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
【摘 要】:格林巴利綜合癥臨床也被稱為急性炎癥性脫鞘性多發神經病,其屬于急性或亞急性發病的神經根受累疾病,多由于機體免疫反應引起,常出現肌肉力量下降,感覺靈敏度降低,此病屬中醫“痿證”范疇。臨床上在對格林巴利綜合癥進行治療時以綜合手段為主,以促使患者癥狀得到快速改善為目的,常常取得較為滿意效果。本文就總結1例難治性格林巴利綜合癥中醫綜合康復治療資料,為格林巴利綜合癥的治療提供參考。
【關鍵字】:格林巴利綜合癥 痿證 中醫綜合康復療法 針灸
一 病史資料
患者任某,女,58歲,主因四肢麻木無力2個月前來我科就診。2019年9月,患者于外出旅游途中出現腹痛不適,大便5-7次/日,就診于當地醫院急診,考慮急性胃腸炎,經治療后腹部癥狀有所減輕,但隨后出現雙足麻木,且逐漸加重,后發展至四肢麻木及無力,行走困難,需家人攙扶方可勉強行走,且出現輕度呼吸困難,稍有活動則出現喘憋,遂轉院至北京宣武醫院就診。
二 治療評估
診斷為格林巴利綜合癥,經外院住院常規抗感染、激素及免疫球蛋白等治療2周,癥狀未見明顯緩解,遂出院前來我科尋求中醫治療。接診時患者四肢麻木及無力癥狀仍較明顯,且飲食不佳,大便2-3次/日,大便不成形,自述體重較患病前較少10公斤。患者目前肌力水平較低,無法實現生活自理,因此在開展康復治療過程中需聯合肌力訓練,由此避免患者肢體肌肉萎縮,使其恢復生活自理能力。
三 治療目標
近期目標是減輕患者四肢麻木及無力癥狀,預防肌肉萎縮;中期目標是使患者活動能力逐漸恢復;遠期目標是使患者恢復生活自理能力,回歸家庭與社會。
四 治療方法
此病屬中醫“痿證”范疇,依據《素問·痿論》中“治痿獨取陽明”的思路來開展針刺治療,結合患者癥狀、體征、舌苔、脈弦,中醫辨證屬于脾腎兩虧、氣血不足,故治療基本原則確定為益氣調血、健脾補腎為主。確定主穴為命門、關元、腎俞、氣海、三陰交與足三里,使患者整體機能得到調整;上肢為患者配穴肩髃、手五里、溫溜、合谷、臂臑、曲池、內關、中渚;下肢為患者配穴髀關、足三里、解溪、承山、梁丘、豐隆、委中;腰背部為患者配穴華佗夾脊穴,使其機體經絡得到疏通。若患者出現吞咽困難,則加用廉泉、承漿,若患者出現排尿困難,則加用關元、膀胱俞。在進行針刺治療時,應用的針具為北京漢醫醫療器械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直徑為0.25mm,長度40mm的毫針,針刺深度控制為5~20mm,手法以補法為主。在進針得氣后,施行捻轉補法及提插補法。捻轉補法:進針得氣后,捻轉角度小,用力輕,頻率慢,操作時間短。提插補法:進針得氣后,先淺后深,重插輕提,提插幅度小,頻率慢,操作時間短。每日治療1次,每次治療時間為30min,10次為1個治療周期,共治療1個月。
在為患者開展針刺的過程中,同時為其開展肢體功能訓練,按照循序漸進原則,根據患者的肌力恢復情況來確定訓練進度,首先為患者開展翻身操作,逐漸實施坐起、床上移動、下床站立、行走和上下臺階訓練。通過運動療法以及手指點穴,避免患者肌肉萎縮。為患者開展功能鍛煉,使其關節活動度得到維持,全部關節均需開展早期被動活動,各關節每日至少被動活動10~15次,在運動過程中速度不可過快,同時告知患者活動自身殘存肌力的部位,在開展肌力訓練的過程中,除實施徒手抗阻訓練,還可利用拉力器、啞鈴等,根據患者的體力以及健康狀況來確定訓練時間與強度。
五 結果評價
經我科中醫辨證,結合中醫“治痿獨取陽明”的經驗思路,給予中醫綜合康復療法治療1個月,患者癥狀明顯緩解,四肢麻木無力癥狀完全消失,喘憋癥狀消失,大便恢復正常,為1次/日,飲食亦較前明顯好轉,體重亦較前增加10公斤,恢復至患病前體重。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多數格林巴利綜合癥是機體受到病毒或支原體感染導致免疫細胞介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經根脫髓鞘與軸索變性為疾病的主要病理改變,在對格林巴利綜合癥進行治療時,早期綜合治療方法包括抗病毒、輸注免疫球蛋白、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和對癥治療,在恢復期則不具備特效治療方法[1]。
在祖國醫學著作中,并無“格林巴利綜合癥”的記錄,其屬“痿證”“痿躄”范疇,致病機理主要為濕熱毒邪內蘊經絡,臟氣內傷,氣血無法對宗筋進行潤濡,長此以往,筋骨喪失供養,弛縱不用[2]。在對格林巴利綜合癥進行針刺治療時,內關為手厥陰之絡穴,通于陰維,可有效改善上肢不遂;肩髃、臂臑穴是對手臂疾病進行治療的常用穴位;后溪穴通于督脈,可使陽氣得到統帥,駕御神機[3];足三里穴屬于機體胃之合穴,是對下肢痿痹進行治療的主要穴位,且為調理脾胃之要穴;腎俞穴主虛勞贏瘦;通過對華佗夾脊穴進行針刺,可使患者機體上下肢存在的感覺、運動障礙得到有效治療,促使督脈疏通,陰陽平衡,使筋骨得到濡養;根據患者的病理特點為其應用相應的穴位開展針刺,可達到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疏通經絡的作用[4]。現代研究顯示針刺可發揮鎮痛、解除血管與肌肉痙攣、調節神經功能、促使局部血液循環得到改善、使局部營養加強、避免肌肉發生萎縮、加快肌肉功能恢復的作用,可對病灶產生直接作用,加快神經髓鞘修復,對周圍神經產生刺激,使其具備的傳導性與興奮性提高,由此使機體電生理異常狀態得到改善,加快四肢功能恢復[5]。同時運動訓練的開展也可加快患者胃腸道消化,使其營養攝入增加,有利于患者生活質量恢復。本次研究結果證實,通過為格林巴利綜合癥開展中醫綜合康復治療,可促使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改善患者的飲食狀況,促使患者體重恢復。本院近年來還接診了10例具備相似癥狀的格林巴利綜合癥患者,在為其開展以針刺為主的綜合治療后,患者的四肢麻木無力癥狀絕大部分可完全消失,憋喘癥狀得到改善,均可順利康復。表明格林巴利綜合癥應用綜合康復治療的效果十分理想,可作為格林巴利綜合癥的有效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姜桂春.格林-巴利綜合癥電生理變化特點與臨預后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2014(12):62+65.
張曉紅.清熱利濕化瘀法治療格林巴利綜合癥神經傳導速度變化的臨床觀察[J].中國農村衛生,2016(06):23.
許華.格林巴列綜合癥患兒的康復臨床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60):92.
王杰.丙種球蛋白治療格林-巴利綜合癥的療效觀察[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14,11(01):54-55+59.
何坤,陳耀凱,劉敏,等.艾滋病合并格林-巴利綜合征1例[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9,19(06):67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