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敏
【摘 要】目的:探討新生兒腸閉鎖10年手術治療和預后效果。方法:對患兒進行影像學檢查后,實施手術治療,觀察治療及預后效果。結果:經過手術治療,治愈成功率達到81.48%;對27例患兒進行隨訪,結果顯示,患兒生長發育良好,預后效果滿意。結論:早期對腸閉鎖進行診斷,能夠提高患兒治愈率,其預后效果受手術操作、圍術期管理等多種因素影響。
【關鍵詞】新生兒;腸閉鎖;手術治療;預后效果
腸閉鎖是常見的新生兒疾病,主要指的是腸管在胚胎期終止發育從而引起腸腔阻塞,在腸道內任何部位均可發生,回腸閉鎖發病率較高。該疾病受多種因素影響,具有較高的致死率[1]。新生兒腸閉鎖通常通過手術進行治療,受新生兒生理病理方面研究的深入以及靜脈營養的改善,手術成活率較高[2]。本院對10年手術治療效果及其預后效果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對其影響因素進行討論,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0年-2019年在我院行手術治療的腸閉鎖患兒27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6例,女11例,年齡出生后即刻-10d。其中包括14例早產患兒,13例低體重患兒。病例包括6例十二指腸閉鎖,7例空腸閉鎖,回腸閉鎖14例。
1.2 方法
1.2.1 臨床表現及檢查。患兒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嘔吐,嘔吐物呈黃綠色液體、糞便樣、胃內容物等,部分患兒呈現出腹脹,一部分患兒無胎便排出。對患兒進行X片檢查,十二指腸閉鎖患兒呈現出單泡、雙泡、三泡征,小腸梗阻患兒腸管脹氣并且出現階梯狀液平面。對患兒進行鋇灌腸造影確定腸閉鎖,其中26例患兒通過產前超聲診斷。
1.2.2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手術進行治療,其中,4例患者行隔膜切除術,4例患者行腸管縱切橫縫,2例行十二指腸空腸吻合,15例行腸切除短端吻合,2例行腸造瘺。
1.3 觀察指標
(1)治療效果。患者手術完成后,對術后成活率進行統計,觀察治療效果。(2)對患兒進行術后隨訪,隨訪時間1-10年,觀察預后效果。
1.4 統計分析
采用SPSS18.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行χ2檢驗,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采用()表示,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治療效果
經過手術治療,治愈成功率達到81.48%,見表1。
2.2 預后效果
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治療,且患者治療后對27例患兒進行隨訪,結果顯示,患兒生長發育良好,預后效果滿意。
3 討論
腸閉鎖是指胚胎期腸管發育,在再管化過程中部分腸道終止發育造成腸腔完全或部分阻塞;對于完全阻塞為閉塞,而部分阻塞為狹窄。新生兒出現腹脹、嘔吐、不排便等情況應考慮腸閉鎖,其發病原因較為復雜,本組病例出現嘔吐患兒6例,嘔吐物多含有膽汁,低位閉鎖患兒則出現糞汁樣嘔吐物,十二指腸閉鎖患兒嘔吐物中不含有膽汁[3]。研究表明,對腸閉鎖進行X線片檢查及造影檢查對其診斷具有重要意義。本組12例患兒均經產前B超檢查確診,患者于出生后即刻就診,全部治愈,本組15為患者為出生后5d-7d就診,治療效果明顯降低,引起對腸閉鎖進行早期診斷能投提高預后效果。
根據患兒疾病情況的不同應選擇合理的手術方式,本組13例患兒行腸管縱切橫縫術,該手術方式操作簡單,在手術過程中注意保護腸管,避免吻合口狹窄的發生。本研究中,7例患兒小腸、結腸盲端型閉鎖,閉鎖遠端細小近端肥厚。研究表明,腸閉鎖需根據情況切除腸管,9例行腸切除吻合術,可進行多處吻合,吻合方式對患者術后存活具有重要意義,在本研究中,均采用單層吻合,并注意兩端口徑距離,采用小針無損傷線縫合。在本研究中,對27例患兒進行隨訪,結果顯示,患兒生長發育良好,預后效果滿意。患兒預后效果受多種因素影響,早期就診能夠降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另外,患兒合并畸形、手術操作均能夠影響患兒預后效果[4]。除此之外,應注意患兒圍術期護理,腸閉鎖患兒多為早產兒,在圍術期注重呼吸及腸道管理,并注重靜脈營養;治療前后加強B超檢查,評估患兒預后,善于根據其檢查結果調整治療方法,使得患者的治療更具科學性。
綜上所述,早期對腸閉鎖進行診斷,能夠提高患兒治愈率,其預后效果受手術操作、圍術期管理等多種因素影響。
參考文獻
管考平,劉樹立,葉茂,等.經臍單切口腹腔鏡手術治療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后結腸狹窄[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9,34(8):629-630.
吳凱,王健俊,何繼賢,等.經臍單切口腹腔鏡隔膜翻轉切除及斜行成形術治療隔膜型小腸閉鎖[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19,40(4):328-331.
熊曉峰,魯巍,邢福中,等.新生兒單純性胎糞性腸梗阻臨床診治:單中心10年經驗回顧[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9,34(11):818-822.
許光,周崇高,王海陽,等.不同手術年齡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臨床結果分析[J].中國醫師雜志,2018,20(11):1656-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