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德煒
在骨科臨床上,股骨頸骨折為常見損傷,其發病率隨著人均壽命的增長逐年增加。患者骨折后股骨頭局部血液供應,因股骨頸解剖關系特殊性遭到損害,所以在股骨頸骨折中,骨折不愈合和缺血性壞死,依舊是其主要解決的難題。當前認為其發生主要和供應血管破壞、最初創傷、骨折復位程度呈現顯著相關性。基于此,要減少骨折不愈合和缺血性壞死的發生率,促進股骨頸骨折的愈合,應考慮下述幾方面的問題:準確復位、局部血液供應的修復、堅強的固定。國內外學者基于此通過對各種手術方式的不斷設計及改良,實施相應的處理策略,致力于希望能夠減少患者骨折不愈合和缺血性壞死的發生率。
股骨頸骨折發生現狀
在全部骨折中,股骨頸骨折發病率大概占3.58%,常見于老年人,但是發生年齡段不限。但是,高空墜落、交通事故等高能量損傷情況,隨著近些年經濟的極速發展呈現出逐漸上升的趨勢,相應的提升中青年股骨頸骨折發生率。患者在疾病發生之后,一般易出現骨折不愈合和缺血性壞死等情況,預后較差,一旦出現骨頭壞死,將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可能出現塌陷甚至關節置換。所以在治療股骨頸骨折患者中,股骨頭壞死等并發癥出現,為臨床上患者疾病的治療帶來嚴峻挑戰。
臨床表現:患肢短縮:對患者疾病的早期治療,能夠實現對骨折后血管痙攣和受壓等情況的盡快恢復,通常股骨頸骨折手術不超2周時間。功能障礙:在受傷之后,移位骨折患者難以站立或坐起;畸形:會有輕度外旋畸形和屈髖屈膝出現在患肢上;腫脹;疼痛:在叩擊患肢足跟部或大粗隆部,出現明顯的髖部感疼痛情況的出現,同時在對患者患肢的移動時出現髖部疼痛顯著。
股骨頸骨折手術治療方式
切開復位內固定。能夠觀察患者股骨頭血運,直視骨折部位狀況,及時做出預防股骨頭壞死治療方式。但是在臨床上想要恢復血運,解剖復位的方式具有良好的作用。骨折愈合率上升為96%以上,臨床治療存在的問題較多,術中出血量、所用手術時間、存在的創傷情況較高。臨床上致力于重建技術和顯微外科及修復的發展進步,實現手術最后修復,當前闊筋膜張肌、縫匠肌蒂,以及帶血管蒂的腓骨移植等。選擇肌蒂或者血管蒂的骨移植的方式,促使患者預后時間縮短4小時左右,明顯改善其預后,相應的提升骨折端穩定性。總之,在對患者疾病的治療中,需積極結合其骨折具體情況、年齡、健康等,同時考慮各種治療方式風險,用于制定出恰當的方案,取得良好的療效,有效避免患者并發癥的發生。
閉合復位內固定。保證對患者的治療手術動作輕柔,避免多次復位動作損傷血管,力求一次成功。對于股骨頸骨折患者,主要的治療目的,就是預防骨折不愈合和缺血性壞死。閉合復位空心釘固定,能夠較好的穩定固定骨折端,對股骨頭血運影響小,同時具有操作時間短、恢復快、損傷小的優勢。
髖關節置換治療。在對股骨頸骨折患者的治療中,選擇髖關節假體置換術的方式,能夠促進患者術后早期行功能鍛煉,縮短臥床時間,早期恢復患肢功能。65歲以上的患者,一些學者認為均可實施髖關節置換手術,但是需要滿足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在具體實施髖關節置換手術時,應當避免術后雙下肢不等長等并發癥的出現,按照截骨長度選擇恰當的假體。置換股骨頸截骨導向器時,通過應用可調式髖關節,能夠實現對股骨頸截骨高度和角度進行精確化的控制,最終選取恰當型號的假體。這種手術治療的方式提升手術治療效果,降低雙下肢不等長發生率。
股骨頸骨折治療處理策略
內固定:促進患者骨折愈合的關鍵條件,就是骨折復位準確良好復位。而在眾多手術中選取最恰當的、適合患者的一種,就是存在于骨質疏松性股骨頸骨折中的一個難題。然而需要注意堤防缺血而造成股骨頭壞死,或固定強度不夠、因骨質疏松等造成骨折無法愈合。保守治療:能夠劃分為防旋鞋外固定或皮膚牽引、骨牽引,這是一種非手術方式治療,適合于無法行內固定、無法耐受手術的老年患者。有些情況下,也需選擇全髖或半髖關節置換的方式實施手術治療,能夠促進患者實現早期下地行走。
功能鍛煉。對股骨頸骨折患者實施正確的功能鍛煉,能夠防止肌肉萎縮情況的出現,改善髖關節、髖肌肉的血液供應,改善患者局部及全身血液循環,致力于促進患者股骨頸骨折的愈合,通過保持髖關節的良好活動功能實現。防止老年人骨質疏松,增強胃腸道蠕動、增加患者的食欲。復位內固定后,開始實施踝關節的背伸、跖屈,以及股四頭肌鍛煉,取半臥位休息,防止肌肉萎縮,禁止做髖關節內收活動,4~6周后,患者的骨折發生再移位、關節僵直,不宜做髖關節外旋和內收活動,需被動或主動化的實施髖膝關節鍛煉。閉合復位內固定的,新鮮骨折患者,避免因骨折端旋轉對骨折的穩定行產生影響,足部需穿“丁”字鞋,避免患肢外旋。通常患者不適宜負重太早,2~3個月扶拐步行鍛煉,為了防止髖關節內收畸形,應當在骨折尚未愈合之前做到不側臥、不下地、不盤腿,同時促進患者疾病的骨折愈合情況。
另外,經實施內固定治療之后,股骨頸骨折患者可能出現內固定失敗,存在的主要因素,包含在股骨頭的位置上,內固定物選擇不當,以及適應證選擇不當的情況。因患者大多為老年患者,通常不利于術后骨折愈合,多伴有骨質疏松、基礎疾病較多,所以需注意手術適應證的篩選。而螺釘尾部留得太長、開口錯誤、型號選擇不當、控制喪失等,均是成內固定失敗關鍵因素,造成骨折愈合不良、后期內固定穩定性差等問題的出現。相應的,還有術者操作不當、技術不熟練、患者術后過早下地負重活動等問題。在對患者治療難點的處理中,應當詳盡進行全身檢查,注重手術適應證的選擇。術后配合使用維生素D、鈣劑等,致力于減少骨吸收,增加骨量,預防患者骨鈣丟失情況的發生,促進術后骨斷端的愈合。同時要避免過早下床活動,規范術后的康復指導,嚴格控制運動的量和度,避免造成的內固定失敗,促進骨折端的愈合,減少骨折不愈合和缺血性壞死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