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劉集鎮丁場小學 陳崇玉
數學作為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教學中應用生活情境有利于降低數學知識難度,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知識和掌握數學技能。教師應從學生實際生活經驗著手創新各項教學活動,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真正達到預期教育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科學合理的課堂導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被激發,更與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有著直接聯系。教師需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和性格特征,采用生活情境導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后續高效教學奠定堅實基礎。
以《元、角、分》一課為例,數學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可創設學生前往商店購買物品情境,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以下問題:“小紅放學去文具店購買學習用具,她總共帶了10 元,打算購買8 支鉛筆,每支鉛筆售價為1 元,那么小紅買了8 支鉛筆后還剩幾元錢?此時,小紅發現商店里有2 角錢一塊的水果糖,她剩下的錢可以買幾塊水果糖?”上述生活情境緊貼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大部分學生在計算出購買鉛筆剩余金額后,不知該如何計算購買水果糖的數量。教師:“和老師一起學習下面的內容就知道如何計算了。”本導入環節以直觀生動的方式將學生帶入知識情境當中,也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為高效開展教學奠定了良好基礎。
數學學科積聚了很多重難點知識,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造成困擾。其中,對于教師的困擾多體現于語言文字不能生動直觀地展現數學知識,學生也無法深入理解知識內涵。對此,教師就可在教學重難點知識時引入生活情境,以直觀生動的方式展示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知識,解決教學問題。
在運用生活情境進行教學時,要結合學生學情和教學內容不斷創新教學方式,使情境緊貼教學內容,幫助學生高效掌握知識和技能。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興趣的同時培養其探究能力,促使學生能實現深度學習。
以教學《平行四邊形》為例,教師為學生介紹和平行四邊形相關的知識時,可鼓勵學生親自動手測量生活中常見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當學生熟練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后,教師就可嘗試轉變教學方式,即先為學生假設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12cm2,讓學生借助直尺畫出平行四邊形,上述問題在于考查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固定時,可以變化高和底,畫出高為2cm、底為6cm 或高為1cm、底為12cm 等的平行四邊形。借助上述練習能有效促使學生發散思維,有效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知識,進而能輕松解決相似題目。
相關研究指出,興趣是學生探究知識的主要動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各學科教師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之一,小學數學學科更不例外。生活情境通過緊貼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實例呈現教學內容,使抽象枯燥的數學知識生動直觀化,還能促使學生運用所學數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達到數學學科課程標準提到的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
以《平行四邊形》一課為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鼓勵學生動手制作和平行四邊形相關的物品,或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相互討論:“觀察平行四邊形的各個對應邊有何關系?”學生在回答完上述問題后,在腦海中對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形成系統化認識,此時教師再指導學生制作平行四邊形物品,學生就能緊抓圖形特征展開制作。最后,師讓學生在班級中展示自己制作的物品,當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喜悅后,就會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后續學習當中,大幅度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和質量。
總之,新課程標準重視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等多重能力,尤其對于思維性和邏輯性較強的數學學科而言,應用生活情境能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還能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自主探究知識,形成良好的學習體驗,真正推動學生的綜合發展。