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摘 要】:目的總結妊娠急性脂肪肝臨床特點,并評價不同治療方式臨床價值。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期間48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臨床資料,將其以不同治療方式分組,分為對照組(21例,實施血漿置換治療)、研究組(27例,實施血漿置換+雙重血漿分子吸附治療),比較組間治療有效率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首發癥狀及并發癥發生率占比最高分別為黃疸、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均為100%;研究組治療有效率為96.03%,較常規組高76.19%(P<0.05)。結論產檢期間需加強對患者凝血功能、肝功能以及相關癥狀檢查,以便早期診斷治療;在對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治療中,實施血漿置換+雙重血漿分子吸附治療可提升治療有效率、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效果顯著。
【關鍵詞】: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臨床特點;治療方法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為妊娠晚期嚴重并發癥,主要特點為大量肝臟細胞短時間內快速脂肪變性,表現為黃疸、凝血功能障礙癥狀,多伴有腎臟、腦組織等多臟器損傷,需不斷提升疾病臨床特點并予以盡早治療以保障母嬰安全[1]。血漿置換為去除患者期內多于膽紅素、腫瘤壞死因子、內毒素主要治療方式,以緩解肝臟負擔,而在聯合雙重血漿分子吸附治療可提升血漿中炎性介質清除速度、改善預后。為此,本次研究對48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總結發病后臨床特點及治療情況,分析不同治療方式對其治療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期間48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臨床資料,將其以不同治療方式分組,分為對照組(21例)、研究組(27例)。對照組年齡21~43歲,平均(36.42±4.58)歲;孕周31~39周,平均(36.63±2.21)周;其中初產婦18例、經產婦3例;研究組年齡21~42歲,平均(36.89±5.13)歲;孕周31~39周,平均(36.87±2.15)周;其中初產婦22例、經產婦5例;排除嚴重肝硬化、病毒性肝炎患者;排除肝功能嚴重損傷者;組間患者資料相近(P>0.05);研究符合醫學倫理。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剖宮產治療,同時實施護肝、預防感染等常規治療。
對照組實施血漿置換治療:患者血漿分離后,將其細胞成分與2000mL新鮮冰凍血漿混合重新輸回患者體內。
研究組實施血漿置換+雙重血漿分子吸附治療:患者血漿分離后進行低劑量血漿置換,后將血漿經離子交換樹脂膽紅素吸附器、中性大孔數值型血流灌注器實施雙重吸附,將吸附后血漿與2000mL新鮮冰凍血漿混合重新輸回患者體內。
1.3 觀察指標
(1)收集患者臨床資料,總結其臨床特點;(2)比較兩種治療方式有效率:顯效:治療后患者惡性嘔吐、乏力等癥狀緩解,神志狀態改善;有效:治療后患者惡心嘔吐、乏力等癥狀改善;無效:治療后患者體征無改變或加重;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選SPSS24.0軟件計算,()表示孕周等計量資料,t檢驗,(%)表示治療有效例數占比等計數資料,X2檢驗;P<0.05提示存在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臨床表現
48例患者首發癥狀包括黃疸48例(100.00%)、消化道癥狀36例(75.00%)、下肢水腫17例(35.42%)、皮膚瘙癢例(20.83%);并發癥包括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48例(100.00%)、彌散性血管內凝血33例(68.75%)、產后出血31例(64.58%)、腎功能損害21例(43.75%)、子癇前期11例(22.92%)、肝性腦病8例(16.67%)。
2.2 治療效果
研究組治療有效率為96.03%,較常規組高76.19%(P<0.05),見表1。
3 討論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發病原因目前仍未清晰,一般認為其發生與妊娠期間體內激素異常、基因缺陷、病毒感染、營養不良、妊娠高血壓等因素相關[2]。而肝臟為人體蛋白質、糖脂類代謝及各種凝血因子重要場所,若發生急性脂肪肝后治療不當,極易發生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引發肝、腎臟、胰腺等多臟器功能障礙,甚至短期內死亡[3]。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早期發現并予以終止妊娠及相關綜合性治療,有利于降低孕婦死亡率、糾正其肝臟功能,促進患者短期內康復,因此明確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臨床癥狀尤為關鍵,有助于疾病早期識別及治療[4]。本次研究中對我院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臨床資料展開回顧性分析,結果發現,黃疸、消化道癥狀、下肢水腫、皮膚瘙癢為首發癥狀,且易并發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并發癥,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在對其治療中,均予以剖宮產并實施人工肝治療,在對研究組患者治療中,實施血漿置換+雙重血漿分子吸附治療,結果發現研究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考慮原因為,與單純實施血漿置換治療相比,聯合血漿分子吸附治療可利用吸附器大孔特點提升毒性物質及炎性物質吸附效果,并可利用離子交換樹脂膽紅素吸附器對膽紅素實施針對性吸附治療,以迅速改善患者血漿質量、提升救治成功率[5]。
綜上,明確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臨床特點對及時展開救治具積極意義,同時與單純血漿置換治療相比,聯合雙重血漿置換分子吸附治療可提升臨床療效,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楊田軍,朱春艷,范曉欽,等.妊娠急性脂肪肝患者實驗室指標演變特點及血漿置換對這些參數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18,25(6):620-624.
朱文靜,葉紅,羅飛,等.妊娠相關性血栓性微血管病研究進展[J].山東醫藥,2019,59(15):91-94.
宋宇,張鵬,許尚文,等.CT評估脂肪肝對急性胰腺炎嚴重程度的預測價值[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8,41(8):701-705.
徐文婷,李靜,賈明旺,等.63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臨床分析[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19,57(5):110-115.
秦華,魏麗.雙重血漿分子吸附聯合血漿置換治療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療效分析[J].臨床薈萃,2019,34(7):633-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