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進芬
【摘 要】:目的:探究分析補陽還五湯配合中醫針灸治療中風后肢體功能障礙的療效。方法:2018.4-2019.12,本院收治中風后肢體功能障礙患者100例,經患者同意后將患者組設為本次研究對象,并進行相關研究。將100例患者按照計算機隨機分組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對照組50例給予補陽還五湯治療,研究組50例采用補陽還五湯配合中醫針灸治療,在兩組療程結束后比較兩組患者運動功能評分。結果:研究組治療4周、治療8周后的運動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頭皮針療法康復治療中風后肢體功能障礙,可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患者的整體治療有效率明顯更高。
【關鍵詞】:補陽還五湯;針灸;中風;肢體功能障礙;運動功能分
中風又名腦卒中,是一種發病率、病殘率、復發率較高的疾病。多數患者在發病后并發肢體功能障礙,探究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案,可提高中風后肢體功能障礙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運動功能,可提高患者的日常活動能力[1]。近年來,中醫針灸在中風后肢體功能障礙的治療中廣泛應用,有研究指出,頭皮針療法治療中風后肢體功能障礙,效果顯著。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分析頭皮針療法康復治療中風后肢體功能障礙患者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19.4-2019.12,本院收治中風后肢體功能障礙患者100例,經患者同意后將患者組設為本次研究對象,并進行相關研究。將100例患者按照計算機隨機分組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50例。對照組50例、有男34例,有女16例;患者的年齡區間在53歲-76歲,平均(64.57±4.72)歲;患者的病程在11d-35d,平均(23.17±8.99)d;發病類型,其中腦梗死患者44例,腦出血患者6例。研究組50例、有男32例,有女18例;患者的年齡區間在52歲-76歲,平均(64.38±4.75)歲;患者的病程在11d-36d,平均(23.52±9.10)d;發病類型,其中腦梗死患者42例,腦出血患者8例。比較兩組中風后肢體功能障礙患者的基礎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50例給予應用補陽還五湯進行治療。主要組方:生黃芪:120g,赤芍:6g,當歸尾:6g,地龍:4g,川芎:4g,紅花:4g及桃仁:4g。將所以藥物按照劑量備齊之后,由我院的煎藥室進行煎制,首次加入500ml的水,進行4h左右的浸泡,然后開鍋之后煎50min,濾出煎液,在藥渣當中再加入500ml的水,開鍋之后進行30min的煎煮,濾出煎液,將兩次的煎液進行混合后充分混勻,2次給予患者服用,1劑/d,服用之前加熱,溫服。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配合中醫針灸治療,將患者的頂顳前、后斜線,頂旁1線、2線,顥前線,頂中線,均為雙側穴位。在針灸部位皮膚消毒,然后使用0.35mm×40mm無菌針灸針,針尖和患者的頭皮呈30°角,頭皮針快速刺入患者的皮下穴位,在針尖到達帽狀腱膜下層后,若指下阻力明顯減少,則讓頭皮與針平行,刺入25mm-30mm,然后通過虛針用補法、捻轉手法、瀉針出氣,捻轉角度和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機體耐受程度密切相關,正常情況下,患者的捻轉角度多為90°--360°,針尖到達穴位后,留針30min,留針過程中,每間隔10min,捻轉一次,一次2min-3min,捻轉過程中囑咐患者活動肢體,若患者是重癥患者,則輔助患者進行被動活動。根據患者的虛實八珍,并采用開合補瀉法[2]。
1.3 觀察指標
運動功能評分,采用簡式Fugl-Meyer評分量表在患者治療前、治療4周、治療8周后評估,分值越高,患者的運動功能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研究數據均應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統計分析,運動功能評分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的運動功能評分對比
兩組治療前的運動功能評分比較無差異(P>0.05);兩組治療后的運動功能評分高于治療前(P<0.05);研究組治療4周、治療8周后的運動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 討論
腦卒中的發生和人體陰陽失衡、肝腎虧虛、氣血失衡、氣虛血瘀上沖至腦,導致腦補異常,進而造成中風。而肢體功能障礙是急性期中風的主要癥狀。在我國中醫名典中有明確記載: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喁僻不遂。中醫認為,只有富貴者因為飲食過于油膩肥厚,導致脾胃滋膩,脾失健運,痰蒙心竅、最后誘發中風發作,部分患者也會并發肢體功能障礙[3]。
補陽還五湯是中醫學中化瘀、活血及補氣結合運用的一個結晶藥方,藥方當中的生黃芪是君藥,主要的作用為補益、治氣虛,可以助氣上升,通利血脈。血行正常則血瘀便能夠自去。當歸及川芎是臣藥,川芎味辛、性溫,其主要作用為止痛、行氣及活血,是血中氣藥,與黃芪配伍應用能夠共同起到活血補氣,化瘀行氣之功效。當歸味辛甘、性溫,其主要作用為祛瘀活血,同時還可以養血但又不傷血,從而達到止痛、祛瘀及補血的效果。赤芍、紅花及桃仁是佐使,紅花味辛、性溫,其主要功效為止痛、活血。桃仁味甘、苦,性平,可以化瘀活血,是中醫臨床中治療血閉血瘀之癥的常用藥物,祛瘀效果十分理想。近年來,有病理學研究指出,中醫針灸治療中風后肢體功能障礙,可有效緩解患者的腦部半暗帶區域中腦缺血導致的病理性傷害,可有效刺激患者的大腦皮質功能區域,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腦補缺血狀態,可增加腦部組織的活性,促進腦部血液循環,改善患者大腦功能[4]。有研究指出,補陽還五湯配合中醫針灸治療中風后肢體功能障礙,患者的肢體功能改善更佳。
由上可知,補陽還五湯配合中醫針灸治療中風后肢體功能障礙,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姜艷萍.探討補陽還五湯配合中醫針灸對中風后肢體功能障礙的療效[J].健康之路,2018,10(8):141-142.
張克飛,王旋旋,王兵.補陽還五湯聯合中醫針灸治療中風后肢體功能障礙的療效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9,023(010):1447-1449.
王宏斌.補陽還五湯加減配合針灸推拿治療腦中風后遺癥的臨床療效[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8,011(030):112-113.
袁勝杰.補陽還五湯配合針灸治療氣虛血瘀型中風后遺癥患者的臨床研究[J].當代醫學,2019,11(00):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