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
重癥患者多處于昏迷狀態,咳嗽和吞咽反射減少或消失,免疫力降低,長期臥床,用藥量大,很容易患肺部感染、呼吸道感染、泌尿感染和導管感染,以上統稱為病房感染。對于ICU病人來說,病房感染的致死率很高,必須加強預防。下面就來說一說重癥監護病房感染都有哪幾類,引發感染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如何預防。
1 重癥患者感染的危險因素
1.1 病情嚴重
ICU中的重癥患者患感染的機率在40%-80%之間,患者患感染的機率與其病情、住院時間等多種因素有關。嚴重、多發性創傷、器官衰竭、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年齡較大以及長期住院的患者,患感染的機率很高。
1.2 內源性因素
患者本身存在細菌性感染,這類感染約占院內感染的70%。
1.3 操作性因素
在重癥監護治療和護理的過程中,某些侵入性操作可引起感染。如呼吸道侵入,留置導尿、動脈插管等。
1.4 藥物因素
由于病情危重,所有的ICU病人都會大量使用抗生素,長期、大量的用藥會殺死體內敏感菌株,出現大量耐藥菌株,機體抵抗細菌和病菌的能力下降,患感染的機率增加。
1.5 外源性因素
醫護人員沒有嚴格落實無菌操作標準,治療和護理程序不規范,頻繁與患者接觸。
2 ICU病房感染的主要類型及控制感染對策
2.1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
在建立和拔除人工氣道后的48h內,患者發生肺炎的機率較高,主要由于細菌侵入導致。由于患者的咳嗽和吞咽反射減弱或消失,口部和咽部存在大量細菌,在這種情況下行氣管插管和鼻胃插管,誤吸的發生率較高,這是引起肺部感染最主要的因素。呼吸治療器械污染也是引起肺部感染的因素之一,包括呼吸機螺紋管連接后污染,濕化器中的水受污染等。
加強呼吸機管理是預防肺部感染的關鍵。首先,需控制呼吸機管路的更換頻率,不必過于頻繁的更換。濕化器內添加蒸餾水,每日更換一次。定期排空收集瓶,避免冷凝液流入肺部。及時清理螺紋管冷凝水,以免流入病人氣道中。對呼吸機及相關配件進行嚴格消毒,消毒后的配件置于干燥處存放,及時替換。為避免誤吸,可將患者體位調整至45度半臥,聲門下分泌物引流。有意識的患者,鼓勵其咳嗽,排出痰液,無意識患者,幫助其清潔口腔內部,減少細菌。選擇小號的鼻胃管給予胃腸營養能夠減少鼻胃插管引起的誤吸。最后就是要嚴格落實消毒和無菌操作制度,醫護人員需要減少和病人的接觸,進行護理操作前先洗手、消毒。
2.2 血管內導管相關性感染
嬰兒、老年人、菌群失調患者和皮膚有破損患者出現血管內導管相關性感染的機率較高,具體包括軟組織感染、靜脈炎、菌血癥等。導管護理操作不熟練,導管安置方法存在危險性,都可引起感染。
相應的監測和護理需要首先規范導管護理流程,在為病人插管時,必須佩戴帽子、口罩、無菌手套,穿隔離服。在佩戴手套的情況下仍需要洗手和手部消毒,最大程度避免細菌進入。保持導管密閉,控制輸液管更換的頻率。輸液器每日更換一次,抗凝藥液和注射溶液使用不能超過24h。穿刺口處覆蓋的敷料要及時更換,避免敷料受潮、受污染。勤更換紗布,嚴格按照無菌標準操作。導管的材質也是引起感染的直接因素,對于需要長期留置導管的患者,應選擇材料中含有抗菌成份的導管或者硅膠材質導管,降低感染率。不需要的靜脈導管及時去除,植入中心靜脈導管前為患者進行局部皮膚清洗。
2.3 導尿管相關性感染
尿路感染也是ICU中常見的病房感染,感染率約為20%-30%,其中80%-90%的尿路感染與導尿管有關,泌尿道操作導致感染的機率約為5%-10%。引起尿路感染的途徑包括:(1)導尿時沒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導尿管被污染,尿道口細菌種植于膀胱;(2)集尿袋中的細菌沿引流系統行至膀胱,在48h內即可引起感染;(3)導尿管留置時間過長。導尿管留置時間超過14日,發生尿路感染的機率可達100%;(4)多次打開引流系統,破壞密閉空間。
避免尿路感染,應盡量避免插入導尿管,如果患者存在強烈指征,必須插入,則需要控制引流的時間。插入導尿管時必須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操作前洗手、消毒。插入導管時動作輕巧、熟練,避免造成創傷,每日為尿道外口進行清洗和消毒一次,減少導管留置的時間。引流管道的位置必須低于膀胱,引流系統不得輕易打開,保持密閉狀態。如果疑似出現了尿路感染,在應用抗菌藥物治療前,需先更換導尿管。
2.4 深部真菌感染
由于大量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劑,接受放化療治療,患者患深部真菌感染的機率也是很高的,常見的真菌種類包括新型隱球菌、念珠菌等,很容易導致口腔感染、皮膚感染、胃腸道感染和咽部感染,需在局部或全身使用抗真菌藥物。
重癥患者由于免疫力較低,活動較少,再加上大量用藥、導管治療,受感染的機率極高,而一旦感染,很可能是致命的。護理過程中一定要謹防各類感染,除了要規范操作,還需加強人員管理,嚴格要求著裝,對醫護人員的手、鼻、咽等部位進行細菌檢測。醫護人員患感染類疾病時不宜與患者及治療物品接觸。總結控制重癥監護病房感染的要點就是清潔、消毒、滅菌、合理用藥,規范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