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西飛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身體健康,即便身為90后的年輕人也逐漸擁有養生意識,知道身體健康的重要性。雖然熬夜、暴飲暴食等不良生活習慣依然存在,但通過相關研究調查顯示,人們不良習慣得到明顯改善。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還是容易忽略身體上的小毛病,倘若這些小問題、小毛病不能引起重視,長此以往就會由小毛病轉變成大毛病,繼而帶來更嚴重的麻煩。闌尾炎就是我們極為熟悉的病癥之一,闌尾炎的起因與治療你都了解嗎?
一 什么是闌尾炎?
闌尾炎屬于常見性疾病,闌尾通常在口語中稱為盲腸,也就是大腸起始部位的。由于闌尾器官生長位置關系,致使該器官比較容易受到感染或者是腔隙阻塞等多種因素引發的炎癥病變。通常情況下,闌尾炎就是我們說的盲腸炎,即便闌尾和盲腸屬于兩種臟器器官,但是在口語中這種器官的區別卻不大。
闌尾炎一般分為急性闌尾炎與慢性闌尾炎,發病部位通常在腹部的右下方。該區域的闌尾像一根約為5~10公分的小管子,“小管子”一頭連著盲腸,另一頭則處于閉塞狀態。倘若闌尾管腔內出現部分堵塞情況或者是全部堵塞情況,就會導致管腔內出現大量細菌,這些細菌通過積累繁殖最終引發闌尾感染。病癥嚴重者還會出現闌尾穿孔、闌尾化腔以及闌尾壞疽等。對于早期闌尾炎患者或者是單純性闌尾炎患者可以采用抗感染保守治療,對于病癥較為嚴重的闌尾炎患者則采用手術切除術將闌尾炎予以切除。
二 闌尾炎的起因
闌尾炎既不是傳染病也不是遺傳病,人們在發病前也不會有任何征兆。闌尾炎發病時,通常會在肚臍周圍或者是上腹部位置出現持續性疼痛、陣痛性疼痛等。待患者疼痛數小時以后,右下腹部固定位置有疼痛癥狀。以往人們傳統意識中認為闌尾炎是由于飯后激烈運動造成的,致使人們吃的食物未能完全消化,使得食物碎粒掉到闌尾里,然而這種說法根本毫無科學依據。當前,引發急性闌尾炎的主要原因尚未明確,有的醫學專家認為闌尾炎病因主要與人的飲食習慣以及衛生習慣有極大關系。臨床醫學研究表明,闌尾炎主要發病原因是由于闌尾淋巴結腫大致使闌尾部位發生阻塞,其中寄生蟲、糞石都是引發闌尾部位出現阻塞的主要原因。倘若此時患者闌尾部位再出現細菌感染,就容易引發闌尾炎。常見慢性闌尾炎癥狀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右下腹疼痛,與人們飯后運動、女性月經來潮以及行走時間有著極大關系;另一種情況是患者消化道功能出現紊亂,引起打嗝、腹脹、便秘、噯氣等,使得患者身形消瘦,體重持續下降。闌尾炎發病期間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倘若出現闌尾穿孔或者壞死等情況,還會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三 闌尾炎的治療
(一)湯劑治療
(1)取蒲公英、金銀花各50克,丹皮25克,大黃15克,桃仁、甘草、川楝子各9克,所有中藥材全部放在水里浸泡后,然后在文火中予以煎煮,一直煮到藥鍋水沸騰以后才可以撈出湯藥汁,早飯前服一次,晚飯后服用1次。
(2)取25克川楝子、50克地丁、100克雞血藤,所有中藥材均浸泡在水里,然后用文火煎煮,一直煮到藥鍋水沸騰以后過濾出藥湯,再次添加水一直煎煮到藥水沸騰以后,將第二次煎煮的中藥湯盛出,兩次所煎藥湯混合在一起,早飯前服1次,晚飯后服1次。
(二)推拿治療法
(1)闌尾炎患者以仰臥位姿勢平躺在治療床上,醫生用拇指指端位置按住患者闌尾穴位2分鐘左右。倘若按壓無效,醫生需在患者闌尾左側穴位予以按壓,或者是兩個穴位同時按壓,依照患者疼痛感加重按壓力度,反復按壓3次。(2)醫生用手指按揉患者小腿三足里穴位、上巨虛穴每個穴位按揉2分鐘最佳。同樣在患者上肢內關穴位置實施按揉,也是每個穴位按揉2分鐘。
(三)闌尾炎手術治療
闌尾炎患者仰臥在手術臺上,醫護人員為其進行硬脊膜外麻醉實施麻醉處理。患者麻醉以后,醫護人員通常為患者實施橫切口或者是右下腹麥氏切口法實施手術美容切口。在治療以前,醫護人員需要明確患者疾病癥狀,倘若患者屬于腹膜炎,醫護人員應采用右下腹直肌切口,待患者手術結束后,醫護人員應對該種手術切口實施優質護理,避免出現傷口感染.在實施手術時,醫護人員需要沿著結腸一直尋找到盲腸頂端闌尾位置,然后用闌尾鉗鉗住闌尾系膜,禁止直接應闌尾鉗夾住闌尾。倘若患者闌尾系膜比較薄,醫護人員應用血管鉗在闌尾根部位置實施集束結扎;倘若患者闌尾系膜較厚,醫護人員應采用切斷結扎法。闌尾結扎以后,醫護人員應在距離盲腸0.5cm位置用手術鉗和腸線對闌尾實施結扎,并在結扎殘留位置用酒精予以消毒處理,最后實施盲腸埋線縫合。而闌尾炎微創手術則是在患者右下腹位置開三個小孔,每個小口約為5mm左右,一臺手術只需要30~90分鐘,且手術成功率高達90%以上,手術切口感染率低,并發癥發生率少,此種手術方式更適合肥胖患者。
闌尾炎患者予以治療時,應食用容易消化的食物,保證闌尾炎患者營養均衡,多吃素食,少食油膩食物。多吃柔軟的食物,少吃硬質食物。為此,闌尾炎患者應注意日常飲食,少食多餐,禁止暴飲暴食,禁止飯后立刻進行劇烈運動,改善以往不良生活習慣,使其以一種良好的生活狀態,提高闌尾炎患者身體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