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虎太,馬小飛,高 宇,王 敏,曹 勇,李曉麗,姜蘭芳,郝建宇,張定一
(山西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山西臨汾041000)
小麥是我國三大糧食作物之一,小麥產業的發展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1-2]。小麥是山西省重要的口糧之一,種植面積從20世紀末的100萬hm2降至目前的55萬hm2,小麥缺口達30億kg[3-4]。水地小麥面積占山西省麥田面積的50% 左右,水地小麥產量占到小麥總產量的70% 左右[5-6]。因此,只有通過選育高產多抗廣適的小麥品種來提高小麥單產,才能有效保證全省糧食安全和小麥生產的可持續發展[7]。
近年來,山西省水地小麥主栽品種以省外品種為主,2018年秋播,水地小麥播種面積排名前5的品種均為山東省品種,分別為濟麥22(16.8% )、鑫麥296(8.1% )、良星99(5.9% )、山農22(5.0% )、魯原502(4.5% )[8]。
筆者針對目前山西省小麥生產中存在的高產不抗病、高產易倒伏以及適應性差等現狀,確定了小麥高產和多抗相結合的育種目標,結合早代抗性鑒定,協調穗粒數與穗質量,選育出適合山西省南部小麥主產區的高產、多抗小麥新品種品育8012[9]。
品育8012是2006年以臨優20165為母本、濟麥22為父本,應用全生育期選擇、穿梭育種、水旱輪選、多點鑒定等育種手段,經系譜法單株選擇育成的高產多抗小麥新品種(圖1)[10-11]。臨優20165是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品質育種課題組選育的優質、抗病小麥品系,濟麥22是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育成的超高產、廣適小麥品種[12]。
品育8012是以臨優20165為母本、濟麥22為父本進行雜交,采用系譜法選育而成。2007年種植F1,2011年F5出圃,入選出圃號為11-012。2012年水地小區初比試驗產量為8 236.4 kg/hm2,較對照良星99增產5.3% ;2013年水地小區系比試驗產量為8 365.6 kg/hm2,較對照良星99增產6.4% ;2014年在臨汾市翼城縣、堯都區小麥研究所韓村試驗基地、洪洞縣甘亭鎮上王村、堯都區吳村鎮洪堡村、運城市鹽湖區進行適應性鑒定并測產,品育8012在晉南麥區5點的平均產量為9 159.2 kg/hm2,比對照良星99增產6.08% ;2015年以臨Y8012為試驗名參加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麥區水地組區域試驗。2018年12月通過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晉審麥20180001)。
從表1可以看出,2015—2016年度品育8012參加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麥區水地組區域試驗,7點匯總,7點增產,增產點率100% ,平均株高78.6 cm,有效穗數625.1萬穗/hm2,穗粒數35.4粒,千粒質量43.4 g,平均產量8 115.6 kg/hm2,較對照品種良星99增產6.5% 。

表1 2015—2016年度品育8012區域試驗產量及農藝性狀結果
從表2可以看出,2016—2017年度品育8012參加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麥區水地組區域試驗,8點匯總,8點增產,增產點率100% ,平均株高83.6 cm,有效穗數675.0萬穗/hm2,穗粒數34.8粒,千粒質量43.9 g,平均產量8 833.5 kg/hm2,較對照品種良星99增產6.2% 。從表1、2可以看出,品育8012的2 a平均產量為8 474.5 kg/hm2,較對照品種良星99增產6.4% 。

表2 2016—2017年度品育8012區域試驗產量及農藝性狀結果
由表3可知,2016—2017年度品育8012參加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麥區水地組生產試驗,8點匯總,8點增產,增產點率100% ,平均株高82.5 cm,有效穗數672.0萬穗/hm2,穗粒數34.9粒,千粒質量44.1 g,平均產量8 421.0 kg/hm2,較對照品種良星99增產7.6% ,居5個參試品種第1位。
冬性,生育期238 d,與對照良星99熟期相當。平均株高81.6 cm,株形緊湊,莖稈彈性好,抗倒性強。穗形長方形,平均穗長7.9 cm,白色長芒。護穎卵形,穎肩斜肩,穎嘴中彎,小穗密度中。籽粒長圓形,白殼、白粒、硬質、飽滿度好。平均公頃穗數657萬穗,穗粒數35粒,千粒質量43.8 g。
經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鑒定,2015—2016年度品育8012中感條銹病,中感葉銹病,中感白粉病;2016—2017年度品育8012中感條銹病,中感葉銹病,近免疫白粉病。
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分中心檢測,容重800 g/L,粗蛋白質(干基)13.81% ,濕面筋含量29.8% ,吸水量62.2 mL/100 g,形成時間2.7 min,穩定時間2.5 min,評價值35。品育8012為中筋小麥品種,適合制作饅頭、面條等山西省傳統食品。
在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臨汾綜合試驗站的支持下,2017、2018年連續2 a在臨汾市堯都區、洪洞縣、襄汾縣及晉城市澤州縣、運城市聞喜縣對品育8012進行了小面積的示范,產量均達8 000 kg/hm2以上,在各個示范點都表現出較好的高產潛力和適應性。
2018年,品育8012在永濟市董村農場大面積示范種植23.3 hm2,平均產量達到8 250 kg/hm2;2019年6月,在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的示范基地堯都區洪堡村種植品育8012,經現場機收實打,產量達到9 213 kg/hm2。通過近幾年的示范推廣,說明品育8012在山西省南部麥區的運城市和臨汾市具有廣闊的種植前景,同時,可作為晉南麥區小麥高產的主導品種,打破了多年來山西省水地小麥主推品種是外來品種的不利局面。2020年3月2日,品育8012入選山西省2020年農業生產重點推廣主導品種。

表3 2016—2017年度品育8012生產試驗產量及農藝性狀結果
山西省地處我國中部,降水量有限,地下水超采嚴重,是我國嚴重缺水的省份之一[13]。
農業是山西省第一用水大戶,玉米和棉花的生長依靠天然降水基本可以得到滿足,冬小麥生育期與干旱季節重疊,一般年份需要進行3次灌溉,小麥生產可持續發展與水資源短缺矛盾突出[14]。發掘小麥節水潛能,培育產量水平高、水分利用效率高的小麥新品種,是保障山西省小麥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
隨著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深入進行,山西省的小麥需求由數量型向專用型轉變,增加小麥產量、提高小麥品質成為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必然要求[15]。山西省是國家小麥主產省份和強中筋優勢種植區,發展優質小麥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16]。因此,下一步應在優質與高產結合方面下功夫,著力選育適合山西省各類面食加工需求的小麥新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