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艷
【摘 要】:目的:分析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患者在接受機械通氣治療期間的有效護理措施及其應用效果。方法:對照組患者提供常規護理,同期觀察組則運用針對性護理。結果:觀察組的搶救成功率為96.67%,對照組為86.67%,且比較中P<0.05;觀察組的胃腸脹氣、精神恐懼、皮膚受損等并發癥率均低于對照組,且P<0.05。結論:對于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患者在其機械通氣治療期間運用針對性護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并降低其并發癥風險。
【關鍵詞】: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機械通氣;護理;效果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是由于各類病因導致患者肺通氣及換氣功能的嚴重性障礙,使得患者無法順利實現氣體交換,造成缺氧以及二氧化碳潴留,與此同時誘發生理功能以及代謝紊亂,該疾病對于患者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威脅。目前,機械通氣是對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患者進行治療的有效措施,為了確保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安全性,還需做好科學的護理配合[1]。以下將著重分析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患者在行機械通氣治療期間的護理措施與臨床效果。
1 資料以及方法
1.1 臨床資料
抽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本院60例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患者,依據護理模式分組,即觀察組:30例,男/女:18/12;年齡24~65歲,均值為(39.5±0.3)歲;原發病: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16例,重癥哮喘患者6例,顱腦外傷患者7例,以及急性心源性肺水腫患者1例。對照組:30例,男/女:17/13;年齡22~66歲,均值為(38.9±0.5)歲;原發病: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15例,重癥哮喘患者7例,顱腦外傷患者6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腫患者2例。2組臨床資料對比P>0.05。
1.2 方法
2組患者均接受機械通氣治療,在此期間對照組患者提供常規護理,如密切加強生命體征指標監測,結合患者實際情況調整機械通氣參數,同時對于神志清醒患者給予心理疏導,并嚴格遵醫囑加強藥物護理和營養護理等;同期觀察組則運用針對性護理,措施如下:(1)心理護理:對于意識清醒的患者在上機治療時容易出現擔憂、顧慮甚至恐慌等負面心理。所以需要保持熱情且耐心的態度,向患者解釋機械通氣治療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以及注意事項等,加強患者心理疏導,盡快緩解其擔憂緊張等負面情緒,從而提升患者的配合度及依從性,使患者逐步適應呼吸機放氣和輸氣過程,從而降低主觀性的人機對抗。對于長時間使用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來說可能出現依賴性,如擔憂撤機后病情進一步加重。所以需要給予患者鼓勵及指導,幫助其恢復自主呼吸功能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從而實現及早撤機;(2)病情監護:密切監測患者呼吸頻率以及胸廓活動情況等是否與呼吸機實現同步,同時定期進行患者的肺部聽診、判斷雙側呼吸音、啰音以及哮鳴音等是否改變,同時密切監測血壓和心率等指標,針對出現的惡性心律失常情況應進行及早通報并給予糾正。同時密切監測神志和生命體征指標的變化,若患者表現出煩躁不安以及呼吸急促等情況時,應警惕人機對抗。對于病情好轉后猝然表現出面色潮紅、精神興奮等情況,應警惕過度通氣而導致的代謝性堿中毒;(3)氣道護理:加強氣道濕化管理,通常溫度需控制在37℃左右,濕度為100%。協助患者進行吸痰,在吸痰之前進行高濃度吸氧,同時吸痰過程中注意維持動作輕柔和敏捷,避免吸痰時間太長;(4)營養護理:此類患者長時間接受機械通氣治療,機體能量消耗較大,容易出現免疫力降低并誘發感染等情況。所以需加強科學的營養護理,結合其情況進行腸內營養支持和給予腸外營養支持,同時確保高維生素、高蛋白以及高能量,從而提升抵抗力及耐受能力。
1.3 評價標準
(1)比較2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和死亡率;(2)統計2組患者的胃腸脹氣、精神恐懼以及皮膚受損等并發癥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涉及數據以SPSS19.0分析,數據標準差以()描述,組間數據t、χ2檢驗,P<0.05即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搶救效果對比
觀察組搶救成功:29例,死亡:1例,觀察組的搶救成功率為96.67%;對照組搶救成功:26例,死亡:4例,對照組為86.67%,觀察組搶救成功率高于對照組,且比較中P<0.05。
2.2 并發癥情況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率:胃腸脹氣:3例(10.00%),精神恐懼:1例(3.33%),皮膚受損2例(6.67%);對照組并發癥率:胃腸脹氣:10例(33.33%),精神恐懼:6例(20.00%),皮膚受損8例(26.67%),觀察組的胃腸脹氣、精神恐懼、皮膚受損等并發癥率均低于對照組,且P<0.05。
3 討論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屬于臨床中發病率較高的急危重癥,患者由于,各類病因造成氣體交換發生障礙,并誘發缺氧以及二氧化碳潴留等,該疾病對于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嚴重威脅,通過進行機械通氣治療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然而此類患者多數為突發疾病且進展迅速,患者的心理狀態較差,與此同時在機械通氣治療過程中由于缺乏良好的配合能力,使得治療效果受到影響,容易出現人機對抗等不良情況[2]-[4]。本次研究中,針對觀察組患者采用針對性護理,從對比結果來看,該組的護理效果優于同期采用常規護理的對照組。觀察組的搶救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同時胃腸脹氣、精神恐懼以及皮膚受損等并發癥率低于對照組。提示,運用針對性護理更有利于提升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患者的護理價值。分析原因,在于針對性護理的運用能夠充分結合此類患者的患病情況、心理狀態以及機械通氣治療過程中的實際情況,從而給予營養護理病情監護、心理疏導以及氣道護理等更具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有利于確保護理效果,因此可更有效的改善患者依從性和配合度,從而提升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并降低并發癥風險。
綜上所述,對于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患者在其機械通氣治療期間運用針對性護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并降低其并發癥風險。
參考文獻
于海麗,朱曼曼,徐元元,等.機械通氣治療重癥胸外傷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護理[J].國際移植與血液凈化雜志,2019,17(1):28-30.
吳玉珊,梁建愛,羅麗秋.治療性溝通配合氣道護理在有創機械通氣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9,25(22):66-68.
周屏.呼吸衰竭機械通氣患者進行系統呼吸護理的效果觀察[J].醫藥前沿,2019,9(34):139-140.
郭佳馨,繆羽,莊華敏.基于個體差異化評價的護理干預在呼吸衰竭機械通氣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15(2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