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珍
【摘 要】:目的:體會對門診處置室傷口換藥患者開展濕性療法干預的效果。方法:遵從換藥模式差異分組,擇我院門診處置室2019.5-2020.2內的71例傷口換藥患者分為對照組(37例,傳統紗布換藥)和觀察組(34例,濕性療法);觀察兩組臨床療效、兩組患者換藥滿意度。結果;觀察組臨床療效顯著較對照組高(97.2%vs82.3%),P<0.05。觀察組患者換藥各指標滿意度評分明顯較對照組高,P<0.05。結論:對門診處置室傷口換藥患者開展干預,建議以濕性療法開展傷口換藥,可有效提高臨床療效的同時提升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濕性療法;傳統紗布換藥;門診處置室;傷口換藥;干預價值
門診處置室是醫院換藥專用窗口,主要針對門診和住院患者而開放,患者以急慢性傷口好感染傷口較為多見;而換藥質量則對傷口愈合情況產生直接影響,而換藥相關操作,也是醫院傷口護理水平的整體反映。調查發現,我科門診處置室,各類傷口每年約有幾千例,內含外傷創面、糖尿病足、手術切口以及肢體潰瘍等多種急慢性傷口[1]。近年來,我院門診處置室優化人員配置,對科室人員按照實際能力和資質進行了重新配置,并開展一系列的培訓工作,引進新型敷料,在常規傷口護理的基礎上聯合濕性療法,從而縮短傷口愈合時間,提升傷口愈合率,在減輕患者疼痛的同時提升其臨床療效并改善預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遵從換藥模式差異分組,擇我院門診處置室2019.5-2020.2內的71例傷口換藥患者分為對照組(37例):男性19例,女性18例,年齡21-68歲,平均(44.55±15.26)歲。觀察組(34例):男性17例,女性17例,年齡22-68歲,平均(44.63±15.5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用統計學分析,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傳統換藥:用NaCl溶液(0.9%)沖洗傷口(渦流式),周圍皮膚消毒用碘伏;若患者傷口黑痂、腐肉較多,先用銳器清除后用過氧化氫溶液(3%)沖洗,用NaCl溶液(0.9%)沖洗后無菌棉球擦干創面,殘余壞死組織去除。清創后紗布換藥。
觀察組:濕性療法換藥:傷口清潔及清創操作同對照組。傷口清創后根據傷口滲液實際情況選擇敷料。若傷口分泌物細菌培養結果呈陽性,選雷夫諾爾、藻酸鹽敷貼,旨在控制局部感染。骨外露傷口(肉芽組織緩慢覆蓋),用泡沫敷貼換藥,旨在促進肉芽組織生長。
1.3 觀察指標
1.3.1 觀察兩組臨床療效;顯效(傷口愈合情況良好),有效(傷口縮小幅度明顯,肉芽組織生長較多),無效(未達到顯效、有效標準,部分患者傷口處分泌物較多)[2]。
1.3.2 觀察兩組換藥滿意度;量表自制,從基礎干預、服務態度、溝通交流、操作技能四方面對比;單項分值0-10分,評分高、滿意度高。
1.4 統計學
此研究借助SPSS16.0統計軟件建立數據庫并進行統計學分析,兩組觀察的計量資料應用完全隨機設計的t檢驗處理,計數資料應用卡方檢驗處理;各組數據服從方差相同的正態分布,P<0.05,顯著差異。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相較
就臨床療效而言,觀察組顯著較對照組高(97.2%vs82.3%)。P<0.05。見表1。
2.2 兩組換藥滿意度相較
觀察組患者換藥各指標滿意度評分明顯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2。
3 討論
濕性療法理論基礎由“濕性愈合環境理論”延伸而來,最早在1962年由Winter博士(英國)提出,隨著臨床不斷實踐,最終產生濕性療法。具體是指:使用各種濕性愈合敷料,促進傷口愈合。而對濕性愈合敷料處理傷口,屬于臨床新型療法,經研究證實,濕性療法具備微創、減輕疼痛等優勢,使用后可減少瘢痕、促進傷口愈合[3]。而傷口在濕潤環境下,細胞游移速度較快、再生能力較強,可確保創面自然愈合,并且復原速度與完全干燥環境相較,復原速度快1倍不止。
現階段,多數醫院委任獲得傷口治療師資質的護士(國際認證)擔任護士長,要求其安排并負責門診處置室傷口護理工作,帶動并改變原后的換藥模式,實際工作中充分引進濕性療法的新理念,定期對科室人員開展培訓,確保其更好的開展相關工作。
傳統傷口處置措施主要借助紗布、棉墊、繃帶等開展,可以保護創面促進滲液吸收,并且以上材料來源廣泛、制作簡單,因此廣泛被臨床使用。1962年濕性愈合理論被提出,從而促使濕性療法被人們接受[4]。研究證實,在適度的濕性環境下,可加快表皮細胞遷移速度,減小愈合時間。此研究結果示:觀察組臨床療效顯著較對照組高(97.2%vs82.3%),P<0.05。觀察組患者換藥各指標滿意度評分明顯較對照組高,P<0.05。
綜上所述,對門診處置室傷口換藥患者開展濕性療法干預效果和價值顯著,值得臨床推廣并借鑒。
參考文獻
梁曉霞,董慧梓,羅琴玉.濕性療法用于臨床壓瘡傷口護理中的臨床效果觀察[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9,25(16):2837-2839.
劉曉健,孫雪芬,蔣素舒,等.濕性療法在創傷性四肢肌腱外露傷口中的應用[J].中國鄉村醫藥,2019,26(5):9-10.
王海靜,龐文君,劉冰,等.探討糖尿病皮膚慢性潰瘍傷口濕性療法的臨床護理[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16):93-94.
闞天燕,肖蕾蕾,趙娟,等.濕性愈合療法對Ⅱ期、Ⅲ期壓瘡患者治愈時間、臨床療效及換藥間隔時間的影響[J].寧夏醫學雜志,2018,40(5):478-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