[5]。
綜上所述,膀胱癌的18F-FDG PET/CT顯像診斷能夠對其轉移狀況進行評估,從而為手術和預后提供參考,有助于分期治療的開展。
參考文獻
于洋. 膀胱癌的~(18)F-FDG PET/CT顯像診斷價值研究[J]. 中國CT和MRI雜志,2016,14(06):85-87.
徐遲峰,段鈺,周海中. 膀胱癌的~(18)F-FDG PET/CT顯像診斷價值研究[J]. 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8,2(09):71-73.
張斌. 膀胱癌的18F-FDG PET/CT顯像診斷價值研究[J]. 首都食品與醫藥,2019,26(12):87.
李洪生,吳湖炳,王巧愚,韓彥江,王全師. ~(18)F-FDGPET/CTF-FDGPET/CT雙時相顯像在膀胱癌術前分期中的臨床價值[J]. 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14,34(04):500-503.
李洪生,吳湖炳,王巧愚,韓彥江,王全師. ~(18)F-FDG PET/CT雙時相顯像在診斷膀胱癌術后復發和轉移中的價值[J]. 實用醫學雜志,2014,30(09):1450-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