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智 陳德忠

【摘 要】目的:研究全髖關節置換前、后路手術療效對比分析。方法:篩選我院60例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進行研究,隨機分成對照組(后路全髖關節置換)、觀察組(前路全髖關節置換)各30例,比較置換結局。結果:比較兩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評分,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術后1年的髖關節功能評分觀察組較高(P<0.05)。結論:前路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損傷更小,髖臼暴露充分,術后關節活動范圍恢復更大,術后關節后脫位并發癥減少,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后路手術是常規入路,股骨側暴露更充分更容易,后方病變嚴重切除較多、前方已經手術粘連明顯、重度骨質疏松、嚴重肥胖的患者不建議前方入路。
【關鍵詞】全髖關節置換;前路;后路;療效
髖關節部位病變壞死或骨折對老年人致殘率較高,常稱為老年人“一生中最后一次骨折”,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會造成較大的影響。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入路有后側入路、外側入路、前側入路,后側入路是髖關節置換手術經典的常規入路。全髖關節置換術主要包括:人工髖臼窩假體、金屬關節頭、插入股骨干的人工股骨柄假體。目前實施這一手術的入路方法多為后側入路,這種方式可充分暴露髖關節后方結構,尤其是股骨側手術視野更加清晰,使得醫生更容易操作。但后路方式手術切口較長,會對患者后方結構造成一定的創傷,影響患者髖關節后方穩定性,早期患者下蹲容易導致髖關節后脫位,患者只能坐馬桶排便。伴隨前路手術在臨床中逐步開展,微創概念深入臨床應用,新興的前路可充分降低手術對髖關節后方結構的創傷,有助于患者術后下蹲功能的恢復。但學術界對前、后路手術的對比研究還較少。因此,本研究選取患者采取前、后路方式分組進行手術,對手術療效分析總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納入時間:2019年1月-2020年3月;納入病例:60例采取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分組方式:隨意抽簽分為對照組(n=30)、觀察組(n=30),前者男女比例16:14,年52-75歲,平均年齡(63.3±3.3);后者男女比例17:13,年齡54-74歲,平均年齡(63.4±3.4);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具有均衡性(P>0.05),可以比較。所有患者均知研究內容,自愿參與本次研究,雙方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由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方法
對照組為后側入路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后路),患者取側臥位;常規固定骨盆,為患者常規予以腰硬聯合麻醉或全麻,手術切口取髂后上棘外下方5cm處沿臀大肌纖維方向至股骨大粗隆后緣向股骨干延伸5cm,切口呈弧形約12cm,逐層暴露,切斷外旋肌群切開關節囊,股骨頭頸實施截骨,保留股骨頸約1cm。之后關節假體置換兩組操作基本相同。
觀察組為前路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前路),麻醉方式和體位均與對照組相同,手術切口從髂前上棘外下方2cm向腓骨頭方向,切口長度保持在7-9cm,闊筋膜張肌表面切開深筋膜,沿闊筋膜張肌與縫匠肌間進入,暴露電凝切斷旋股外動脈分支,牽開髂腰肌,暴露切除前方關節囊,股骨頭頸實施截骨,保留股骨頸約1cm。之后關節假體置換兩組操作基本相同,只是暴露股骨側需充分松解后方關節囊才能暴露股骨近端。
1.3 觀察指標
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在患者術前與術后3個月和術后6個月以及術后1年對兩組患者的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進行記錄,評分高低與髖關節功能呈正比。
1.4 統計學分析
在SPSS20.0系統中輸入本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X2。P<0.05存在明顯差異。
2 結果
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術后1年的髖關節功能評分,術前差異不明顯(P>0.05);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術后1年的髖關節功能評分觀察組較高(P<0.05)。見表1。
3 討論
老齡化社會環境的大趨勢下,股骨頭壞死及股骨頸骨折需實施全髖關節置換的患者人數也屢屢上升。全髖關節置換術可幫助患者盡快恢復行走能力,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傳統的入路方式為后路,這一入路方式雖然手術視野較為清晰,尤其是股骨側手術視野更加清晰,使得醫生更容易操作,且具有充足的手術空間,但容易對患者髖關節后方穩定性造成一定的損傷,患者術中失血量較大,術后恢復下蹲功能需花費較長的時間甚至一直不能下蹲。前路入路方式是近年來新的手術入路,不僅不會對關節后方結構造成較大的創傷,而且患者下蹲功能恢復較快。前路入路方式可在較小的切口下開展,只需對旋股外動脈分支充分暴露、止血,可有效減少患者術中的失血量,前路手術的實施,無需切除外旋肌群,這一入路方法不會對關節穩定性造成較大的損傷,對患者的關節功能恢復更為有利,術后均沒有出現關節前、后脫位。但因為手術切口較小,手術空間狹小,手術醫生應具備長期關節置換的經驗和熟練掌握關節前方解剖結構[2]。
假體松動脫位是術后常見的一類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導致假體松動脫位的方式有多種,主要與患者的假體位置、手術操作、假體等因素息息相關。患者自身方面的因素有:患者的體質、年齡、治療依從性與身體素質,手術方面的原因有:手術時間、入路方式、手術人員經驗,假體材料、假體參數有關。本研究兩組患者應用不同入路方式執行手術后,觀察組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術后1年的髖關節功能評分均比對照組高(P<0.05)。這一結果均說明前路全髖關節置換術比后路效果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
前路手術也有一定局限性,關節后方病變需切除較多、前方已經手術粘連重、重度骨質疏松、嚴重肥胖患者、只做半髖置換的病人從前方暴露股骨側需充分松解后方關節囊,暴露存在一定困難,不如后路手術充分,建議此類病人仍采取后方入路。
綜上所述,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時采取前路方式,效果優于后路方式,可顯著提高患者的髖關節功能,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王瑞,胡成棟,李東風,等.全髖關節置換術中直接前方入路和前外側入路的療效對比研究[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8,39(11):1270-1274.
趙海燕,夏亞一,康鵬德,等.直接前入路和后外側入路全髖關節置換術早期功能康復的比較研究[J].中華骨科雜志,2017,37(19):1185-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